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說|蔡少芬:中國人喜歡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媽媽沒了”,或者“媽媽不愛我了”,其嚴重程度相當於天崩地裂。

不僅僅是難過,簡直就是絕望。或許那只是你的一句玩笑話,孩子卻會當真,會傷心,語言的力量遠遠比你想象的大。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近日,香港演員蔡少芬帶著兩個寶貝女兒,湯圓和包子,參加親子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2》,結果節目第1期,包子就被節目組嚇得當場淚奔。

節目錄制當天,孩子們被安排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在最喜愛的玩具和代表著媽媽的【媽媽陪伴卡】之間做出選擇。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一起參加節目的其他幾個孩子,七寶、小魚兒和伊萊,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媽媽陪伴卡】,而湯包姐妹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玩具。

工作人員看到姐妹倆的選擇後,解釋說:“如果你選擇了陪伴卡,媽媽就可以陪你;如果你選擇了玩具,媽媽就不能陪你了。只能選擇一個。”

姐妹倆抱著玩具,笑呵呵地仍不改初衷。

於是,工作人員當著姐妹倆的麵粉碎了【媽媽陪伴卡】,然後他們告訴姐妹倆,【媽媽陪伴卡】碎了之後,接下來幾天媽媽都不能陪伴她們。

聽了工作人員的話,姐妹倆都懵了,妹妹怯怯地開口問道:“但是不是,在香港可以,可以找媽媽?”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工作人員再次肯定地強調:“媽媽已經‘碎’掉了。”

妹妹眼裡噙著淚水,這時懂事的姐姐在妹妹耳邊說了一句悄悄話,然後妹妹不確定的低聲說著:“但是,是假的。”

可,工作人員還不死心:“但是你們也選了,是真的。”

“可是因為媽媽都沒死……這個是假的……但是我想跟媽媽一起……我真的想……”話沒說完,妹妹的眼淚就忍不住地往下流。

被安排看直播的蔡少芬看不下去了,根本顧不上游戲的規則,小跑著趕到拍攝現場,雙手緊緊地摟著妹妹,一個勁地安慰:“媽媽沒死,媽媽沒死,媽媽不會離開你的。媽媽在這裡,不用怕!”媽媽的擁抱和親吻,終於化解了女兒心中的擔憂和恐懼。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蔡少芬為女兒們的行為解釋:“她們不明白那個重要性。她們覺得陪伴,不需要卡,我都會陪她們啊。”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或許節目組的初衷是想讓孩子珍惜媽媽的陪伴,但實際上卻對小女孩的心靈造成了傷害。

網友們也一致批判節目組“太過分了”、“幹嘛嚇唬人家孩子”、“不應該這樣問”……

對孩子來說,沒有“玩笑話”,他們會信以為真,會恐懼,會沒有安全感。

在孩子的世界裡,媽媽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孩子的一切。“媽媽沒了”,或者“媽媽不愛我了”,其嚴重程度相當於天崩地裂。不僅僅是難過,簡直就是絕望。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1

逗小孩並非一定錯,很多人逗小孩也是覺得小孩可愛,想和孩子玩耍。但這“逗”,應以使孩子快樂為目的,只是在中國,逗小孩往往不是這樣。

“叫爸爸,壓歲錢就是你的了。”

“你是你爸媽撿來的,不信你去問。”

“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愛你了。”

“小胖墩,再胖下去你爸媽就不要了。”

“你嚐嚐,這酒是甜的。”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中國人普遍喜歡和小孩開玩笑,這玩笑,通常是大人笑得不亦樂乎,孩子卻莫名其妙。在很多人眼中,是因為喜歡孩子才會逗他玩,是對於孩子友善的表現。

然而,這“逗”法合適麼?小孩真的喜歡這樣的“逗”法麼?

“逗小孩”,一個“逗”字,掩蓋了太多“壞”大人對孩子的殘忍。

因為是“逗”,所以孩子就必須承受大人的語言暴力,孩子的難過、窘迫或恐慌都不重要,大人們的歡樂才是主要的。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如果父母制止,就要被人笑話太護著孩子,小題大做。而孩子如果生氣就是不禁“逗”,不高興就是太嬌氣,反駁就是不懂事。

彷彿,孩子唯有開開心心被“逗”才是懂事的孩子。可是那些“逗小孩”的大人,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其實一點都不“懂事”。

2

逗孩子一下真的不算什麼嗎?非也!

喜歡“逗”孩子的大人覺得自己並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喜愛才去“逗”孩子。真是難以想象,他們當真不知道,這樣的“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嗎?

大人覺得這是玩笑,但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就會當真。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荒謬的“逗”讓孩子惶恐不安,出爾反爾的“逗”讓孩子思維混亂,這些不妥當的“逗”都會讓一個孩子感到被欺騙,不被尊重,心靈受到傷害。

孩子幼年時所接觸到的對他們一生影響重大。有時,對大人來說,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逗笑;對孩子來說,卻可能變成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

原本,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用客觀理性的言論去守護他們真實、純真的心靈,而不是把年長當作特權,去消耗孩子的“真”。可還是有那麼多大人,反其道而行之!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中國社會重關係、重面子的特點也導致孩子的父母很難站出來制止“逗”的行為。

當熟人擺出一副“我和你孩子親才逗他,逗是看得起你”的姿態時,礙於面子,孩子的父母往往選擇默許甚至附和。

3

當孩子面對逗弄時,父母該如何提供保護和支持?

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是惶恐的,他們尤其需要父母的援助,無端受到戲弄已是莫大委屈,若連最信任的親人都不能站出來保護自己,孩子該多無助啊?

面對隨便“逗”孩子的熟人,與其為了面子眼睜睜看孩子心靈受傷,還不如做個“沒意思”的家長,制止惡意玩笑的繼續。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這裡,分享一個同學超讚的做法,既沒有直接反駁,讓雙方面子上過不去,也及時終止了“逗”孩子帶來的傷害:

去年秋天,她生了老二,是個千金。親戚朋友來探望,其中一個阿姨跟她大兒子開玩笑:“你看你妹妹多可愛啊,以後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愛妹妹了……”剛剛還在開心擺弄玩具的大兒子一下子愣了。

同學馬上走過去握著大兒子的手,溫和但堅定地說:“聽媽媽說,阿姨是和你開玩笑的。

媽媽很愛你,一直都會愛你,有了妹妹也不會減少。妹妹現在還小需要照顧,你幫媽媽一起照顧她,好不好?”她的這番話讓兒子釋然了。

與此同時,“聽媽媽說,阿姨是和你開玩笑的”,讓孩子知道要聽媽媽說的才算,也側面暗示了阿姨不要再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這個方法絕大多數時候都好使,但偶爾也會遇到有人不僅不識趣,還理所當然地說:“呵呵,我們以前都是這麼“逗”大的,現在的小朋友都不興開玩笑了麼?”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一個媽媽就遇到過這種狀況。她帶兒子參加同事聚會,一男同事覺得她兒子長得秀氣,就逗孩子:“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啊?我猜,你是女孩,對不對?”孩子明明就是男孩,他感覺到了對方提問的虛假,所以不回答。男同事則繼續笑著說:“你看你膽子這麼小,都不說話,肯定是女孩了。”

媽媽見兒子一臉茫然和委屈,就暗示對方不要跟孩子開這種玩笑,對方卻無所謂地說:“小孩子,逗一下有什麼嘛,開個玩笑而已。”

她終於忍無可忍,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玩笑只有被開玩笑的人覺得好笑,才叫玩笑!請不要和我孩子開這種讓他不開心的玩笑!”

並對她兒子說:“寶貝,如果你不喜歡叔叔“逗”你,可以告訴叔叔你不喜歡這樣的玩笑!”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堅決的表態,雖然可能得罪對方,卻也教會了孩子對討厭的行為勇敢說“不”。

孩子始終沒法活在真空中,總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遭遇不恰當的逗弄,也不盡是壞事。

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孩子說出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拒絕別人的“逗”,孩子的內心力量也會慢慢增強,壞事就能變好事。畢竟,說到底,最終能保護孩子的還是孩子自己!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在面子和孩子之間,永遠都是孩子更大

所以,當一些自以為是的大人用過分的玩笑“逗”孩子時,請大聲地告訴他們這種表達“喜愛”的逗,我家孩子消受不起,這種表達“親密無間”的逗,我消受不起!

請不要隨便和小孩子亂開玩笑,如果遇到自以為是的大人用玩笑消遣孩子時,請讓他們閉嘴!

這不是幽默,對孩子而言,這種語言的暴力是最殘忍的傷害。

它不僅消耗小孩對大人的信任,更會消耗掉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好感。

名人说|蔡少芬:中国人喜欢逗孩子的方式,不能忍!

文章轉自哈沃在線美教小班課,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