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第四类情感生存空间

给第四类情感生存空间

从心理学上看来,人由出生之日起逐步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渐体会到自身与世界分离的过程,解除这种生存的分裂,只有爱才能实现结合,消除孤独的焦虑。“爱作为一种内驱力不仅以其它形式的爱推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结合,还激发出人对知识的渴求,推动他追求真理,与真理结合”;“爱是一种内驱力,它推动我们与我们所属之物结为一体——与我们自身的可能性结为一体,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使我们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人结为一体”。第四类情感出现正是人们期望以异性之爱来解除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焦虑感。《沉沦》中有一段最为有名的爱情呐喊: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

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他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地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

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归我所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给第四类情感生存空间

无论是知识的追求还是爱情的追求,都是对价值依托的寻找。第四类情感自觉冲破传统文明禁忌,正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愿望和需求等主观态度对事物的某些客观特征做出的判断,是“价值判断”。它不像前段爱欲的勃发狂热冲动且具破坏力,却并不缺乏人格建构中的最高层次——爱,并且这种原始生命力的勃发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和充沛的激情,它能将生命力升华为最高的创造力,由此生命将展开为多种丰富可能性,并使它进入一个自由的天地,展开为自身发现、创造和超越的过程。这种个人情爱、个体自由的走向与选择,是人们在自由与压抑的抗争中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和衡量。人们期待着无压抑的文明,构想无压抑的理想生命状态,正如人们总是怀着对最自然最本真的人类童年的渴求,因为那里保存着无禁忌、无压抑的自由记忆。第四类情感对自由的两性关系的想象与追求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以这种情感方式延续了个性主义的思想脉络,也体现出现代人清醒的自我意识,复杂的个体人格,在这种个人情爱的实现过程中,也将不断促成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给第四类情感生存空间

随着人们对自然情感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对两性关系也秉持了更深刻地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解构传统道德规范,给第四类情感以生存空间,不粗暴地否定人的自然本性,从每一个个体所能感受的本能自我出发,再来讨论幸福合理生活的可能性,因其贴近了人的生活实际而比一味的乌托邦理想强调更具有感人的力量。此外,面对提升了的生存环境,同时又造成了生存挤压的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值得反思的是:人被抛到自由的境地之中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享受自由,而意味着要承担起已被打破的生存状态的整合与重建。个性在觉醒以后面临一个陌生的需要以意志去承担的世界,原始生命力被唤醒以后需要以意志的力量将其整合到人的意识层面才能转化为创造性的生命力。第四类情感何去何从?因情而乱,因情而失衡的心如何寻找安宁与慰藉呢?以传统道德的回归用心赎回因情欲冲动而犯下的罪过?以宗教的宽容与平静任意化解包括情欲在内的种种人生苦难?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追求到自由?现代社会需要形成的价值共识是,生活对于道德具有价值优先性,道德作为对于人的要求,就是为了生命更有意义、为了生活更为幸福。以生活本身为代价的“道德”是虚伪的。真正的幸福是以道德为前提的,而真正的道德是以幸福为归宿的。我们援引“道德”来为我们的行为进行辩护时,也应该对我们所具有的道德观念做出辩护。在一个稳定常态的传统社会中,存在着某些基本的“价值共识”,所以人们能够根据这些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做出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也会得到普遍承认。但是现当代社会我们是否还具有如传统社会相同或相近的道德观念,我们是否拥有普遍的价值共识?如果没有则每种道德观念都需要为自己辩护。

第四类情感,可能是陷阱和荆棘,但更应该作为一种切身的体验,充实和丰富还在继续延展的生命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