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孩子的規則意識

還在孕中的時候,過來人媽媽就跟我分享過“可怕的兩歲”,那時候,我還很樂觀的想,沒這麼恐怖吧。 在我家孩子進入兩歲的時候,我並沒有很大的感覺。 孩子的表現讓我覺得他依然是我的天使寶寶。比如按時睡覺吃飯,愛惜玩具,和媽媽相親相愛......可是漸漸的很多的事情都不對了,比如睡覺時間越來越晚, 吃飯變成了拉鋸戰, 看動畫片一停就哭.......然後家人也亂套了,育兒觀念也開始有了很大的分歧.......頭一次讓我覺得育兒是一件特別有挑戰的事情,尤其是戰友還不能理解自己的時候。

在我家亂套一段時間後,我深感這樣下去絕對不行,於是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重新思考我面臨的問題, 總結下來就是得重新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和統一家人執行規則的意識。為了讓自己在和戰友討論的時候,有理有據,我做了不少關於規則的功課。我希望戰友能瞭解孩子發展的特點和讓孩子在不同階段形成規則意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實我和戰友目前最大的分歧是執行孩子生活習慣上的規則。)

( 一) 制定規則

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規則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 簡單來說,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 0到3歲,兒童主要發展的是他自己和自己的關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對規則是沒有概念的,他只專注一件事情,就是發展我自己,發展我自己的內在,他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規則是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和保護孩子自身安全和不傷害他人和公物為界限,在此規則內,鼓勵孩子自由探索。

為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程序,讓他們對生活的“規定動作”有所預見和期待,行為習慣養成了,孩子就不會覺得規則是一種禁止。

其實孩子是喜歡熟悉的生活程序,重複性的,有規律的生活,這讓他們有安全感。比如我家孩子睡前一定要念幾本書,如果不念,他就會鬧騰。

如果孩子的生活秩序被打亂,孩子就會感覺到混亂,不可避免的在不讓他做的時候,就是吵鬧。

以前在我家晚上7點後,孩子是不可以下樓去玩的。可是後來因各種原因,孩子吃完晚飯就要出去玩,並且玩很久還不願意回來,這樣勢必就造成了睡眠時間越來越晚。某天晚上不同意讓他出去, 就開始不依不饒, 哭聲慘烈。哭過幾次後,我依然沒有妥協。後來我也想了想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出去玩,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家裡的活動吸引不了他,他覺得沒有樂趣。

2)3到6歲,兒童重點發展的是他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他們學習怎樣與人相處,看待自己,對待別人,認識社會環境,內化社會行為規範,形成群體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發展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這一階段,孩子除了要延續0-3歲孩子的規則意識之外,令一個重要的規則是幫助孩子建立起社會的規則和學習的習慣。其中社會規則主要有群體規則和人際規則。

我家孩子還不到三歲,正在經歷T2 階段,物權意識特別強烈, 對同伴有一些不友好的行為,雖然他不會主動去動手打別人,但是搶玩具的事情還是會發生。有時候,他的這些行為讓我很是苦惱,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面對大人,真是尷尬。這是孩子缺乏社會規則的典型表現。

馬克思認為:人無論如何“天生是社會動物”。孩子在這一階段,開始過上集體生活, 他們需要遵循集體生活的規則,比如上課的時候不能亂跑,說話等,在別人說話的時候, 不可以貿然的打斷,關心他人,與同伴友好相處等等。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才能習得所在社會群體認可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並逐漸發展出個性品質和行為風格。

在這一階段讓孩子形成學習的習慣, 這個能幫助孩子形成另一個重要的品質, 那就是自律。它是孩子由內而外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和約束建構起來的一個品質。可是孩子在5,6歲自控的能力確實是比較差的, 這個也不是孩子的錯,大人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幫助他。

我們都主張孩子思想上的自由,可是在行為上卻是有很多的約束。這也就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

3)6~12歲,孩子在心理層面上主要發展的是自己和環境的關係,這個環境指的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等等。

這個規則讓孩子瞭解自己和他人,也瞭解環境的界限。這個年齡段對於孩子來講,另外一個意義就是他開始參與規則的探討與制定。

我們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為規範,但是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順從的孩子。如果孩子一味的順從, 但是內心卻不認可規則,這樣孩子一旦不順從,就會變得叛逆。

所以讓孩子參與規則的探討和制定,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鍛鍊了孩子思考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孩子參與制定的規則, 他們比較容易遵守。

制定規則除了要尊重孩子發展的規律外, 另外很重要的一原則就是規則要越具體越好。

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他們只是幾歲的孩子,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是有限的。規則和習慣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養成。

我家孩子比較喜歡扔玩具,並且屢教不改, 曾經特別的苦惱孩子的這一行為,我特別希望在教孩子一次兩次後,他就記住了,再也不會扔了。可是也是不現實的。我用過不少方法,也依然沒有完全杜絕這一行為。可是孩子卻一直在進步。比如以前扔爸爸的手機,現在再也不扔了。我相信孩子始終是在一個正確的路上發展,我需要的是一次又一次耐心的教導和等待。

在制定規則的時候,我們要用孩子可以的理解的具體的語言。比如我跟孩子說,你要友好地對待其他的小朋友。孩子肯定不能理解“友好”這一個概念。而跟孩子說,你不能打別的小朋友,推別人,搶別人的玩具等, 孩子就能理解了。

我想孩子不可能像一臺機器一樣,我們輸入規則,他們就能按照規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我們需要不斷的提醒和示範, 直至內化。

(二)執行規則

制定合理的規則,我們都覺得不是什麼難事,最難的還是執行規則。目前大家都在說溫柔而堅定。如果按照我的理解溫柔是指態度和語氣,堅定是指守住底限,我覺得這是好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我真是是沒辦法次次都那麼溫柔。我覺得更適合我自己的是以下這幾個原則。

1) 家裡人要統一戰線

這一點是我特別有感觸的,因為我家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上,曾經分歧是很大的。在規則的制定上沒有問題,家人達成一致意見, 比如孩子9點之前要上床。可是執行起來,就不一樣了。孩子的爸爸習慣晚睡,11點才上床, 12點入睡。這樣,客廳一直開著燈,孩子就不斷地嚷嚷,爸爸沒睡,爸爸沒睡, 我也不睡,我要去找爸爸, 找爸爸,啊,啊, 差不多每週都有那麼幾個晚上,孩子都要鬧上一通,才能安分。有時候,將我惹火了,我就找孩子的爸爸說道說道, 自己又不做到,又要要求孩子,巴拉巴拉......比如我不同意孩子晚7上7點後去樓下玩,孩子一鬧騰,外婆和他爸爸,就說,好,好,等下,爸爸帶你出去玩.......所以,如果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大人的意見不一致, 就很難執行下去,並且帶來更多的問題,孩子很是混亂,家裡隨時隨地都有“新的規則”,孩子也就沒法形成有規律的生活。

2)守住底線,靈活處理

制定好規則,讓孩子完全按照規則來做,我覺得是不太現實的。畢竟孩子還很小,他們的自控能力有限。

我想很多的媽媽也和我一樣,遇到過孩子刷牙難的問題。我們也不可能按住孩子強行刷牙。可是孩子就是不願意刷。為了讓孩子刷牙,我們曾經用過一邊讀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一邊刷牙,一段時間,後面不管用了,又換了媽媽是牙醫,看牙病的遊戲, 幾天後,孩子又不願意了,開始了看一集動畫片,刷一次牙的.......在我家,刷牙真是多難的一件事啊。

3)偶爾讓步

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我曾經想究竟是一條道走到底呢,還是偶爾讓步。試過幾次後,我發現偶爾讓步更好用。

孩子只要去超市,他總要 買點自己的東西。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給他買。可是,有時候他就是要選擇辣條,益力多,冰激凌等,我並想給孩子吃這些東西。但是偶爾吃一次也是沒有問題的。試想,我們大人在嚐到某樣東西后,覺得很喜歡,也會饞的時候,更何況是孩子。所以我覺得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365天都是嚴格遵守, 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 更加重要。

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有時候讓我有不少的挫敗感,可是,我始終覺得不應該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不斷地去糾正,說教他們。孩子有著自我學習,調整的本能,大人把握好大的原則性的點才是根本。

英語啟蒙

繪本閱讀,一定要認識Julia Donaldson阿姨!

迷死人的Oliver Jeffers(一)

談談英語中的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

英語語感啟蒙需要重視這項內容的訓練!

掌握Sight Words,這些方法能幫到你!

STEM

3個STEM遊戲--認識水

10個小科學實驗,帶孩子玩轉STEM教育

瞭解經典

蒙臺梭利 | 培養兒童穩定的注意力

蒙臺梭利 | 兒童敏感期只有6個

家裡的蒙臺梭利 | 10個蒙氏繪畫遊戲讓孩子愛上畫畫

家裡的蒙臺梭利 | 為孩子打造可行的蒙氏家庭環境

這裡是昊媽的生活筆記,專注於分享孩子的早期啟蒙,您若喜歡,歡迎常來逛逛。

重新思考孩子的規則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