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张图带你看马云与澳大利亚“父亲”与导师的半生故事


1980年,16岁的马云在杭州西湖边偶遇来华旅游的澳大利亚人Ken Morley一家,从此与Ken以及Ken的儿子David成为笔友,而Ken则在回信中为马云细心修改英文。 马云开始定期与戴维,以及他的父亲肯·莫利通信,并和戴维一样称肯为"father"。肯告诉马云,“把字据留大点,这样好在回信时把一些‘纠正’,写在字距空白处"。

在保持通信5年后,Ken在1985年邀请马云前往澳大利亚旅行,这也是年轻的马云第一次出国。马云回忆说,尽管当时7次申请签证才最终成行,但正是年轻时期赴澳渡过的这段时光,彻底改变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

马云当时随身带了100美金,但始终不敢拿出来——这是从全家所有亲戚那里才凑到的,简直是全家人的全部家当。这次澳大利亚之旅真正地改变了马云。“是我没法想象这么大的改变。”马云说,在纽卡斯尔待的那29天,在他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国,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图为Ken和戴维带马云一起去了悉尼的塔龙加动物园。


图为1985年,马云在澳大利亚悉尼。

也正是在1985年,马云第一次到访纽卡斯尔大学。其实,Ken Morley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经常和马云谈起这所学校。Ken也曾经为在杭州师范学院读书的马云提供支持,他每隔6个月给马云寄一张支票,两年多时间里总共寄了大概两百澳元。

在澳大利亚,马云还与澳洲朋友们交流中国传统的“醉拳”。马云一直觉得,是Ken打开了他的“世界之窗”。“我学到的是,你在书本上学到的、你的父母告诉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这个世界太有趣了,这个世界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在纽卡斯尔,马云还惊喜的发现公园里居然有很多人在打太极,这也是他最喜欢的健身运动。


图为马云在澳大利亚当地的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团体表演猴拳和醉拳。面对外国人的马云并不羞怯。在当地郊区的一间会所,他甚至给当地的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团体做了表演,主要是他平时学习到的猴拳和醉拳。

在澳大利亚之行过后,马云邀请Morley一家回访杭州。当年邀请他去澳大利亚的Ken已于2004年去世,他的儿子David说,父亲对新的经济形态很有兴趣,后来每隔一年就去一趟中国。如果他需要找到什么特别的东西,那么马云会知道找谁。

马云曾邀请Ken Morley一家在杭州吃饭,并亲自下厨。马云回忆说,每一次相遇,他们都会辩论很多事物,但Ken总是用极大的好奇心与善意来支持他。马云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虽然不用交学费,但生活费是必须要交的,这笔钱让马云的父母感到为难。于是,肯·莫利再一次施以援手。"钱并不多,一星期也就5-10美元的样子。因此每隔6个月,我会给马云寄一张支票。"


两年多的时间里,肯总共给马云寄了大概两百澳元。马云后来说,肯和朱迪为他所有的付出,“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马云带Ken游览杭州。

这场友谊持续了24年。2004年9月,在和西湖边那个少年相识24年后,肯·莫利去世了,享年78岁。曾经的少年马云,也已经40岁。马云十分悲痛,他在唁电中称呼肯为"澳大利亚‘父亲’和导师"。马云难过而遗憾的说,自己曾计划,有一天能和肯一起乘西伯利亚铁路旅行。

2008年杭州机场,马云少年时期的澳大利亚笔友戴维·莫利在中国的语言体系里,对这种感情的形容,往往会用“忘年之交”。在马云家里和办公室里,一直有个位置,放着他与Ken家人的合影。

37年后,2017年2月3日,马云第三次来到澳大利亚纽卡斯尔,肯的家乡。在悉尼,当马云与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会面时,马云说:因为ken,澳洲之行是一次感恩之行。马云向特恩布尔总理说,Ken为自己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这也是他对澳大利亚心怀感激的原因。

如今,马云以2000万美元的奖学金计划回报Ken。马云说,他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Ken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这是纽卡斯尔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这是少年马云的故事,也是首富马云的故事。


1985年,还是学生的马云,在首次出国去澳大利亚前,曾经被拒签过7次。但我们相信,友谊永远不会被拒签。那些年轻人,他们面前通向未来世界的通道,永远不会被拒签。所有发自内心,投射向这个世界,并广为散播的爱和善意,永远不会被拒签。马云表示,成功离不开三个商:智商、情商、爱商。记得当时是少年。这个故事只是讲述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无关国界,无关年龄,无关金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