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棲霞仙館

之前在網上聽說棲霞仙館是鬼屋,與京城81號、封門村並稱為國內三大鬼宅。但查閱相關資料,並沒有提到什麼恐怖事件。說它陰氣重,可能是因為棲霞仙館的女主人魂歸於此吧,加上抗戰期間被日軍徵作戰地醫院更加重了陰魂的說法。 棲霞仙館位於唐家灣畔的會同村西南面,目前只有67路公交車進會同村,此車半小時一班,整點開出。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一座牆面斑駁的泛著黑癍的西式門樓呈現眼前,門前的“棲霞仙館”四字證實我們沒有走錯地方,但如此破敗是我始料不及的。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剛踏進去,守門的大叔提醒我要購票,10元/人,65歲以上老人免票。 面前的這座四層高的西方教堂式大鐘門樓建於清宣統年間,頂端圓形為希臘獎盃亭式,比較獨特。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主樓“夢香樓”為一座二層的中西合璧騎樓,於1910年模仿香港太古洋行而建造。正廳是念經堂,右廂四間禪房,樓上為寢室。 但是現在的二樓,已經變身為最享咖啡館了,憑門票可以在咖啡館以同等金額進行消費,僅限當天有效。 在裡面還真見到有一桌客人在喝咖啡。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主樓“夢香樓”為一座二層的中西合璧騎樓,於1910年模仿香港太古洋行而建造。正廳是念經堂,右廂四間禪房,樓上為寢室。 但是現在的二樓,已經變身為最享咖啡館了,憑門票可以在咖啡館以同等金額進行消費,僅限當天有效。 在裡面還真見到有一桌客人在喝咖啡。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棲霞仙館是香港太古洋行買辦華人莫仕揚的嫡孫莫詠虞為紀念其原配夫人鄭玉霞所建。然鄭氏紅顏薄命,莫詠虞厚葬她後為讓其靈魂在此棲息,令莫府婢女五人入住此處唸經拜佛,主持佛法。 抗戰期間被日軍佔據作為陸軍醫院,解放後這裡曾設立部隊駐地,七十年代初設立學校供村民子弟讀書,後來又辦了鐵釘工廠。八十年代落實僑務政策後還回房主後裔所屬,但卻無人主理,年久失修,導致破敗不堪。 直到2013年,中山珠海澳門三地的莫氏聯誼會接手修葺,才讓這世外桃源般的樓房及庭院得以重見天日。 這其中還有一段輝煌的歷史:棲霞仙館建成後不久,樂善好施的莫詠虞託人從英國買回了一臺發電機,並從香港購入大量電線、電燈、路燈等設備,聘請了香港一名年輕電工,免費為會同村內每家每戶安裝電燈。會同村因此成為香山縣第一個用電的村子。而珠海市民家庭直到1968年才有電用。會同村用電比珠海全民用電提早了近半個世紀。 棲霞仙館庭園內設置有涼亭假山,觀魚池,觀音池,載有名貴花草樹木,可謂鳥語花香,環境宜人。也難怪咖啡館會進駐這裡。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如此美妙的鬼屋我十分情願入住,過著當年的清靜日子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參觀完棲霞仙館,沿原路返回,乘坐67路公交車(2元)在高新區人民醫院(金鼎醫院)站換乘10路公交車(3元)在拱北站下車。 下車的站點後面有一家“功夫茗點”粵菜館,其時正值晚飯時間,我毫不猶豫進去了。 茶位5元,全天茶市,各類點心現點現做,點心出品不錯,無論色、香、味皆非常吸引眼球和激發食慾,真想每一品類都嘗試一下,無奈肚量有限,只能挑喜歡的吃了。 結賬才104元,非常抵食。想想在廣州兩人飲茶吃點心,如此環境如此出品起碼都要150元以上的。因此,推薦一下。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斗門鎮上探古蹟

第三天打算到斗門去。 早上沒有太陽,天色灰暗,能見度比昨天差一點,但比前天好一點。 由於住的酒店沒有餐廳,早餐都得在外面解決。 在粵海東路的涼粉橋站乘坐K5路公交車(3元)在井岸大廈站換乘411路公交車(2元)到終點站金臺寺站。 411路公交車和Z265路公交車是直接開進金臺寺的山門內的,也就是下車點就是金臺寺的入口。而其他很多路的公交車都是僅到金臺寺路口,從這個路口進去,還有2站路那麼長,經過金臺寺的外山門再走過一座橋才到達金臺寺。不過這2站路的路邊景色不錯,不僅有自然風光,還有人造景緻,走走也無妨。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金 臺 寺

金臺寺背靠海拔583米的黃楊山,是黃楊八景之一。 據傳,南宋遺臣為避元兵追殺而築茅草隱居於黃楊山第二峰腰,取名“金臺精舍”。後趙氏後裔將“金臺精舍”改名為“金臺寺”,作出家人修行辦道之所。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善信黃永發、楊蓮嬌伉儷鍾情於黃楊山水,樂施善款重建金臺寺,經當地政府相助,如今的金臺寺已成為宗教旅遊的一大景點。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清澈的池水靜靜流淌,涼風輕輕吹起髮梢,彷彿在告示人們,佛門淨地莫喧譁。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那邊,高高在上的衛生間很氣派,需要踏上數十級臺階才能清除五臟廢氣。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這邊,人造石造型為此地增添靚麗景緻,紅花綠樹更是為美景加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這池水據說為附近居民的飲用水庫。遠處層林疊翠,漫江碧透,又是一幅江南好景緻。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步上明鏡橋,迎面是佛教三寶。從此道往前,經十八羅漢,踏上百級臺階,即可到達金臺寺。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體態各異的十八位羅漢佇立在上金臺寺的必經大道上,守護著這裡的一切。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從山下眺望,蒼松翠柏中隱現金臺寺一角,綠樹掩映下依稀可見其雄偉的身姿。滿眼翠綠歸功於金臺寺僧侶與眾信徒幾年來綠化造林勤種善管的成果,山下那一池碧水也有賴於法師們的環境保護,如今鳶飛魚躍,鳥語花香,香客無數。 如此青山綠水的清新環境,加上營養搭配飲食均衡,難怪出家人普遍都高壽。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中午時分,進入金善緣素食館吃齋飯,雖是素食,菜品還挺豐富的,搭配均衡。我是第一次吃寺廟齋飯,學著別人往香油箱裡放了20元錢。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時間已近2點半了,乘坐411路公交車(2元)至金臺寺路口站下車,過對面馬路換乘407路公交車(2元)在斗門鎮站下車,很近,總共才10分鐘車程。

斗門舊街

沿著斗門鎮二馬路往前,幾分鐘就到達大馬路,也就是斗門舊街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斗門舊街,全長500多米,是一條中西合璧的騎樓街。相傳由加拿大建築工程師嘉理慰等人統籌規劃、設計,博採歐美各國古典建築之精華,吸取南洋島國之建築理念,秉承中國嶺南建築之風韻,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陸續建起了廣英祥、大昌、祥盛等10餘間布匹店,及多間百貨店、中藥店、米鋪和錢莊。 除商鋪之外,基督教還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層樓房的教堂。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寂靜的街道上,鮮見行人。蕭條、落寞侵蝕著這些沿街商鋪,但店主們仍然開門攬客,把雜貨、農具、文具、傢俱等生活用品經營得別具一格,持續樂觀地維持著舊街的人氣。 騎樓極具特色的拱形裝飾,門樓上色彩豐富的鏤花雕刻,門柱上利落清晰的繁體大字,古老而爬滿青苔的明黃色牆面,這些都昭示著這裡曾經的繁榮與昌盛,我彷彿聽到了街市上那夥計的叫賣聲和孩童的打鬧聲,沸騰而嘈雜。 如今舊街安靜如夜,昔日的繁華不再,沒有叫賣聲沒有打鬧聲沒有喧譁聲,只留下歲月流過的痕跡,斑駁而清晰。 曾經輝煌的舊街,已是明日黃花。今天的舊街,成了旅遊觀光點,漫步其間,宛若在古代和現代間交替穿梭,從時間的這頭走向了那頭。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在錯落的時空中游走,恍惚間來到斗門第一家甜品屋,當然要試試她的豆腐花了。4元,超大一碗。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本來還想試試她的芝麻糊的,吃了豆腐花,卻是飽了。

南 門 村

從二馬路原路返回,沿西北方向的興門路往前走幾分鐘,就到南門村村口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南門村位於斗門鎮黃楊山下,2014年獲得“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榮譽稱號,是廣東省唯一入選的鄉村。 這次來南門村,目的地是菉猗堂和接霞莊。 進入村莊,滿目新奇,牆身文化比比皆是,道路乾淨整潔,路牌指引清晰,村民客氣有禮,給人非常清爽的感覺。 村莊建設如斯,難怪能成為模範村,能代表廣東入選中國十大鄉村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一路按照指引,來到菉猗堂。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菉猗堂全名為“南門趙氏祖祠菉猗堂”,佔地427平方米。 菉猗堂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弟趙匡美的十五代裔趙隆為祀其曾祖父趙梅南而建,建於明朝景泰5年(1454年)。 據文獻記載,趙隆以其四世祖趙梅南的別名“菉猗”立祠紀念。“菉猗”一詞源於《詩經·淇澳》,代表“綠竹茂盛”的意思。 民國時期,菉猗堂曾作為村內學校之用。文革時期被政府徵用,成了當地中共黨支部的辦公室。近年,政府將最左邊的祠堂交還趙姓後人,而右邊兩幢家祠依舊用作辦公室。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菉猗堂布局為三進(包括前廳、中殿和後殿)四合式,每一進之間有一天井作間隔,而且越進越高。堂內各種雕飾,以及四周牆壁的山水墨畫,顯得格外清新雅緻。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後殿上掛的“忠孝義士”牌匾,是紀念景炎元年救駕有功的趙若梓的。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最為矚目的蠔殼牆。 古人看中蠔殼成本低,防颱風性能好,冬暖夏涼等特點,喜歡採用蠔殼造牆。由無數蠔殼按規律排列砌建的牆體,頗為壯觀。 正所謂“千年磚,萬年蠔”。始建於明代的蠔殼牆,至今仍屹立不倒。據稱,菉猗堂的蠔殼牆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蠔殼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從菉猗堂出來,眼前是原生態的池塘田野,鄉村氣息濃厚,農閒時節一片綠油油,蒼翠而生機勃勃。

走進珠海,走近珠海,第二篇隨筆

出了南門村口,在南門站乘坐402路公交車(2元)到終點站井岸站,換乘K5路公交車(3元)到涼粉橋站下車。由於路上堵車的緣故,回程用了3個小時。

珠海之行告一段落,個性使然,我真的特別喜歡古樸有歷史感的村落和景點。

我將從珠海去往澳門,下一篇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