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足“河南精神” 党建引领前行

铆足“河南精神” 党建引领前行

赛龙乡扶贫驻村工作队开展有机畜牧业宣传活动。 河南县委组织部提供

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近年来,在推进精准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等中心工作过程中,河南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凭着吃苦耐劳、拼搏奋进、一心为民的“河南精神”,以党建引领全县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党建+脱贫攻坚”

党员带头巩固脱贫成果

2016年以来,河南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实践活动,紧扣“学”的内容、“做”的标准,以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攻坚克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全县党员队伍始终发挥着攻坚脱贫的“中流砥柱”作用,把惠及民生、脱贫致富摆在首位,建强组织、打牢队伍、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使脱贫攻坚成为广大党员锤炼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去年10月,经国务院扶贫办答复,省政府研究批准河南县从全省贫困县中退出,河南县成为青海第一批、青南牧区首个脱贫摘帽县。

河南县脱贫退出后,村容村貌大变样,一批实体产业拔地而起。全县16个贫困村评审确定22项重点扶持产业发展项目,23个非贫困村以各村主导产业为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先支持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村集体有了自己的产业,牧民群众有了年度分红,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但在河南县村集体经济发展伊始,大多村干部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怕搞砸了受埋怨;牧民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性不高,怕搞垮了受连累。牧民党员在这个关键时期站出来,带头出资入股,带头学习现代化畜牧业养殖技术,带头改变粗放型的畜牧发展模式。

扶贫工作队也组织村民召开村民大会、到户了解思想状况,再给他们宣讲政策,近距离给群众讲解已经享受和应该享受的政策,帮助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群众树立信心,增强内生动力,带领群众投身到发展集体经济实体产业中。引导牧民群众从“等靠要”到“我要致富”的思想转变,最终得到了牧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靠得就是我们村里的党员敢为人先的干劲。”这是优干宁镇荷日恒村党支部书记斗格杰在被别人问起“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什么好经验”时经常提起的一句话。5年前,摆在荷日恒村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究竟要如何搞实体产业”。

通过5年的发展,扶贫驻村工作队根据村情实际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牧民党员带头入股,“梅朵赛青”民族服饰加工厂、小汽车修理厂等集体经济支柱产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2017年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助力贫困户整体脱贫,带动牧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533元到7258元,实现干群关系、发展环境、社会和谐进一步稳定的目标,现在的荷日恒村全体牧民深刻感受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党建+服务”

群众办事一步到位

前几日河南县遭遇冰雹暴雨天气,宁木特镇卫拉村才华尖措家的9个温室大棚受灾,他立刻电话联系了村里的包村干部尼旦扎西。尼旦扎西来到才华尖措家了解受灾情况后,随即为他申请了1000元的民政救灾补助,帮助才华尖措及时挽回了损失。

才华尖措的故事不是个例,在河南县各乡镇都设有一个便民服务中心,牧民群众都可以像才华尖措一样,随时联系到村里的包村干部,在这里享受到精准的“一站”式服务。

在宁木特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大厅里,镇下属的11个村都有专门的服务窗口,每个窗口里都有本村的包村干部。赛尔永村牧民曲多的女儿在省城西宁做了手术,回家报销住院费用的他却搞不清程序。情急之下,曲多来到服务窗口找到了包村干部马乃吉。马乃吉在仔细询问了事情缘由后,带着曲多一次性报销了费用,这令曲多感到十分高兴:“原来办事的时候,要跑好几次才能办成,现在好了,一次就办成,再也不麻烦了。”

由于河南县地域广阔,很多牧民来服务中心办事都要花费很长时间,为了让牧民们“再也不麻烦”,包村干部在村里建立了微信群,让牧民们随时能掌握自己的动向。有了微信群以后,牧民可以提前联系包村干部,来办事不会“扑个空”,也能事先备齐材料,不会“反复跑”。如果牧民有需要,也可以让包村干部代办,免除了牧民长途跋涉之苦。

在优干宁镇,镇上的四个社区也都被划成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都配有“网格员”。延巴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林说:“如今我们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牧民们过去要跑好几次才能办成的事,如今只要和‘网格员’一个电话就能办成。过去社区宣讲都是开大会,如今是‘网格员’上门进行讲解”。同时,河南县各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也在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活动,为广大牧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牧民都说:“以前办事还要找熟人,现在来办事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

“县级干部责任田”

紧抓生态环保不放松

生态如水,发展似舟,为严守生态保护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河南县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巩固提升“白色污染”、鼠虫害防治、黑土滩治理、禁牧封育、林地保护等各项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以“绿色党建”引领,多层聚力,精准发力,争做“四个转变”的先行者、实践区和示范区。

半个月前, 县委书记韩华又一次来到‘责任田’所在的兰龙村,对草场生态恢复情况进行了解督察,和村民一起商量生态保护措施。兰龙村村委会主任公保加说:“书记每次都会进村入户,听取老百姓的意见,牧民对‘责任田’的实行非常欢迎,以前种草种时用大型拖拉机翻土,如今也改成了免耕机播种,将对草场的损害降到了最小。”

同一时间,县委副书记加多也再一次来到南旗村实地查看“责任田”黑土滩治理、畜草补种和禁牧等情况。他的“责任田”在经过草原灭鼠、人工草补播和禁牧减畜等一系列工作后,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植被盖度增加,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治理。

从2016年起,河南县在全县6个乡(镇)共确定了12块草原,合计26.31平方千米,由县主要领导作为“责任田”负责人,挂牌开展草原生态治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在牧民群众中的社会宣传效益极为显著。

为使这项挂牌治理草原生态的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带动干部群众共同治理草原生态, 去年底,县委、县政府又专门印发了《河南县2017年县级领导干部责任田示范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县级干部责任田草原生态治理规划,规定每块“县级干部责任田”草原至少由一名副县级干部全程跟踪并参与治理5年,直接参与草原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加强、提高和强化全社会对草原生态治理的重视程度,示范引领全县可复制的天然草原综合治理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带动全县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

截至目前,河南县共划定“县级干部责任田”计划治理面积46.66平方千米,未来,河南县还计划将“县级干部责任田”扩大成全县“党员干部责任田”。

“两个”能力

提升干部素质上台阶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理解力、执行力这两个“能力的提升,是河南县干部培训工作重中之重。依托县委党校干部培训主阵地,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紧紧围绕锻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聚焦“五四战略”突出主业主课,把准党建“脉络”,积极推进工作创新,切实发挥党校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锤炼干部党性的大熔炉作用,打造干部培训的靓丽名片。

河南县通过举办“两个”能力提升教育培训班,来增强全县党政干部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教育、增强履职本领。

针对牧区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不高的实际情况,河南县创新村(社区)干部在职学历提升教育学制,在2年共4个学期、每年集中55个课时的培训中,通过举办“两个”能力提升教育培训班,增强村(社区)党政干部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先锋模范作用。

延巴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林参加过第一期的培训班:“过去的培训都是‘上讲下听’,大家不容易理解。现在培训形式变成了分组讨论、学员也可以上台讲课,在真正参与到培训后,我才更深刻地理解了培训的内容。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课程丰富、针对性强的综合培训。”

培训班科学设置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等教学模块,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章党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中央、省、州、全会精神以及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国际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加强党史、国史教育,增强干部政治意识、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课程设置还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要求,根据学员的不同工作属性、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等,对症下药,因需因材施教。在村党支部书记学历提升培训班次上,就让民政、教育、卫生、畜牧等与村级工作息息相关的县直部门负责人专题授课。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次上,则邀请省级相关专家讲授公文写作、办文办会、综合协调等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我当了22年的村支书,省内省外的培训班也参加过不少,尤其是每次外出培训,语言不通成了我们这些基层干部最大的障碍,培训内容只能听懂20%左右。” 斗格杰在参与了“两个”能力提升教育培训班后有了不同的感受:“现在好了,县委党校的培训班就办在家门口,培训班课程基本是藏语授课,汉语授课也都有实时藏语翻译。我们也只有真正学懂了,才能回村和党员们分享培训成果,带领村里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