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那个被“快播案”吸引的科研男,如今已成为律师

春季温暖,春季浪漫。在明丽的春季,最忙碌的人也会驻足拈花微笑,远望草木。

即使需要忍受流感的不适,它们仍让人生出希望,哼起小曲。这便是美好事物的意义。

它们是一个提醒,一种激励,它们可以是这天色,也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

比如本期分享嘉宾金思成,原本已是研究地球物理的博士生,看到快播案的精彩庭审直播,改变了十几年的科研道路,走上律师之路。

生之精彩,正是如此。在看似微小的鼓舞之下,步步坚持绘出颜色。

当年的那个被“快播案”吸引的科研男,如今已成为律师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标志着一个大国如初生的旭日正在冉冉升起。而那一年的我,刚刚结束高考,还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满心认为自己定能走上一条与众不同之路。

十年后的今天回首过去,发现我也的确走过了一条奇妙(奇葩)又漫长(曲折)的人生旅程。

01

理科生涯,中道而止

作为一名学了三年理科的高中生,大学选择理工科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外加高中班主任一直吹嘘自己在美国攻读生物Ph.D的儿子是多么厉害,我在心中也渐渐对科研工作产生了一种美好向往,虽然那时的我完全不了解日常科研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

彼时正值中国工业急速扩张期,由此带来对煤、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蓬勃需求,也推动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油价长期稳定在100美元以上,当时与地质勘探有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工资都非常高,特别是有些石油企业为了完成招聘任务甚至去寝室挨个向毕业生宣传。

于是,我毅然选择了既有前途(钱途)同时又能满足我从事科研愿望的石油勘探专业。

当年的那个被“快播案”吸引的科研男,如今已成为律师

大学生活平淡又充实,专业学习与社团工作都让我乐在其中,一转眼就到了大三,志在科研的我并不满足毕业后就去石油勘探一线当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于是我也加入了早出晚归的考研大军。在考试方面,我自认一直比较幸运,一次性就成功考上了中国石油界最高学府,成为一名攻读热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工科男,三年硕士求学生涯让我获益最多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科研工作,首先就是要去大量阅读行业相关文献,了解清楚你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否已有前人提出过解决办法。如果前人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你是否可以提出一个实际解决办法?如果前人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你是否有必要且有能力提出一个改进方案?

其次,一个好的想法一定要付诸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严谨认真,切不可为了成功而弄虚作假,科研工作要求逻辑严密和数据翔实,并经得起同行检验。这个工作方法和态度即使在如今我做律师后,也依然保留下来。

2015年高位盘旋了十年的油价在几个月内从100美元跌至最低点30美元,国内司机纷纷喜笑开颜了,但不幸的是我正好那一年研究生毕业,国内石油巨头一改往日财大气粗的做派,纷纷缩紧裤腰带过日子,虽然国企不能裁员,但是降薪和停止招聘还是不可避免。

既然求职之路受阻,我心想既然都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也不在乎再多读几年,再加上又有教授抛给我Ph.D的名额,能圆下我科研之梦也是极好的。

现在回头复盘,发现自己随波逐流的性格,让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总之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顺势而为,否则你越努力只会错的越多。

02

与法结缘,重燃热情

虽然成功的通过博士入学考试,但是万万没想到接下来等待着我的却是迷茫与曲折。

博士期间的研究一定要有创新性,而我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idea,外加上中途家庭有些小变故,导致我越来越无心于科研,进入了思想怠倦期,渐渐的就产生了退学的想法。

这时,一场法庭直播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快播案”。

当年的那个被“快播案”吸引的科研男,如今已成为律师

本案除了法庭辩论中被告方律师精彩的表现外,更让我好奇的是案件背后的价值观冲突,比如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孰轻孰重?互联网是否应受到现实法律的约束?法律与道德何者优先?

长期以来我对中国司法持有的印象并不好,甚至“大檐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南京彭宇案”这些都让我对国内法治完全不报希望。

但是“快播案”中辩护律师在法庭审判中展示出来的敬业精神让我十分钦佩,他们不仅对法律理解非常到位,对技术与互联网的理解也远胜控方,用精湛的专业去尽可能消除控辩双方的天然不平等地位。反观公诉人还是抱着保守傲慢的态度,对互联网这种新技术甚至有些一无所知。

这让我意识到,虽然中国目前的法治状况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是随着律师行业的壮大,这个状况必将得到改善。正如江平所说:“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

03

司考之路,有苦有乐

看完“快播案”的直播后,我对律师这个职业心生莫名的好感,于是拉来对门中国政法大学学法律的老乡,三杯酒下肚,向他委婉地打听做律师门槛高吗?老乡说当律师门槛并不高,只要通过司法考试就行了,他们学校每年一次性通过率百分之六十以上,不过今年可能是非法本参加司法考试的最后机会了。

当年的那个被“快播案”吸引的科研男,如今已成为律师

当时我心想,传说中的天下第一考竟然这么高的通过率,看来难度不过尔尔,大家门对门,水平也都差不多,虽然这是非法本最后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了,但我如果all in,不一定就不能一次性通过。

说做就做,春节过后我就开始准备司法考试复习。

复习备考期间也发生了很多事情,中间的一波三折,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幸好最后以418分的成绩顺利通过。

其实,我觉得不管什么考试,做到以下几条足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司法考试虽然科目繁多,但也是有章可循,在开始复习前应当做好详细的复习规划;

2、行百里者半九十。复习到最后一个月的时候,人的身心都非常疲惫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下来基本就胜过百分之九十的人。另外每天要坚持适当的锻炼,司法考试复习周期较长,没有一个好的身体难以保证坚持到最后。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司法考试再难也不过只是一个考试而已,只要你前期努力复习了,就不要对是否能通过考试心怀忧惧。

04

初入律界,得遇良师

虽然通过司法考试,但是我所有法学的知识仅限于浅薄的司法考试。所幸机缘巧合认识了我的师傅王令新律师。师傅虽然从业近二十年,但是一直没有正式带过学生,所以对待我这个学生特别上心。

从执业技能到为人处事,真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心得也会毫无保留和我分享,让我对律师这个行业感悟颇多;平时办案所遇疑难杂症,师徒二人总是平等交流讨论,坚持用法律和逻辑来说服对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学艺一段时间后,师傅又鼓励我独立出去闯荡,并为我的将来打点谋划。求学遇良师,此乃人生一大幸事!

05

抛砖引玉,请君雅正

我做律师时日不长,本来凭我的个人经验,此环节本应敬谢不敏,但既然来到青年律师汇这个栏目,不分享下个人执业心得体会,似乎不合传统,故大胆妄言一二,如有谬误望诸君不吝赐教。

律师执业过程中需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

律师行业具有天然高风险性,如果不保持一颗谨慎的心态,轻则失去委托人的信任,重则甚至锒铛入狱。

在专业方面,律师应当确保自己出具的每一份法律文书都准确无误,对法律与事实的表达要简而明了;

此外律师本来就经常游走于灰色和黑色地带之间,切不可为了短期利益逾越道德与法律底线,请牢记当你凝视深渊之时,深渊亦在凝视着你。

律师必须学会忍受孤独

除了公司制律所和某些律师团队外,绝大部分律师都是过着独狼一样的生活,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律师独自开拓案源、独自办理案件,只是向律所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其执业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另一方面,律师经常会接触委托人的个人隐私与商业秘密,职业道德要求律师严格保守秘密,这也导致了律师较少与同事交流具体案情信息。

曾国藩说过“谋可寡而不可众,众谋则泄”,就是说各人所处立场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多了反而会动摇自己意志,也会破坏信心和情绪;另外言多必失,倘若泄漏了委托人的重要隐私,不仅会失去委托人的信任,更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即使是独狼也有群体狩猎之时,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现代法律服务市场,难免会遇到需要不同专业方向的律师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案件,此时的独狼一定会挑选志同道合的伙伴,团结一致对目标群起进攻;

在顺利攻克目标之后,狼群内部也一定会合理分食,否则下次狼群之间失去信任再也无法重新聚集在一起进行围猎,这也是曾国藩所谓的“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

律师一定要用开放心态去拥抱新事物

律师行业是一个古老又封闭的行业,律师属于天生的风险厌恶者,做律师久了,难免有一些坏毛病,如固执、保守、自以为是等,甚至整个法律圈都养成了“多年媳妇熬成婆”行业惯例,认为只有老律师才是真正大律师,但是本人认为,凡是自我保守封闭的行业,如果不积极从内部进行改革,那么迟早会被外部势力降维打击,就如统一和康师傅永远也不会想到他们有一天会被饿了么、美团革了命。

作为一名年轻律师,你是否已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红利进行案源开发,还是依然在通过时间积累口碑来开发案源?

你是否关注过网络法、股权设计、知识产权这些法律服务蓝海,还是只关注婚姻、民间借贷、交通事故这些法律服务红海?

你是否能合理利用法律数据库对一些偏门的司法解释、会议纪要、裁判趋势进行检索,还是仅仅抱着一本民法大全走天下?

你是否利用过时间管理、知识管理之类的App来提高工作效率,还是连基本的office办公软件都无法熟练掌握?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部势力进入法律服务市场,以往的法律服务模式和行业运转方式也已呈现衰落的趋势,最后能够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一定是跳出思维惯性而敢于拥抱新生事物,承担风险的弄潮儿。

06

感 言

我相信我热爱律师这个行业,这是我毅然放弃原专业的重要原因,也是支撑我在困难的日子埋头苦读的动力源泉。

法律不应当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冰冷客观法条,而应当是充满人类希望与良知的感性渴望,而我们律师作为法律的践行者,正是用手中的一个个案例,让冰冷的法条向温暖的人性慢慢靠拢。

最后,愿各位青年律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