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重心移動,你的太極功夫就修煉到一半了

重心移動,是太極拳行功走架的關鍵,由於沒掌握重心移動的要領,很多習練者出現了膝關節腫痛、挺胯、撅臀、貓腰、伸頸等弊病,特別是對於初練太極的人來說,想要一下子各方兼顧動作到位還是有點困難的。

“立身中正,腹部放鬆、尾椎下沉、重心落在腳後跟,大腿前側肌肉群發力”這是我們在太極拳課堂上聽的最多的話,不管是開課時的站樁還是練套路,教練總會不厭其煩的一再強調重心要落在腳後跟,強調的多了,我們在練習的時候每一步都會提醒自己要“注意重心”,慢慢的也就能感受到一些太極腳底紮根的感覺了,這種意識對於初練者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寶貴的。

練好重心移動,你的太極功夫就修煉到一半了

當然太極拳架的練習能否成形有諸多要素,重心轉移是其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能把太極拳行功走架時的虛實轉換和重心移動做到位,你的太極功夫也就修煉到一半了。

對於太極拳步法的要求,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要求“邁步如貓行”, 其實“貓行”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太極拳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其步法是關鍵。“貓行”步就是要做到輕靈穩健,提腳不蹬,落腳無聲。

太極“貓行”步應該怎麼走?它和人們平時走路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以向前行進為例,我們平時走路是這樣的:如先邁左腳,那麼重心先放在右腳上,提起左腳,向前邁出,身體的重心會自然地隨之向前移動,到左腳落地時,身體的重心已到了左右腳的中間;隨著左腳落地,右腳跟提起,右腳掌蹬地,身體的重心繼續逐漸往左腳移動;待重心全部移到左腳時,提起右腳,向前邁出。

練好重心移動,你的太極功夫就修煉到一半了

我們平時走路的這種走法,是在邁出的腳步尚未落地時,身體的重心就開始向前移動了。也就是說,腳步落地時已經要承擔一定的體重,其結果必然是“提腳要蹬,落腳有聲”。

而太極“貓行”步的走法是“動步時重心定,定步後重心移。”

仍以先邁左腳為例,重心要先全部放在右腳上,隨著右膝彎曲,重心下降,左腳先腳跟後腳掌輕輕提起,緩緩向前邁出,在左腳邁出直到落地前的整個過程中,身體的重心要始終保持固定在右腳;左腳跟輕輕著地後,隨著左腳慢慢踏平,右腳跟並不提起,而是右腿慢慢前送,左膝慢慢弓出,身體重心逐漸往左腳移動;待重心全部移到左腳時,右腳不蹬,先腳跟後腳掌輕輕提起,再向前邁出。這樣的重心變換,必然是“提腳不蹬,落腳無聲”。

可見,太極“貓行”步與人們平時走路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是否“動步時重心定,定步後重心移。”換句話說,平時走路是隨著腳步的邁出,身體的重心不停頓地同時向前移動;而太極“貓行”步是腳步的邁出與身體重心的移動不同步地交替進行。

練好重心移動,你的太極功夫就修煉到一半了

走貓步的幾個要點:

一、全身松靜。全身放鬆很關鍵,身不松則心不靜,心不靜就不易察覺自己。

二、全身重量移於左腿,準備出右步。移動的過程要慢,體會身體右側漸虛左側漸實。

三、提右腿。體會右側大腿、小腿肌肉放鬆,膝蓋有上提之意,右胯鬆開。彷彿膝蓋有繩向上牽引。體會左側實腳肌肉放鬆,關節放鬆,雖是實腳,卻是不用一點力,全身重量落於左腳,調整尾閭,可感覺左腳心虛空,重量可卸掉,左腳仍可有輕靈感。

四、左腿微彎,腰胯鬆開舒展開,尾閭向前向上微託,將右腿送出。

五、落步。右腿要鬆開,右腳幾乎平行於地面,在腳將觸未觸地前,腳尖輕挑,腳跟輕落地,隨後全腳掌踏實。落步瞬間腹部容易緊張,一般是因為腿勁不足。此時重心由左腿隨落步而向右側略移,以前進後退都不覺得滯重為宜。

六、重心向右腿移動。右腿完全鬆開,重心的移動全靠後腿推動。尾閭微向上向前託。移動至小腿垂直於地面或小腿與腳背成鈍角。有支撐八面之感。

七、收步。右腿為實腿,收左腿,左腿膝蓋似有繩牽。松後胯,左腿輕盈收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