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教育公平?除了搖號之外更要加大投入

幼升小、小升初報名季,有兩則新聞讓人唏噓:重慶市300多名家長蹲守在一所著名小學門口,提前10天徹夜排隊給孩子報名;西安市舉行民辦學校初中招生電腦隨機派位工作,搖上的孩子可以直接報名,其餘的則需等待面談篩選入學。

前一則新聞讓人感慨名校“一位難求”、適齡兒童入學之艱;後一則新聞則在提醒人們,通過“搖號”報名上學漸成常態。

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比起靠購買學區房或排長隊交贊助費,搖號入學無疑是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誕生的相對公平的辦法。畢竟在搖號之前,結果未知,所有的孩子都有希望。在程序公正公開的前提下,每個學齡兒童都有機會以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但搖號入學顯然無法解決“僧多粥少”的問題。從拼資產到拼運氣,搖號雖然打破了以往的不公平,卻也造成沒搖中的學生如何上好學的新問題。熱鬧緊張刺激的搖號過後,入學難的“皮球”實際上還是被踢回到家長腳下。

近年來,類似的搖號現象並不鮮見。道路擁擠不堪,買車開始搖號;房源供不應求,買房也要搖號;名校學位緊張,入學報名也加入了搖號大軍……不難看出,搖號的根源是公共服務資源短缺。

而眼下在許多城市出現的報名扎堆、學位緊張,正反映出當前教育資源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嚴重問題。孩子學有所成是全天下家長共同的心願,讓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學校就成了達成心願的條件之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包括對優質教育的嚮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義務教育作為人民群眾的剛性需求,是政府必須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責無旁貸。僅靠搖號顯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好適齡兒童入學問題,如果將採用搖號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終極手段和方法、簡單地一搖了之,相關政府部門就有瀆職懶政、消極作為之嫌。

教育公平不能止於搖號。解決適齡兒童入學問題,關鍵在於加大教育投入,配足配優義務教育資源,確保學位供給,不要人為製造稀缺。各地政府必須算好教育這本民生賬,才能真正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