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最近後臺老有毒飯在問Sir《阿修羅》的事:

你看了嗎?你怎麼看?

告訴你們,Sir是見得多了,哪個《阿修羅》Sir沒看過?

什麼動畫片《阿修羅》,韓國犯罪片《阿修羅》,日本倫理片《宛如阿修羅》。

風格各異,各有各的好看。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然而你們關心的,肯定還是那部史上最辣眼《阿修羅》

有多辣眼?

抱歉,Sir詞窮了……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老實說,上映前Sir對還它抱有過一絲絲僥倖的期待,畢竟——

據宣傳稱,該片耗時6年,投資7.5億,目標票房30億票房。

誰知道換來的是上映3天,4000萬票房,豆瓣3.0……

然後聲稱遭到“黑水攻擊”,緊急撤檔。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有人慶幸躲過一劫。

也有人為沒趕上末班車而懊惱。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哈哈哈越爛越想看,好奇害死貓啊盆友。

而最多人關心的一個問題是——

這7.5億,真的沒有洗錢嗎?

額,雖然Sir被它辣過了眼睛,但還是想為它說句公道話。

7.5億或許有水分,但錢還是沒少花。

國際團隊。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實地取景。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大量特效。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統統都要燒錢。

但為什麼結果卻是花錢買了笑話呢?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其實《阿修羅》早有前車之鑑:

《封神傳奇》5億投資,票房2.83億;

《爵跡》據說僅製作成本就1.5億,票房3.83億;

《鮫珠傳》保守估計2億成本,票房1.14億;

《長城》1.5億美元,票房11.7億人民幣……

(通常票房要超過成本的三倍才能盈利。)

發現了沒,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

國產魔幻大片。

這個片種,除了極個別例外(如《尋龍訣》),基本是誰碰誰翻車,《阿修羅》是翻得最慘烈的一次了。

還不是錢多鬧的。

熱錢帶來了一種暴發戶思維:大片=大投資=賺大錢。

自以為在拍大大大大大片

結果卻總是打打打打打臉

有錢不會花,那叫瞎有錢。

今天,Sir就列個國產魔幻大片燒錢“三宗罪”,說說那些大投資都燒到了哪些坑裡。

第一宗罪:迷信大場面

Sir記得王朔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用來形容《阿修羅》再合適不過。

Sir沒看電影,但看了它在央視播的紀錄片《鑑你所見-阿修羅幕後紀實》。

可能比正片還精彩,簡直就是一本“大片燒錢指南”,《西虹市首富》都不敢這麼玩——

學人家買手辦。

啊不,是手製模型。

為了追求真實感,耗時半年,花了兩千萬搭建起自己會發光的“花露森林”。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最終效果呢?

塑料質感,感覺還不如特效做的真。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學人家拍風光大片。

《指環王》大家都知道,在導演彼得·傑克遜的老家新西蘭取景,壯觀得快成了新西蘭旅遊宣傳片。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而《阿修羅》呢?

它向你生動展示了,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區別

為了呈現“人類家園”的荒野感,劇組放棄在懷柔影視基地拍攝,花雙倍的預算跑到寧夏六盤山實拍,種了二百多畝的薰衣草和油菜花。

但恕Sir眼拙,沒看出和一般鄉下有太大區別。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去了青海湖。

本來在我們的印象中,青海湖是這樣的,壯闊、瑰麗、純淨。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然而到了電影裡,硬生生被拍成了醬嬸兒……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景區聞訊紛紛表示:

這位買家,請把照片刪了,我退錢!退錢還不行嗎?!

還有搭景Sir也沒看明白。

電影中本來只用到兩個屋子的村莊,劇組任性,直接蓋了上百間屋子。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阿修羅》的製片人楊真鑑在紀錄片中這樣解釋:

不可能出現在鏡頭細節中(的地方)

難道我們要把它放棄嗎

這份誠意,Sir感受到了!

但有句話Sir還是要說:

十塊錢花出一塊錢的山寨效果。

這錢燒的,沒必要啊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國外的魔幻大片也沒有這麼壕啊。

之前說《指環王》去新西蘭取景,你以為人家導演只是熱愛故鄉那麼簡單嗎?

是因為人力(比好萊塢)便宜、政府支持以及可觀的退稅政策。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追求細節的真實,但也追求花小錢辦大事。

比如這場戲,哈利在假期因為回擊攝魂怪,被魔法部審判,鄧布利多為哈利作證出席。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原著中法庭的地板材質是大理石,但實際拍攝過程中其實是木地板。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拍攝中為了避免腳踏木地板的雜音,要減少衣服和鞋子的摩擦。

於是你看鄧布利多的鞋底,賊光滑。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看到了沒,地主家也是過緊日子的啊。

不過老實說,錢砸在製作上,好歹還有個響兒。

總好過這樣的——

第二宗罪:迷信大明星

都知道國產大片中,明星片酬最高,而國產魔幻大片中,明星數量最多。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這人海戰術,都是用錢堆起來的。

拍過《畫皮》《四大名捕》的導演陳嘉上就吐槽過:“一個投資7000萬的片子,明星片酬拿走5000萬,你讓導演還怎麼拍?”

還有國產魔幻鉅製《大鬧天宮》,總投資近2億,有17位大腕加盟,但是周潤發、甄子丹和郭富城3個人的片酬加起來就已經高達7400萬,佔了投資的三分之一。

如果這些明星能用好了,也行。

但更多的是,對小鮮肉的縱容

比如楊洋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飾演的夜華上神,幾千歲的人了,各種為老不尊。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對老戲骨的失控

李連杰在《封神傳奇》中扮演姜子牙,接受採訪時他說沒有人管他,想怎麼演怎麼演。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更慘的是家輝哥,前腳走出《封神傳奇》,後腳踏進《阿修羅》演了一個……頭。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算盤是打得挺好的:

老戲骨保質量,小鮮肉帶流量。

最終結果往往是:

小鮮肉帶崩老戲骨,老戲骨抬轎小鮮肉。

這錢燒的,沒必要啊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魔幻大片真的需要大明星嗎?

《哈利·波特》系列的三位主演,新人。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在11歲那年接拍第一部“哈利·波特”影片時片酬僅為15萬英鎊。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魔戒》系列的年青主演,新人。

片酬同樣高不到哪去。

比如扮演山姆的演員西恩·奧斯汀,拍完三部曲只拿了25萬美元的片酬。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他們選演員的原則是,不選貴的,只選對的。

原因簡單——

花錢來看魔幻大片,如果只有明星可看,我幹嘛不直接看明星寫真呢?

第三宗罪:迷信大IP

十部國產魔幻大片,八部都是改編自網絡大IP。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鮫珠傳》故事架構基於九州世界觀,故事場景來自《九州天空城》;《九層妖塔》改編自《鬼吹燈》……

在各大影視的追逐下,IP的影視改編版權費也水漲船高。

據新京報去年的調查,頂級IP的報價5000萬起叫。

魔幻大片喜歡大IP,其實不難理解。

圖的就是原著中宏大的史詩感、完備的世界觀,《哈利·波特》《指環王》都是改編自經典魔幻小說。

但你要注意,人家的魔幻小說可不簡單。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正經學法語和古典文學出身的。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魔戒》作者托爾金,牛津大學教授,作家、詩人、語言學家,《泰晤士報》把他列為“1945年後50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家”榜單第6位。

所以別看他們寫的是兒童文學、奇幻文學,文學底蘊同樣是很厚重的。

主旨深遠,人物命運跌宕,對生活極富洞察力。

《指環王》三部曲中最震撼Sir的其中一幕是,當弗羅多穿越高山大海,歷盡千難萬險後,終於站在摩多火山,他只要一鬆手,魔戒將被徹底毀滅,中土重歸和平……

但他猶豫了。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他想取而代之魔王?

不一定。

可以肯定的是,他害怕變成“普通人”。

史詩的波瀾壯闊,並不在於它的時間跨度,也不在於雜糅進多少部落、結界,它在於能不能以宏大敘述起筆,卻最終落在人類普遍的情感風暴

而我們的魔幻大IP呢?

Sir頂鍋說一句——

或許娛樂性不錯,但也僅僅是娛樂性不錯的廁所讀物。

火是火,但根底浮淺。

文學性?不存在的,網文還要啥文學性啊。

史詩感?QQ空間感可能更多一些——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披著魔幻的外衣,演的還是八點檔劇情。

從那個族跨越這個族,拍出來的還是打情罵俏、你儂我儂。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說白了,我們大IP之所以貴。

不是作品本身價值高,而是粉絲基數大,變現可能性高。

但粉絲現在也學精了啊。

一看到自己心水的小說要改編了,不是奔走相告,而是求別毀。

所以現在還老想著花大價錢,買大IP,賣情懷。

這錢燒的,感覺還是沒必要啊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在拍魔幻大片的這件事上,國產片真的有誤解。

動不動就宣傳投資××個億。

但觀眾心想的是:你錢多,我就非得看你了?那我還不如看王思聰啊。

魔幻大片其實是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體現。

既然是工業,最起碼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把錢花到刀刃上。

任何不能提高電影本身價值的燒錢,在Sir看來,都是電影的“溢價”。

最終為之埋單的,還是觀眾自己。

花一張電影票的錢,結果卻看到的是堆砌的特效垃圾面癱的明星趕場敷衍的網文套路

這種拉大旗扯虎皮的所謂“大製作”。

就好像花著肉疼的錢,買來價錢虛高的奢侈品。

排場上好像風光了。

年度大片變“年度大騙”

但其實呢?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許多國際大牌成本僅為售價的1%

像表妹用的那些精華液、面霜、口紅,出廠價其實也就一兩百塊錢;像肉叔經常穿的國外大牌運動鞋,成本也就兩百多塊錢。

而這些大部分made in china的產品,貼上大牌的商標,在經過中間代理商的層層加價,最後的價格往往在幾千甚至上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