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仙茶——葫蘆茶

客家仙茶——葫蘆茶

紫金有句順口溜:“紫金三朵花,椒醬、鐵鍋、葫蘆茶。”說的是紫金三種土特產。其中的葫蘆茶(也叫竹殼茶),海外僑胞稱”仙茶”,有400多年的悠久歷史。葫蘆茶用山林中採集的10多種珍稀草藥,通過特殊加工配製而成,用竹殼包裝成葫蘆狀。其性味甘和可口。具有清熱解暑、消炎去滯、利尿除溼、健脾胃、降血壓等功能。系列產品有竹殼茶沖劑、袋泡保健茶等。因它具有清熱解暑的功能,很受群眾歡迎。1989年榮獲中國消費品博覽會金獎。

說起這葫蘆茶,還有個曲折的來歷。據說,明末清初,永安縣橫坑社(今紫金縣烏石鎮橫坑村)有一農民叫範源,到羅浮山下姑丈家探親,與表弟張浩結伴登羅浮山。

羅浮山,峰巒奇豔、古木參天、寺觀錯落,令人留戀忘返,不覺已是日落西山,他們倆只好借宿于山上的“沖虛觀”。

午夜,範源突然上吐下瀉、畏寒怯冷。張浩無法,只好叩開沖虛觀道長清虛子的房門,說明原委。清虛子說:“施主莫慌,你將這兩粒藥丸讓你表哥服下即可。”範源服了藥丸後,頓覺似一股清泉下肚,接著出了一身汗,痾嘔頓失,安然入睡。

翌日晨,範源和張浩來到客廳,見到清虛子道長與另一道士閒敘。範源上前向清虛子深深一鞠躬道:“感謝道長昨夜治好我的急病!”清虛子用手一指:“善哉!你要謝就謝這位峨眉山雲遊道士五穀子道長吧,是他配好的丹丸治好你的病!”範源聽後,向著五穀子又是深深一鞠躬:“感謝道長治病之恩!像我昨夜急病,在我老家時有發生,因無藥救治,不少人丟了生命,懇求道長,以慈悲為懷,賜予藥方,我必廣傳峨眉山道長之功德。”

五穀子見範源心善,便取過筆墨,將“救必應”、“鴨腳木”等20多味草藥的藥方列出交給範源,範源雙手接過,向兩位道長深表謝意,偕同表弟下了山。

範源回到橫坑老家後,便和妻子戴氏上山按藥方採藥,然後將草藥曬乾搗粉,製成丹丸珍藏。

有一年,永安地區流行痾嘔急病,有的人不治身亡。範源將丹丸送與鄰居試服,果然靈驗,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方圓百里均來求藥。爾後,範源拜名醫為師,成了遠近聞名的郎中。他在永安縣城開了一間“和生堂”藥房,又先後生了五個兒子,取名仁、義、禮、智、信。

範源七十有三時得了重病,彌留之際,將五個兒子和媳婦叫到床前:“孩子們,你們知道為父的藥房為什麼叫‘和生堂’嗎?這是和氣生財的意思,我希望在我過身後,你們五兄弟要同心協力經營好‘和生堂’。現在我交給你們每人各一個藥方,以後你們按藥方採回草藥,交由你媽統一配製丹丸,才能使家業興旺。”五個兒子都說:“爸爸,我們明白了,你放心吧!”範源聽清了兒子們的回答,才嚥下最後一口氣。

料理完父親的後事,五子和五媳婦卻各懷心事,都想另起爐灶,戴氏經不起五對子媳大吵大鬧,只得變賣了縣城的“和生堂”藥房加上多年積蓄,分給了五個兒子,最後便回孃家鳳凰崗的藍塘村暫住。

范家五子分得錢財後,都想發財,便辦起五間藥房,誰知由於配方不齊,所制丹青丸療效太鹹,店鋪前門可羅雀。正在五子生意蕭條之時,傳來母親戴氏在藍塘新辦的“和生堂”生意興隆的消息。這時五子和五媳才想起先父“和氣生財”的教導,於是五子五媳一起來到鳳凰崗藍塘村,跪在母親戴氏面前,請求母親原諒。

戴氏見兒子和兒媳回心轉意,心裡高興,便回到了橫杭村,手把手教會五個兒子及媳婦扎竹殼茶的方法,將苗眉竹殼浸軟,再將藥粉均勻地撒在竹殼上卷好,用黃麻繩紮成5個圓鼓,表示五子同心。

從此,永安(紫金)縣城和藍塘兩地都盛產竹殼茶,成為紫金縣聞名於世的三大特產之一。

客家仙茶——葫蘆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