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接受什么样的助推政策

人们接受什么样的助推政策

人们坐出租车时大多有类似的经历,准备下车时,都得东张西望才行,无非就是图个安全,看看前后是否有行人,以免开车门时撞到行人。但有时候因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粗心大意,就会忽略掉这些。这类风险的规避就得看运气。不过几年前有次笔者乘坐某公司的一辆出租车,发现门把手上方贴着一个黄色小卡片,上面写:“开门前请注意安全”。短短一行字,提醒了乘客,而且位置显眼,乘客下车开门前不可能视而不见,这就避免了乘客因各种原因而疏忽开车门的安全问题。一张卡片的成本微乎其微,但对提高乘客的安全性来说非常有效。当然,也并非每个公司都愿意做这类事情。这家出租车公司如此行事,说明在管理上还是有责任心的,真正把替顾客着想落到了实处。

坐出租车无疑是件小事,只要自己多留点心。话是这么说,卡片虽小,作用很大。再讲一件事情。暑假回老家,笔者的家乡是皖南的一个小山村。到过农村的人大概都知道,村民不像城里人那么讲究卫生。比如垃圾可能是随便找个空地就倒了。在过去由于不可降解的垃圾较少,把垃圾倒在野外,基本上能够自然分解,不会形成环境压力。但随着塑料制品等广泛使用,随便倒垃圾就可能带来严重的环保问题。村民的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很难改。也有经常教育的,但效果没那么好。要是强制的话也做不到,因为很难监督。但这次回家乡,发现乱倒垃圾的现象几乎杜绝了。感觉很神奇,遂到处走走看看,想找到答案。细究之下,原来在村庄的一些家庭聚集区,都置放了大的垃圾箱,村民走几步路,就可以把垃圾倒进垃圾箱。而镇政府会雇专人定期清理垃圾箱。实际上一个垃圾箱的成本以及雇一个清理垃圾的员工成本并不高,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措施,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乘坐出租车时的注意力不集中、村民的倒垃圾习惯等,看似都构成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不能改。人们常常纠结于习惯的稳定性。总认为一个习惯一旦形成,就无法更改了。这其实都是表象,真正的本质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来激发行为的逆转。出租车的黄色标签非常醒目地提醒乘客注意开门安全,相当于出租车公司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唤起机制,可以有效激发乘客的注意力。同样的道理,村民长期养成了野外倒垃圾的习惯,并非这种习惯牢不可破,仅仅缺乏一个有效激励而已。镇政府通过设置垃圾箱这样一个低成本的机制,就足以激励村民改变随地倒垃圾的行为。无论是乘坐出租车这样的日常琐事,还是村庄环保这样的大事,都可以通过一些很低成本的机制设计来有效激励人们形成好的行为。这些机制被行为经济学家称作“助推”。助推一词非常形象,相当于在一个人遇到困难或者纠结的时候,搭把手,助人为乐。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不经意间的一个小举动,可以形成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助推非常重要。经济学长期以来深信,人们都是理性的,在面临选择时总是能够精打细算,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假如选择的结果不理想,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客观因素所致,比如信息不对称,或者交易成本太高,或者其他一些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由此,过去的主流经济学家自然而然就养成了程式化的思维逻辑:只要结果不理想,就一定是市场失灵,从而只要克服了市场失灵的各种问题,就可以万事大吉。悲催的是,即便各种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因素都基本消除,也依然无法解决人们犯错误的难题。一个直观的例子,假如同样一家公司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上市,那么这家公司在这两个市场上的价格会不会相等?按照主流经济学家的看法,必然相等!如果不相等,投资者就可以在两个市场套利,从而让两个市场上的实际价格趋同。这就是所谓的一价律。但现实总是在和这些经济学家开玩笑,这世上还真存在同股不同价的奇葩现象!即所谓“孪生证券”异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最近四十年兴起的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投资者并不是充分理性的,而是在理性之余夹杂着各种情感因素,并且在很多时候被情感蒙蔽了双眼,作出冲动的决策。比如说美股大跌,A 股跟着大跌,跌得比美股还凶。A 股很多公司的基本面发生巨变了?并没有。那为何大跌?投资者想当然地认为,美股大跌了,A 股肯定会受影响,因而跟着抛售。这是典型的羊群效应,非理性的投资者会跟风,相互影响,悲观情绪传染,导致市场加剧波动。有两个美国金融学家曾经研究过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经过一百来年,技术和教育都飞速进步了,投资者有没有变得聪明很多?他们的研究结果让人啼笑皆非,如今的投资者的各种表现和一百年前的投资者没什么本质差别!也就是说,经历了漫长的技术和教育的洗礼,看似知识快速积累更新了,但作为人的投资者并没有变得更理智。悲观不?

主流经济学家说,只要合理地制定奖惩制度,就可以有效激励人们的行为。事实上,以环保为例,奖惩制度的效果并没有那么显著。比如节能环保型的电器未必卖得过其他电器。光靠销售人员苦口婆心地解说也不顶用。因为消费者压根就不怎么理解各种技术参数,只能凭借直觉来看哪个电器更有眼缘,哪个价格更适合自己。当消费者或者投资者具有非理性时,无论你怎么显示信息,把产品手册做得很厚很详细,看似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事实上消费者看不太懂,也没耐心看。厂商在电器上设置的很多功能,消费者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也想不到去使用。所以,仅仅采用显示信息的机制设计肯定是不够的。还有以旧换新、绿色补贴等等,对消费者的激励也不是很大。后来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想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给节能环保电器贴上一个节能标签,这个标签上非常直观地告诉你,使用这个电器能够多大程度上节约能源。节能标签的采用大大提高了节能环保电器的采用率,正好满足了消费者不爱动脑筋的特点。也就是说,消费者不用关心那么复杂的技术参数和说明,仅仅看标签就能做决定。这样标签和外观就构成了消费者足以直觉决策的依据,多简单省事。这就是成功的助推。

当然也有不成功的助推。有个著名的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桑斯坦最近写了一本书《代理与行为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即将出版中译本),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他阐述了社会组织内部各种代理关系的处理。过去社会组织内部为了解决代理问题,都是强调激励机制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奖惩和信息显示来提高组织效率。但桑斯坦从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出发,指出这些机制设计的不足,认为即便有这样的最优机制,也很难解决组织内部的各种问题。因为社会成员可能存在理性不足,此时需要助推机制。桑斯坦列出了人们愿意接受的助推机制,节能标签就是其中的代表。同时他也列出了不受欢迎的助推机制。比如美国为了解决婴幼儿照看难题,曾经有些组织提出女性回家看顾的提议。这个提议本质上也是一个助推机制,看似把婴幼儿看护工作从社会工作转化为家庭内部工作,从效率角度讲未尝不可。但这个助推机制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就是女性平等和女性就业权利的保护。也就是说,这样一个权利违背了这些权利,自然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

好的助推机制能够与其他机制兼容,能够与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现状兼容,容易和个体的行为兼容,从而得以发挥出神奇的效果。反之,如果一项助推机制和其中某些方面不兼容,就往往难以被公众所接受。所谓助推,就得顺水推舟,用较低的成本形成某种机制来创造较大的政策绩效。过去我国政策设计中主要考虑正式制度规章,很少考虑助推机制。在未来为了实现人们过美好生活的目标,应该更多地运用新的经济学理论,从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更多地设计和运用助推机制,来更好地形成有效的公共政策,矫正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和市场秩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