年代迴響|銀川這家電影院曾在整個西北都很有名

年代迴響|銀川這家電影院曾在整個西北都很有名

1988年2月8日,銀川金鳳凰電影文化中心建成剪綵,備受銀川市民期待的金鳳凰電影院開始運營,這是西北地區首家70毫米立體聲電影院,寬闊的畫面,逼真的音質,帶來在當時堪稱“頂級”的視聽享受。

上世紀70年代的人民電影院

1906年是中國電影的誕生元年,但身處西北腹地的寧夏卻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早在1905年就出現了電影。後來,銀川的三晉會館(今金鳳凰影院所在地)因為放電影而名聲大噪,一度吸引了西安、蘭州的有錢人專程前來看個新鮮。寧夏解放後,三晉會館被改造成人民電影院,成為一座初具規模的省級電影院,寧夏電影事業由此起步。

1971年,不到20歲的葉富成入職人民電影院,成了一名跑片員。當時銀川大概有四五家電影院,分別是銀川劇院、東方紅影劇院、紅旗電影院以及人民電影院。其他幾家影院既能看電影,也能演節目,環境略好一點,東方紅影劇院的軟皮椅甚至是有彈簧的。相形之下,人民電影院就簡陋得多:一個能容納四五百人的放映廳,一間小小的衛生間,外加一個售票室,幾乎就是它的全貌;沒有舞臺不說,座椅還是鐵鑄的連排架子搭上九合板,人坐上去又硬又冰;冬天取暖用的還是鐵皮大油桶。

那時大家茶餘飯後沒什麼娛樂,看電影幾乎就是最好的選擇。雖然大銀幕長期上演的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為數不多的影片,但依然場場爆滿、一票難求。那時,一張電影票不過兩毛錢,大部分被學校、機關團體訂購了,普通市民很難買得上。“我們當時有一部分職工票,很快就被親戚朋友消化了,偶爾剩下一兩張,也很快就被影院周圍的商鋪老闆搶購去了。”

忙碌的跑片員

跑片員是膠片時代特有的工種。那時片源有限,一部影片在各家影院輪流播放,影院之間要打好時間差才能順利上映。

“比如說今天東方紅劇院和人民電影院都要放《海港》,東方紅劇院是7點半開演,人民電影院是8點開演,大概7點50分左右我就騎著自行車出發了,短短10分鐘內要完成膠片交接、返回和放映三件事,一個環節出問題,電影就不能準時開演。”

年代迴響|銀川這家電影院曾在整個西北都很有名

葉富成告訴記者,一部電影大概有10本膠片,所以他得在兩家電影院之間來回穿梭10趟,才能順利播完這部影片,有時候實在忙不過來,同事也會幫忙跑。偶爾推遲,觀眾們也能理解,大多都會耐心等待。

金鳳凰電影院

進入上世紀80年代,觀眾們能看到的片子越來越豐富,原本就熱鬧的電影院更加紅火。

人民電影院幾經修葺,但由於年代久遠,基本屬於危房,尤其是木材加瓦片的房頂經常啪啪作響,為了安全起見,重建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幾經審議,最終決定在原址上拆了重建。由於資金遲遲難以到位,重建歷時8年。

1988年,在人民電影院原址上建起的金鳳凰電影文化中心,軟硬件設施都得到很大提升:放映大廳能夠容納600餘人,同時增加了舞臺、舞廳、觀眾休息室等,葉富成和他的同事們也有了獨立辦公區。更讓他們自豪的是,金鳳凰電影院是西北地區首家70毫米立體聲電影院,成像效果、視聽享受是前所未有的。70毫米,指的是膠片規格,比以前的35毫米寬了一倍,反映到銀幕上成像效果更加逼真;所謂的立體聲,在當時雖然只是增加了幾組聲道,但也足以引領觀影新潮流。

讓葉富成開心的是,新設備的使用也大大減輕了他的工作量,此前的銀幕是絲絨質地的,重達百餘斤,掛起來勞力,收起來費勁,新銀幕無需摺疊,清理起來也省心。“電影幕布上有很多發出聲音的小孔,時間長了容易堵塞,以前我們得爬上十多米高,用針一個個地捅開,一面幕布清理完,需要整整一星期,又累又危險。設備更新後,用專業清潔劑就能解決。”此前的音響又重又笨,五六個小夥子都抬不動,更新後,這些也都不是問題了。

落成難忘那一天

1988年2月8日晚,金鳳凰電影文化中心舉行了盛大的剪彩儀式。當天,在放映室忙碌的葉富成無暇顧及外面的熱鬧,但他隱約記得電影院前擺滿了花籃、掛滿了條幅,供電局還專門拉來了發電機,以備不時之需。

記者翻閱舊報,在1988年2月9日出版的《寧夏日報》讀到一篇簡短的報道:金鳳凰電影文化中心是西北地區唯一的一座70毫米立體聲電影院,目前完成的是第一期工程,待全部工程完工後,將是一所集電影、錄像、舞廳、遊藝廳於一體的綜合性娛樂場所。當晚放映了美國立體聲電影《霹靂舞》。70毫米立體聲電影畫面寬闊、音質逼真、臨場感強。

得益於70毫米膠片的獨家優勢,重新開業的金鳳凰影院吸引了很多慕名前來的消費者,跑片員也暫時結束了跑片生涯。

在葉富成的印象中,整個80年代是他放映生涯最繁忙的時候,觀眾源源不斷,他從早到晚都待在放映室裡,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放映機……趕上哪部片子大賣,還要抽空和同事去蘭州、西安等臨近城市調片。有一次電影院放映了一部關於周總理的電影,全場觀眾的哭聲此起彼伏,讓當時身在放映室的葉富成唏噓不已。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大眾的文化生活逐步多元化,電視普及,卡拉OK興起,舞廳遍地開花,電影不再一枝獨秀。

如今年過六旬的葉富成對往昔電影的輝煌依舊難忘:70年代的《賣花姑娘》,全天24小時循環放映;80年代的《少林寺》一票難求、萬人空巷;90年代的《坦泰尼克號》演了半個多月依舊無法下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