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如果問哪一尊佛菩薩在中國信奉的人最多,答案恐怕毫無疑問是觀音。

而作為佛教中最受歡迎的“女神”,觀音大士一襲白衣、妙相莊嚴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

如果你對佛教典籍與佛教藝術稍有了解,一定也知道,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原本是以男性形象出現,早期的佛教藝術也都會將其塑造為男身,那麼,男身的觀音菩薩到底是怎樣變成女性的呢?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白衣觀音

首先應該說清楚的是,按照佛教的觀念,佛菩薩們都是無相的,以男相還是女相出現,僅僅是教化眾生、方便度化的需要。

然而,佛教的修行體系又確實認為男身比女身更為圓滿,《法華經》、《無量壽經》等經典都曾經提到,女性如果想要修道成佛,首先需要轉為男身才能證悟。

顯然,這一區分主要與佛教創生之初印度社會的性別不平等有關,儘管佛教的教義蘊含著性別平等的意識,但早期佛教受限於社會,還是無法擺脫這一觀念。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正因有著這樣的觀念,佛經中的佛菩薩都是男身也就並不奇怪了。

佛經中通常不會提到佛菩薩們“是男是女”,一來是因為佛菩薩們本身就是無相的,二來則是因為在原始佛教看來,既然只有男身才能成佛,性別也就成了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

這些觀念也直接反映在了佛教藝術中,在早期的佛教藝術中,佛菩薩們大多都被塑造成了氣質高雅的王子形象。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犍陀羅時期的菩薩像

觀音菩薩同樣如此。

在印度的造像中,觀音菩薩通常都是英俊的男士形象,大多頭戴寶冠、頸懸瓔珞、身披天衣,面部莊嚴肅穆,往往還會有兩撇八字鬍。

這樣的造像傳統,今天也還可以在藏傳佛教中見到,藏地的四臂觀音均是以男身顯現,身上還會披有獸衣,通常還會被視作是男性的保護神。

漢地早期的佛教造像也繼承了這個傳統。

在唐代以前,觀音菩薩的造像大多還是男相,這時的觀音菩薩與其他的佛菩薩造像並沒有太多差異,不會刻意強調其在性別上的差異,區分則主要表現為法器的不同。

但在唐代以後,女相的觀音則逐漸佔據了造像的主流。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藏於日本奈良的十一面觀音像

觀音菩薩從男相到女相的變化,既與觀音信仰的功能性有關,同時也涉及到文化的塑造。

漢地信眾對於觀音菩薩的信仰,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是將觀音菩薩視為生育神,認為求拜觀音能夠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其二則是將觀音菩薩視為現世的救星,相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可以拯救世人於水火。

而無論是生育還是慈悲,在中國文化中都帶有了鮮明的女性氣質。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普陀山南海觀音像

這兩點都可以在觀音信仰最重要的經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找到根據。

《普門品》中有關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的記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使得觀音菩薩被人們視作了生育神,並由此推動了“送子觀音”一說的產生。

無需贅言,既然是“主管生育”,觀音菩薩的女性化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轉變。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德化窯的送子觀音像

而除了與生育相聯繫,《普門品》所描繪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形象,也與中國文化中的女性氣質不謀而合。

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女性通常會被建構為溫良賢惠、心地善良的形象,甚至還會要求女性要能自我犧牲、不計較回報,這些“專屬”女性的人格特質,與佛經中有關觀音菩薩的描繪都很接近——這也就從另一個角度促使了漢地信眾將觀音菩薩想象為了一個溫柔善良的女性形象。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張大千繪製的水月觀音

林語堂曾經在《中國人》一書中提到,中國文化是一種帶有女性氣質的文化,儒家的“和”與“秩序”、道家的“無為”與“不爭”,佛家的“禪”與“空性”都是這一氣質的體現。

而從女媧、西王母到九天玄女,中國自古以來也有“女神崇拜”的傳統,從這個角度而言,無論女性是否是建構出來的女性,觀音菩薩從男相到女相的變化,或許也是對以文化氣質與文化傳統的呼應。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敦煌壁畫 西王母乘鳳車圖

當然,男相也好,女相也罷,性別終歸不是佛教文化的核心所在,觀音菩薩慈悲救苦的精神更不應受到性別氣質的侷限。

《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現代的性別理論同樣也強調了“消解性別”的重要性,在這裡,我們似乎看到一種古今、東西文化的匯通:真正重要的事物從來不是身份與表象,而是深藏其中的精神與文化。

男身的觀音菩薩是怎樣女性化的?|非非想

甲和燈禪意生活平臺獨家特約專欄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