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4+1」!再見,國防生!

再見,“4+1”!再見,國防生!

再過幾天,今年延期畢業的學員,就要離開挽留他們近一個月之久的軍校,走到祖國的四面八方。

而今年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今年是最後一批“4+1”軍校學員的畢業。

他們的離開,意味著軍校“4+1”和之前的國防生制度一樣,即將走進歷史。

在此,說一聲——再見!珍重!

再見,“4+1”!

再見,國防生!

1

1999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在普通高等學校開展選拔培養軍隊幹部試點工作的通知》,那是國防生制度的開端。

同樣是在1999年,那年盛夏,全軍第一批軍校“4+1”學員踏進全軍各大院校的大門,這批人被一曲志在“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軍中前輩們寄予了厚望——要成長為既懂技術又懂指揮的複合型指揮人才!

瞭解部隊的人,不用解釋都知道“4+1”的涵義,這裡面是滿滿的回憶。

“4+1”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地方大學學習4年,第5年到軍校學習培訓軍事專業;另一種情況可能更加普遍,軍校4年學歷教育,第5年到任職院校進行任職專業培訓。

國防生、軍校“4+1”,在同一年呼嘯而來,帶著無數人的期待,惹了無數人嚮往。

到後來,兩種制度又同時在2017年,在留下各自的十八期學員,頭也不回地走進歷史。

2017年5月26日,國防部新聞局發佈重磅消息,國防生制度面臨重大改革,從17年起停止定向招錄國防生。

2017年7月,各大院校“4+1”的大三學員和大四的師兄一起被分流,這就意味著,從此,軍校“4+1”變成了很多人甚至聽不懂的“3+1”。

國防生的告別,從去年就已經開始,而軍校的“4+1”因為要讀5年,所以在此刻選擇說再見吧!

再見,“4+1”!再見,國防生!

2

年代久遠,身處今日的人們似乎已經難以窺探當初設立國防生和軍校“4+1”的準確初衷,但是從各自的培養目標和前輩的講述當中,可以確定的就是,這兩種政策都是時代的產物。

所以,不能因為去年的修改,就簡單判斷其失敗,誰都沒有這個資格。

19年的時間,“國防生一期”和“4+1”一期的大師兄們,那些走的快的,有些是到了“師團職”崗位上當了各大部隊的主官或者是各大機關的中流砥柱,也有些退役回到了地方換了一種活法。

因此可以說,這特殊的19年是整整一代軍官的青春,處在如此特別的歷史節點,真的非常有必要回望過去,然後再走向未來。

原因無他,只因為作為先行者的第一批“4+1”和國防生們的青春理應被尊重,而後繼者更需要被教育和啟迪,因為他們是承受著改革的劇痛,擔負著這支軍隊的未來。

3

很多人都知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很少人會明白,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到了19年後的今天,我們就能發現,“4+1”制度的初心,在它實際運行的過程當中,被逐漸地破壞和丟棄,於是才到了不得不調整的程度。

如今談到“4+1",大多數人的關注點都在“+1”提高軍事指揮技能上,而在政策制定的初心是要將關注點聚焦於前面那個“4”上——通過4年的通識教育讓共和國的初級指揮軍官具有比較紮實、寬厚、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之後的“1”則是為了使其具備過硬軍事素質、較強崗位任職能力以及較大發展潛力。

理想很美滿,現實很殘酷。

由於許多配套措施的不成熟、不得力,加上到部隊之後諸多的現實考量,一代又一代“4+1”學員把精力集中在第一年和第五年,第一年用來熟悉情況、打牢基礎,第五年謀求專業技能、準備分配,中間的三年吃第一年積累的老本,並且美其名曰“為第五年積蓄力量”。

4

後來,經過幾年的實踐,“4+1”在基層用人單位卻漸漸受到冷遇,許多畢業排長去部隊前慌得一比,因為教員總會灌輸這樣的思想——你到了部隊跑得過戰士嗎?你到部隊難道跟戰士比高數和英語嗎?

也許真的話糙理不糙,但是給學員造成的心理陰影卻是顯然的。也許是為了去證明教員話語的正確,很多“4+1”畢業學員到了部隊的表現並不怎麼樣,反而與當初的目標相去甚遠。

無論是官方的調查,還是基層官兵的實際反饋,基層部隊按受歡迎程度給基層指揮員的排序為——優秀戰士保送讀軍校學員、戰士考軍校學員、四年制指揮類學員、“ 4+1”軍隊院校合訓分流學員、“4 +1” 國防生合訓分流學員。

軍校“4+1”和國防生受歡迎程度似乎並不高,毫無疑問,合訓分流出現了問題。

“4+1”的“1”變成了受耽誤的“1”年,一步慢、步步慢,何其傷痛!

再見,“4+1”!再見,國防生!

5

其實,話說回來,不滿意的何止是基層部隊?被這一模式培養出來的人,也是不那麼滿意的!

一方面,最初提的“授予上尉正連的軍銜和職務”“一定比例的優秀學員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再也無人認賬!

“加1”的優勢不再凸顯,所以“4+1一期”那種放棄清華北大來加入的人再也沒有出現。

更有甚者,部分單位對於“加1”的那一年不算幹齡,在面臨晉職晉銜上,他們比“四年直通車”的學員慢了一步,繼而可能造成步步慢。

另一方面,經歷四年高等院校通識教育培養、掌握較高文化水平的新一代年輕軍官對於職業發展和個人理想有著更高的追求,使得不少人難以適應基層的瑣碎與紛繁,繼而產生強烈的不適感。

更為嚴重的是,很多滿懷理想的學員在遭遇基層慘烈現實時,產生了矛盾衝突,導致了其被貼上“不安心服役”“學生官”的標籤。

6

當然,以上都只是在這個節點來淺談“4+1”的得與失,因為它真正走進歷史的原因,並非前面提到的不足,而是因為時代不再需要,畢竟任何一項制度其實都是有缺點和不足。

作為“4+1”學員,筆者清楚地知道“4+1”學員都要付出比其他類別的學員付出更多的努力與汗水,因為培養目標要求我們四肢發達、頭腦機敏,成為全能型的存在;

作為“4+1”學員,筆者清楚地知道“4+1”學員對軍校充滿感情,5年本科、母校與父校、兩次告別,都意味著這群人有著不一樣的青春。

很快,最後一批“4+1”的師弟師妹們就要離開了……以後就是“3+1”了!

祝好,各位!

致敬,揮別,“4+1”!

致敬,揮別,國防生!

江湖路遠,後會無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