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理61」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7日

「學習論理61」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

作為生活中最常見的調味品,食鹽不僅承擔著“食餚之將”的美名,同時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自人類生活方式從狩獵、畜牧轉變為以農耕為主之後,在食物中攝入鹽已成為最根本的飲食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猶如人精神上的“鹽”,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靈魂塑造工具和精神調養源泉,是為受教育者全面發展提供的“精神大餐”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和“營養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這個新鮮而又生動的比喻含義深刻、蘊意豐富,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有著深遠的啟發意義。

為什麼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

鹽的第一個特性就是鹽本身的重要性。鹽是維持人體正常發育的必需品,它調劑著人體肌肉運動、神經信號傳遞等機能的正常運轉。如果缺鹽,就會造成體內的鈉含量過低,輕則食慾不振、四肢無力,重則肌肉痙攣、視力模糊,甚至危及生命。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一項具有經常性、基礎性的重要工作。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夠為受教育者提供科學的思想基礎和正確的方向指引,能夠滿足生命和靈魂的精神需求和期待,是每個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和“營養品”。

鹽的第二個特性就是放鹽時的科學性。完美的菜餚,味是關鍵,而影響味的關鍵在於用鹽量的把握,太鹹或太淡,都直接影響食客的味覺體驗和身體健康。思想政治工作同樣不能“重口味”,言語過於高調、政治意圖過於明顯往往令人生厭、引起逆反。同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還需要遵循規律、因材施教,有的食材需要大量的鹽保鮮,有的珍饈僅需要一點鹽提鮮。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因人而異、恰如其分、適量“放鹽”,才能讓受教育者在鹹淡適宜、味美可口的思政教育大餐中汲取營養、受益終身。

鹽的第三個特性是放鹽時的藝術性。俗話說,“好廚子,一把鹽”,可見用鹽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廚師的廚藝。用鹽水平,除了反映在用鹽的適度、適量外,還反映到放鹽的“適時性”上。蒸制塊肉時,因塊肉厚大,所以需要在蒸前放足鹽;煸炒白菜等蔬菜時,為使菜餚嫩而不老,就需要等到炒透時再適量放鹽;熬製骨湯時,則要在熟爛後再放鹽,這樣才更有利於蛋白質的溶解……思想政治工作同樣也需要把握技巧,根據受眾不同的學識背景、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做到實時跟進、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大水漫灌”不如“精準滴灌”,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講究規律性、精準性和實效性,以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鹽的第四個特性是鹽本身的溶解性。鹽雖然非常重要,但不能直接進食,必須將鹽融入食物,才能提供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簡單、生硬、單調的灌輸,猶如讓被教育者直接吃鹽,不能被接納,且極易產生內心叛逆式的壓抑和抵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極富藝術性的工作,需要科學的方式方法,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於教育工作的全過程,藉助載體、依託手段,真正做到如鹽在餚,化於無形、融於細微,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狀態下做到潤物細無聲,佔領思想高地。

 如何像放鹽一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構建受教育者易於接受的話語體系。話語是人與人交流溝通最直接的方式,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話語表達方式和體系。在經濟騰飛、互聯網普及、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代,海量的信息、多元的文化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催生了獨特的見解和個性化的思想,必然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必須順應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特徵,重構易於受教育者接受的話語體系,賦予話語新科技元素和時代元素。將思想政治工作的“鹽”同各種時尚化、生活化的話語“佐料”相融合,促進“五味”調和,生成“精神大餐”,從而使受教育者願意聽、聽得進、記得住。

創新受教育者易於接受的方式方法。新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從心出發、以理服人,積極創新受教育者易於接受的方式方法。首先,要發揮柔和的引導作用,保持與受教育者平等的交流和探討,鼓勵受教育者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受教育者能夠在一個相對寬鬆的思想狀態中明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其次,要將教育融入受教育者的日常工作學習中,少說大話空話,立足實際,善於見微知著,讓受教育者心服口服,並能幫助受教育者解決實際問題;最後,要注重全過程的人文關懷,注重情感關懷,時刻表現出支持和幫助的態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依託受教育者易於接受的活動載體。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拓寬思路、創新載體,構建具有整合性、創新性和協同性的教育平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寓教於樂,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改變受教育者的心態,完成從“做客”到“做東”的轉變,親自參與到製作思想政治工作這道“精神大餐”的過程當中,加“鹽”加“料”,讓受教育者在製作“大餐”的過程中,感受“放鹽”的重要性、特殊性和規律性,通過辛苦努力做成的“大餐”更會令自己“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怡”。

思想政治工作者怎樣成為會放鹽的“好廚師”?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心用情,想當一名好廚師。每個頂級大廚都有一個共通特點,就是在他們看來,做一桌豐盛的佳餚非但不是負擔,反而是生活的一大樂趣,他們會用心用情做好每一道菜,從中獲得勞動與成功的喜悅。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猶如一名優秀的廚師,帶著真心和真情為受教育者製作每一頓“精神大餐”,總是以滿足“顧客”需求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就是做人的工作,要將正確的理想信仰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質和習慣修養,建立價值信念上的共識,就必須從受教育者內心的思想深處著力,付出真心誠心,常懷服務之心,時刻把受教育者裝在心中。正如恩格斯說:“具有某種程度的熱情對於一個戰鬥者倒是相稱的,一個無動於衷的拔劍出鞘的人,很少是滿腔熱情地對待他為之奮鬥的事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對自己的事業,要傾注自己的全部熱情和滿腔豪情,只有這樣,精神和靈魂的力量才會指引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本職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本領高強,會當一名好廚師。“廚藝”是名廚立足的關鍵。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必須擁有精湛的技藝,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營養大餐”,也需要高超的本領。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嚴密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科學的理論指導,採用科學的方法,來不得半點兒虛假,猶如每道菜要求有嚴格的工序和技藝,火候大一點或小一點,佐料多一點或少一點,都達不到質量的要求。隨著客觀社會的發展變革,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隨之變化,“食客”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對於“廚師”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永不知足的鑽勁兒和堅持不懈的恆心。只有不斷地增強本領,順應新變化、研究新矛盾、掌握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不斷尋求創新、踏踏實實、精益求精,才能練就“庖丁解牛”的技藝,為受教育者做好每一道“精神佳餚”。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反思總結,善當一名好廚師。認識事物和改造世界都需要抓住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規律和本質無一例外地都是從前人的經驗和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技巧也是在對實踐的反思中總結得來。首先,要實事求是。經驗教訓的有效性首先在於它的真實性,決不能摻雜私心,將成績誇大,將錯誤隱瞞。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就會導致經驗教訓的失真,對工作的指導作用也無從談起。其次,要及時辯證。及時而認真的反思是迅速成長的催化劑,不斷反思、趁早糾正,才能避免更加嚴重的錯誤。辯證反思,就是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總結工作中的成功經驗,也要總結“敗走麥城”的教訓。最後,要有學習他人的勇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名廚的經典招牌菜品的原型都是前輩們留下來的,其精湛的技藝都是前輩們的經驗所得。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反思總結中學習前人的經驗,立足傳統和不斷創新相結合,做到取長補短、博採眾長。

作 者: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張嘯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