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那麼粗心,居然是因爲身體發育不足……

孩子做作業粗心的現象屢見不鮮,要麼把加號看成除號,要麼把“54”看成“45”,或者漏掉題目,或者一道題只做了前半截……家長想盡辦法、獎懲並用,反覆叮囑孩子“細心!”“認真!”“不要看錯題!”效果都不好。這一類粗心在作業、考試裡反覆出現,很難改,有的孩子甚至到了高中還有這種“粗心的毛病”,要麼看錯題,要麼看漏題,或者數學題的豎式對了、橫式卻錯了,或者難題不錯、簡單的題一定做錯。即使在大學,也有監考老師反映,有的學生考試只看到題目的前半截就動筆,三道論述題只做了兩道。

的確,中小學生的粗心問題很普遍,幾乎無人能做到不粗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家長要找到孩子粗心的生理(身體)因素、習慣、智力活動特點、情緒類型、自控力及外在因素等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

一可能是因為身體發育不足

孩子粗心有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營養不足。大腦的重量只佔據人體重量的5%左右,但消耗的氧卻占身體所需氧量的20%—25%,用腦時消耗更大。睡眠的作用是修復、恢復肌體,補足大腦的消耗。如果睡眠不足,大腦很難高效工作、精準判斷,就會漏掉信息、混淆差別,會犯很簡單的錯誤。

孩子上學以後,大腦能量的消耗大幅增加,如果營養沒有跟上,大腦活動就容易能量不足。如果孩子沒有好好吃早餐,上午到第三節課肚子就餓了,怎麼專心聽課、計算怎麼會不出錯呢?

孩子總是那麼粗心,居然是因為身體發育不足……

家長一定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和營養。睡眠方面,孩子必須有規律地生活作息,無條件地按時起床、按時睡覺,保證睡眠充足。營養方面,要做到膳食平衡,讓孩子多吃有益於大腦的食物,如富含維生素B的蔬菜,可以預防大腦疲勞,富含蛋黃素、蛋白質的雞蛋、大豆,可增強記憶力;富含蛋白質和鈣質的牛奶、鮮魚、海魚,可保證大腦所需的各種氨基酸,增強大腦活力;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的核桃、杏,可保證腦供血充足等。

孩子粗心還有可能是因為視覺加工不足或者聽力障礙。有的孩子視覺加工能力落後於年齡水平,容易看錯符號、跳行或錯行,剛剛看過的數、字詞,轉眼就記不準確、要寫錯,計算正確的結果,寫出來就是錯的。有的孩子眼、手配合值較低,訓練不夠,看到的與寫出來的不一致,抄寫就容易出錯。有的孩子聽力有輕微障礙,聽力不穩定,聽課、聽題可能時而清楚時而不清楚,總是似是而非,寫作業就要出錯。

視覺加工能力的落後和聽力的輕微障礙不易被察覺,如果孩子老出錯,家長要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首先確定是不是病理因素引起的視力、聽力等問題,查明身體方面的因素,及時治療矯正。

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的知覺細化不足。就是對知覺對象的差異分辨不出來,如兩個相似的水果,分辨不出其形狀、顏色的細小差異,“千”與“幹”、“玉”與“王”等形近字容易混淆,數字12看成21、41看成14。差異分辨不足,經常看錯,都是知覺細化不足導致的粗心出錯。

知覺細化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增進知覺辨別能力,如“尋找差異”訓練,讓孩子在兩幅圖畫上去找“相同點”和“不同點”,學會仔細觀察、仔細比較,去發現細節上的差異。

另外,還要增強知覺的記憶。有的孩子抄寫字詞或算式的時候,在黑板上、書上看到的是6-5,由於知覺記憶不穩定,低頭寫在本子上的時候就成了6+5,或者拼音“b”寫成了“d”,也有孩子草稿紙上算對的數,抄在試卷上就抄錯了。類似情況很不少。

知覺記憶不穩定與孩子大腦神經發育不夠成熟有關,所以訓練小孩子的知覺記憶,可教孩子抄寫的時候,用有聲讀出的方法來幫助鞏固,比如“68”,讀出聲,就不會寫成“86”。但不少中學生、大學生也犯這種錯誤,就是用腦的習慣有問題,條理性差、字跡潦草、一知半解,就不僅僅是知覺細化不足的問題了。

二是基本訓練和學習習慣不夠好

從孩子上小學開始,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一定要學紮實。基本訓練不紮實,練習不夠,是孩子寫作業、考試出錯的主要原因。

學習一定要重視練習,練習的“習”字,就是“鳥一遍一遍練習飛”的意思。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懂得就行了,對練習很反感,認為是加重孩子負擔。孩子要麼聽錯、讀錯,要麼筆劃錯、題看錯,家長還認為“題目孩子會的呀,就是粗心”。殊不知練習不夠就是出錯的原因,如果基本訓練紮實,就不存在粗心。比如對九九表的熟悉已達到自動反應程度,不會有“三七二十二”的粗心。孩子到了中學成績不穩定、大起大落,一定與小學時的基礎知識不紮實、掌握不牢固有關。

有的家長說孩子“做難題不會錯,簡單的題容易錯”。這種情況一是基礎不夠紮實,以為題目簡單,沒有認真對待;二是大腦的興奮點差異,越是困難的題,有一類孩子越是有興趣,大腦也越清晰、全神貫注,而面對簡單題,大腦不容易興奮起來,處理信息很可能出錯。孩子喜歡挑戰性的任務,這種思維特點是很可貴的,家長要好好保護、激勵。但是教育態度要理性,要仔細分析具體情況,不能輕率結論為“難題不錯、簡單易錯”。

孩子總是那麼粗心,居然是因為身體發育不足……

有的家長喜歡說:“我那孩子好笑得很,全班做錯的題他做對了,全班都做對的題,他要錯。”此種輕率的態度無意間強化了孩子基礎不紮實,不值得提倡。

更多的孩子粗心是因為學習習慣不夠好,表現為條理性差、不利索。動作不利索、條理性差,頭天沒準備好文具,到了課堂該寫的時候找不到筆,找到筆了又不知做哪道題,聽課、寫作業就跟不上課堂的節奏,忙亂一團,怎麼可能不出錯呢?

糾正孩子條理差、不利索的辦法,就是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上的事情自己去做,才能學會有條理、很利索地料理學習上的事。比如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減少出錯。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檢查作業,雖然看起來省事,但省事卻不抵事。檢查作業本身是孩子必須學會的事情,檢查作業的過程可以訓練孩子的條理性和獨立性。孩子不會檢查作業可以學,家長代替孩子檢查,既無法幫助孩子養成習慣,也把孩子的責任意識弄沒了。

培養孩子自己檢查作業的好習慣,要教給孩子具體方法,教方法比講道理更重要。有的家長只會反覆叮囑“不要粗心”,孩子依然粗心不斷。其實孩子並不知道如何檢查,要家長檢查出哪裡錯了他才改。所以家長要教孩子怎麼檢查,或者做一題檢查一題,或者做完後逐一檢查。孩子有了檢查習慣和方法,粗心的現象自然明顯減少。

三是不能保持安靜而專注的學習狀態

有的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冷麵判官似的守在一旁,一看有錯就大聲訓斥,弄得孩子驚惶不已,做錯題是必然的。因為學習需要大腦的安靜狀態,情緒、專注力對智力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消極的情緒、不穩定的情緒、過於強烈的情緒都能干擾思考的邏輯性、縝密性和條理性。內心緊張的孩子、恐懼的孩子,不可能專注地思考問題。

孩子總是那麼粗心,居然是因為身體發育不足……

家長要創設適合孩子學習的心理環境,孩子才有安靜的情緒。作業出錯了,要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從作業本身的邏輯中去找原因,不能以粗心為理由去懲罰孩子,把孩子弄得很緊張、很恐懼。反之,也不要因為孩子題目全對就欣喜若狂地誇獎。學習過程經不起家長的大喜大怒,家長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進入積極的、理性的學習狀態。

有的孩子專注力不夠、缺乏耐心、不能忍受單調,大腦處於斷斷續續的思考狀態,就容易分心、受干擾,就經常看錯題、看錯字、計算出錯。遇到困難一點的題,做不了幾分鐘就厭煩了,很勉強地無奈地拖拉著,很難高質量地學習。對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耐心和韌性,安排孩子做一些枯燥的、簡單重複的事情,告訴孩子學習會有很多困難,要有耐心、能堅持才能學好。

有位家長從孩子一上學就交給他喂金魚的任務,每天按時給金魚餵食,即使出門不在家也要把這件事情安排好。家長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之後又給孩子類似的任務,讓孩子每天耐心地去做。孩子有了學習的任務意識,作業沒完成就總想著作業,也很耐心去做,很少煩躁,大大降低了粗心導致的錯。


尚領國際教育專為學生/教師/學校,提供全方位“教育資源服務”“跟培教”三位一體解決方案。引領教育10餘載,全國分公司10餘家,服務客戶200餘萬,成為新環境、新形勢下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被譽為“新型教育先鋒”。更多詳情,請關注“尚領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ishiningo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