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什麼心理?

小飯正義匯


我從小就是一個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因為我覺得麻煩別人會耽誤別人的世間,對別人來說是一種累贅。


相比之下,我是一個很獨立的人,自己的事情儘量自己完成,不會過分依賴父母,依賴朋友,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習慣。



如果什麼事情都要等待別人的幫助才能完成,這就是一種不健全的人格,因為父母會老去,朋友會有自己的事情,真正等到那一天,你除了自己,別無依靠。


這是一個殘酷的社會,我們看電視也總能看到一些殘忍的現實,比如A有事,請求B幫忙將資料交給領導,他們就會把A做好的資料換掉,如果這個環節由A自己完成,就不會有這麼多意外了。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除了有責任心,還很善良,他們不願意用自己的事情去勞煩別人,能站到別人的位置去考慮問題,在生活中他們肯定相當受歡迎。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很自信,他們相信自己沒有別人的幫助也能完成自己的事情,不過分依賴別人。



有些人寧願自己背地裡哭,也不願意去求別人,他們可能曾經被人拒絕過,所以才會那麼懼怕被拒絕,所以他們很脆弱。


總之,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對別人沒有歹意,相反他們總會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考慮,如果我們發現身邊的朋友有這樣的情況,請慷慨伸出援助之手去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


人生在世,誰都有可能遇到困難,並且大大小小的困難有很多,我們也不可能一一去求助別人,希望我們很勇敢,有勇氣去克服這些困難,也希望我們很幸運,有人能夠陪我們一起面對。


有書課堂


從心理學角度講,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實際上內心是想告訴大家“請不要來麻煩我”。

這類人認為“麻煩別人”會給自己帶來心理負擔,在潛意識裡就是,如果我麻煩了別人,就要擔負著未來“別人麻煩我”。

“從不麻煩別人”缺乏協作能力

無論是身邊人還是影視劇裡的英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能自己做就不麻煩別人,這類人大多都缺乏協作精神。不願意與別人協作,對別人缺乏信任感,對自身盲目自信。

“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能力

在某種前提下,“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能力,主動讓自己的弱點暴露給對方,或者主動讓自己欠別人的人情都是一種社交能力。看似“麻煩別人”實際上是“送給對方一個人情”。當然這裡並不包括“老賴”或者嚴重依賴型人格的人。

“麻煩別人”與“不麻煩別人”是兩代人

應該說,上一代人,也就是5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都不願意麻煩別人,因為覺得自己沒能力償還,或者覺得沒面子。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獨立生存的手藝,很少與別人分工合作。比如我父母那一代,自己家的家居都是自己親手打的,對生活需求也沒那麼高,因此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因此朋友也比較少。

而今天,很少有人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大多都是靠分工合作生存的,因此會經常會麻煩別人。當然,今天的麻煩別人實際上是與時代接軌的,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恐怕很難生存了。


白希文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大多是善良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值得他人付出的。下面具體從生活中和工作上兩個角度來分別詳細說說這種心理的情況。

1.生活中

一個人如果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那麼他就會需要一個人獨自做事,久而久之,他很獨立但也很孤獨,他享受孤獨也偶爾害怕孤獨。他往往也是說到做到的老實人,自尊心強。

例如,小J是一個很堅持自我的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找不到人陪,也會自己獨自一人去完成去冒險。在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為暑假時間比較長,他不想白白浪費掉時間,就規劃要去外省旅遊,還約上高中的好友,結果好友在即將出發的前一天爽約了,小J不再臨時邀約其他好友,而是堅持自己去了外省,那是他第一次獨自出遊,很勇敢,很冒險,他既享受也害怕,但是還是按照自己的計劃完成了長達一個星期的外省一人遊。

平時,小J很少主動約誰去幹什麼,因為擔心別人沒時間,影響別人的原先安排;自己遇到一些事情,如需要找房子和搬家,也不願意麻煩別人,都是親力親為,自己去實地看房子和找房子,和房東溝通各種事宜,自己搬家......有時候,他會為自己的獨立和勇敢驕傲自豪;有時候,他也會覺得自己沒有一個可以談心的人,可以隨叫隨到、互相幫助成長的人,為此孤獨寂寞。

挺矛盾的,但是每件事都有兩面性,小J的這種做事風格鍛鍊了自己,也偶爾帶來困擾,我建議他需要尋求他人幫助的時候,還是可以主動點詢問他人的,比如搬家的事,這麼繁重的任務,總是自己一個人扛著,多辛苦呀,你尋找他人幫助,之後在他人有困難時,你再幫助他,這樣一來一往的互相麻煩中,一段關係就被鍛鍊強化出來了,有時候是需要這些所謂的“儀式感”去多接觸外面的人和世界的,這樣人也會活得開心些。

2.工作上

如果在職場中,你能獨自一人完成工作,給個人和公司帶來收益,當然最好不過,但事實上,一個工作任務的完成,總離不開他人的合作完成,或者說你要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是需要他人的幫助的,所以從不願意麻煩別人,在工作上是不提倡的。

小P的工作能力很強,在工作上的表現很優秀,把自己的成績展現無遺的同時,也給公司帶來不錯的利益。但是在公司裡,他很少需要同事們的幫助,都是一個人獨自承擔很多工作任務,當然他也能按時按量按質完成,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長期下來,總會有扛不住的時候。近期他負責的一個項目,就是一拖再拖,沒能按時完成工作量。

他是有助理的,但助理的工作量也很多,能幫上忙的都是一些瑣碎事,所以小P能自己做的,一般都自己來做,近期由於任務實在太重,還延期了,只能安排助理幫其分擔一下工作量,大家分工合作協助完成工作。

別逞強,能力強的人也是需要別人幫助的,或許能從中學習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這樣才能進步。能力不強的人,更需要多“麻煩”別人,多學知識,多溝通交流,傾聽分享,鍛鍊自己的個人能力和職場能力,變得更好。

——玉子,微信公眾號“職場理性派”主編


職場理性派


“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在心理學中被稱作“依賴無能者”或者“反依賴者”(counter-dependent)。

他們會盡量避免向他人求助,即使萬不得已開口求助,他們也會因此感到強烈的尷尬和羞恥。同樣地,他們也不希望別人依賴自己,因為在他們看來,依賴本身就是可恥的,自己的事情應當自己解決,而不該讓他人代勞。

那麼,在“不願意麻煩別人”的行為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心理呢?

1. 接受別人的幫助,會讓他們感到低人一等

依賴無能的人可能擁有一種脆弱的自尊感。

對於一般人來說,得到他人的幫助是心生溫暖的,但是對依賴無能的而言,接受幫助等同於承認自己的弱小和無力。對方高高在上,而他處在低位,需要他人“賜予”,這種低人一等的感受會刺傷他們的自尊,甚至使他們厭惡自己。這是他們寧可硬撐,也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原因。

2. 不願意麻煩別人,是因為缺少這三種信任

依賴無能者可能是信任感缺失的,這裡的信任包含了三個方面:第一,相信有人是願意被我們“麻煩”的;第二,相信對方是有能力幫助自己的;第三,相信麻煩別人、提出需求這個行為不會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

缺乏第一種信任的人害怕被他人拒絕,很容易將他人的一句話、一個表情理解成對他的拒絕,因而不敢提出需求;缺乏第二種信任的人不認為別人有能力幫到自己,因而麻煩別人只是徒勞,甚至還會欠下人情;缺乏第三種信任的人擔心求助會使人看輕他,也害怕有人利用他的脆弱對他造成傷害。

3. 不麻煩別人,是為了看起來“獨立”

依賴無能者拒絕他人的幫助,逃避幫助他人,只是希望自己在別人眼裡是“獨立”的,這種“獨立”會讓他們獲得對自己的正性評價——我能照顧好自己,我不需要任何人。即使他們心中有對他人的需求,想要與他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他們也強迫自己不去這麼做,因為那會破壞他們的獨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獨立”並非發自內心,而是基於他人的評價,並不是真正的精神獨立。

如果你也從不願意麻煩別人,上面的三種心理戳中你了嗎?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幫每個人學會幸福生活。 關注KnowYourself 微信公眾號,可預約國內最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Reference

Weinhold, J.B., & Weinhold, B.k., (2008) The flight from intimacy : healing your relationship of counter-dependency, the other side of co-dependency.


知我心理學


“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充滿同情心,具有很好的共情能力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想一下這句話,別人說不定也不願意做呢。所以能做就自己做了,實在做不了就算了

“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是怕麻煩

“麻煩別人”是有成本的,你去麻煩別人,那麼下一次你就得還別人人情,而這樣下次別人就機會來麻煩你,這會讓有的人覺得很麻煩,乾脆就自己做了,實在不行就算了

“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是自己能行

“麻煩別人”,會給別人感覺自己好像低人一等,這麼簡單的事情都還得去麻煩別人,自己能行的,就是不想承認自己比別人弱,就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

“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是怕別人不願意幫助自己

有一種人,總是害怕自己會被別人拒絕,麻煩別人,怕別人不願意。會被別人拒絕,這樣會讓他感覺到自己丟臉,所以就從來不願意麻煩別人

但在現在的社會中,麻煩別人有時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方麻煩適當的人,恰恰能夠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通過互相幫助、互相幫忙才形成的。或許你現在覺得你幫不上他,但不要怕只要你堅信自己以後可以幫上他,哪怕只有一點點,只要你需要幫助就勇敢地去麻煩別人,麻煩別人能夠讓別人更加清楚的認識你,麻煩別人是一種加強溝通的方式

不要怕麻煩別人,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只有被麻煩了的人脈才叫“人脈”!

不要怕被別人麻煩,能被別人麻煩也是一種能力,至少他相信你能夠幫助他,不要辜負每一次信任,能夠幫助就幫助。


深度讀書了嗎


“麻煩別人自己心裡是苦的,幫著別人自己心裡是甜的。給人一座金山是幫,給人一碗水喝也是幫。你幫了別人,早晚人家也會幫你,不信你試試?這一輩子你試不出來,下一輩子你孩子也能試出來。”


這是《姥姥語錄》裡姥姥說的話,倪萍對姥姥生前麻煩別人這件事情的評價就是:姥姥死了都怕麻煩別人。


我也是個怕麻煩別人的人,連麻煩父母都怕的那種,就更別說身邊的朋友和同事了。


這樣的人其實特別的孤獨,很自卑又多愁善感,對很多事情都很敏感,特別沒有安全感。


這樣的人內心特別的渴望別人來麻煩自己,來請自己幫忙,因為這是她們覺得跟他人最好的交流和拉近情感關係的方式。


沒有任何索求的幫忙都會特別的有成就感和滿足感。當得到一句簡單的“謝謝”時,自己都會非常感動的那種。


因為幫助別人心裡是甜的,而麻煩別人心裡總是苦的。


同事姐妹說,朋友就是用來麻煩的。如果你把我當朋友,當姐妹,那有什麼事情都可以一起想辦法,一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以,2015年,我因病住院回家養身體,重返北京創業時,一無所有,還拖著未愈的身體。



我的朋友超就邀請我住在她家,等身體好些再工作,吃喝都不用擔心。雖然不想麻煩,但是當時別無他法,只好麻煩朋友了。住在朋友家裡,總覺得打擾了她的生活,給她添了很多麻煩。


我在超家住了一個月,待身體緩解後,準備工作了,臨搬走時她還主動借給我幾千塊錢,應應急。


我特別的感動,人生最幸福的時刻,除了與家人和愛人一起分享甜蜜外,就是得到朋友無償的幫助時。


我無比的欣慰,在北京打拼多年,收穫最大的就是有幾個這樣如同姐妹般的同事。我只能默默下決心養好身體,努力掙錢。


可是話又說回來,金錢上可以還清的,欠下的人情無法償還啊。這也許就是許多人不想麻煩別人的重要原因吧。


就像孝敬父母,父母的養育之恩,用一輩子都無法去報答。即使如此,我們才會更加努力的打拼,才不會辜負父母的期望。


如此的循環,恩情雖然無法對等的得到回報,但卻回報在自己的子孫後代了。


這不是更加的美好嗎?



我的老師也曾經跟我說,當你不好意思去麻煩我們的時候,我們有需要你幫忙的事情,也不好意思去麻煩你。


這是相互的。原本感情很好的兩個人,彼此都不願意去“麻煩”對方,感情也會越來越生分,距離也會越來越疏遠。


所以,人作為一個社會中的個體,只有與社會上的人或者事物發生著相互的“麻煩”,兩者才有交集,情感上才會有連接。


當然,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個度。不能大事小事都去麻煩,那只有父母不會遠離你;任何事情都不麻煩別人,包括父母,那情感的連接也會越來越淡泊了。


不管是什麼人,什麼事兒,自己能做好的事情都儘量不要麻煩別人。


當然,你在情感上有需求時,即使可以做好的事情,也可以偶爾的示弱,尋求他人的相助,這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樂趣呢?


荒海拾書


很多人不太願意麻煩別人,出發點其實很好理解,大概是分為了想為兩種,一種是自己對於欠人情這件事情不太好意思,希望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即使解決不了也不麻煩別人。另一種心態是與人有距離感,不願意產生一些麻煩的人際往來,給自己造成麻煩和困擾,不論哪一種,都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態。其實這種心態很正常,也不是問題,這樣的人往往能體會別人的難處,因此也不會輕易的麻煩別人,同樣的對於一部分的人來說,他們可能也不太希望被人麻煩。那麼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麻煩的行為的本質是什麼,它其實是一種人際關係上的互動和交換。我們明白在這個社會生活,就需要大量的人際互動,麻煩別人是必不可少的,其實就跟喝水一樣正常,事後雙方你來我往人情交互之間,也就過去了。但對於有些人來說,這種人情上的交互其實是一種負擔,或者是讓他們不感興趣,或者不開心的東西。這個事情很難經過行為去改變,對於很多人而言,這種人情的往來中的規則和隱秘,對他們來說太過於複雜和煩擾。他們更希望大家就是簡單的事務性往來,而非那些複雜的人情和利益。這其實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個性,很多人在這方面都有這個共性,特別是對社交興趣比較少的人,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就更加的簡單,他們會盡量減少這類社交的存在和必要性,進而達到自己獨立狀態的目的。


Miss張小豆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一般都是心地善良,脾氣古怪,喜歡孤獨寂寞的人。這種人遇到事情喜歡自己一個人用盡全力去解決,不想麻煩別人,不想欠別人人情。

生活上,這種人一定是動手能力很強,學東西也快,手到擒來,做事利索,不拖泥帶水,追求完美,要是和別人一起做事,別人偷懶,耍賴,這種人第一個看不慣,並且會毫不留情說對方,一般人都接受不了,於是就比較難處事。

經濟上,這種人比較獨立,也比較穩健,不太喜歡冒險,一般做穩定的工作,不適合做生意,心善的人有自己道德底線,坑蒙拐騙,吃喝嫖賭的事不幹,不願意跟別人借錢,怕欠債,有債在身上,吃不香飯,睡不好覺。然而別人跟這種人借錢,有富餘的話,雖然心裡不願意借,但抹不開面還是會借出去,心軟。

性格上,多愁善感,優柔寡斷,還脾氣暴躁,脾氣大了,不管什麼人都會爆發出來,吃軟不吃硬,非常容易得罪人,但大家偏偏喜歡找這種人幫忙,因為知道這種人好說話。天天在一起,有時候會感覺不到什麼,可以忽略不計,當一旦離開了,總感覺缺少了什麼,每個人都會牽掛,有感覺,覺得如何有他在的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會想起他的點點滴滴,他的好!

總之,這種人是一個好人,刀子嘴豆腐心的好人!如果你遇上了,請你好好珍惜。


生活感悟2018


我不知道從心理學上是怎麼解釋這種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說點自己的經驗吧,我就是那種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我深知這類人雖然節制內斂,但其實內心是有很大問題的。

我曾經跟一個朋友出門,她特別願意麻煩別人,比如在火車上請人幫忙放個行李什麼的。我總是很嚴肅地制止她,說,讓我來。儘管我放行李時的樣子岌岌可危,過程中差點掉下來砸到自己,我也覺得比向別人求助踏實。

跟別人求助,通常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被對方拒絕,這個在我看來非常的尷尬,那一瞬間,甚至會有被整個世界否定的感覺。不願意求助別人,通常首要原因是害怕被拒絕,自我修復能力極差。

第二個是你可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但是不得不有所付出,比如說有人哪怕幫了你一點小忙也會以大恩人自居,心理強大的人會一笑了之,但心理弱小如我者,會不知道如何是好。從內心而言,我是不認可的,但人家把氣氛弄得很像那麼回事了,又很難不接受這種暗示,那種感覺也相當不好。

還有第三種,人家很客氣地幫助了你,也沒有以恩人自居,但我自己不知道怎麼去面對,特別害怕欠別人的情,希望趕緊結算,如果一時半會沒有機會,就會覺得掛賬的感覺特別難受,又容易放大自己給別人製造的麻煩,即使正常跟人相處,也覺得矮別人三分。

總之,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看上去佔據空間不大,其實哪裡哪裡都有刺,哪兒哪兒都是痛點,往往是小時候與家人相處不善引發了某種失調,自己難受別人也難受。再有,不喜歡麻煩的人,往往還很吝嗇,他們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另一面是,非常討厭別人麻煩自己。

再說與我同行的那個姑娘,她就是一個挺樂於麻煩別人的人,但是跟她相處起來很放鬆很從容,這可能跟她在一個充滿愛的相對比較鬆弛的環境下長大有掛,我覺得她的狀態更好一點。


閆紅說


幾位心理專家說的不靠譜,什麼不願麻煩別人是“反依賴者,自卑感,羞辱感,什麼“接受別人的幫助會感到低人一等,是因為缺少信任,是為了自己看起來獨立”,純粹是胡說八道!你們讀書都讀傻了。我就是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但從來不存在你們說的這些理由原因。第一,我的價值觀人生觀是不妨礙別人是做人的底線,麻煩別人也是妨礙別人的一種形式。第二,我相信善惡有報,願意積德行善。麻煩別人必然要欠別人的人情,而欠別人的人情是損德的行為。為人處事要禮尚往來,別人給我一分,我就要還二分,儘量不欠人情。欠人情債自己要有資本,在預計自己還不起人情的情況下,絕不會求人的。第三,所謂行善積德實際就是讓別人欠自己的人情。我願意幫助別人,不願意別人回報。這就是多積德,少損德。第四,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有意地去麻煩一下別人,就是你的地位極高資本極大,或別人欠你的情太多的情況下。在此種情況下麻煩別人反而可以增進雙方的關係,減輕對方的壓力。例如我當教師時,有時會讓學生替我做些事情,學生會認為你信任他重視他。總之不喜歡麻煩別人原因很多可能與我不同,但大部分也與你們說的願意不沾邊。可以這麼說,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大都是情商比較高的善良之人。你們這個心理學純粹是閉門造車,與實際相去甚遠。我也懶得批駁你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