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外貿易40年:穩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設立經濟特區,打開外貿大門

1978年,百廢待興的中國,急需打開國門開展對外貿易,在當年2月召開的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發出了“對外貿易要有一個大的發展”的號召,得到了國內最具工業與技術實力的省市——上海的率先響應,其他省份紛紛跟進。當年全國出口額一舉達到97.4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8.6%;進口額達到108.9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51%。儘管當年中國206.4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佔全球份額之比只有區區0.77%,但指標意義卻十分明顯。以進口而言,中國在當年一舉簽訂了寶鋼等22個引進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的項目,涉及金額上百億美元,這個數字即便在40年後的今天也有相當意義,何況40年前的美元購買力遠遠超過今天的美元購買力。這一切表明一個結束動盪、正在起步階段的大國渴望融入世界經濟與貿易體系,渴望通過對外開放縮小與國內先進技術差距的決心。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外貿易40年:穩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40年對外貿易的成就

中國外貿在過去40年裡的發展成就,顯性的表現,是中國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排名由當年的第30位躍升至第1位,佔全球進出口比重由當年的0.77%提升到10%;而深層次的戰略價值則是,中國通過持續擴大對外開放與不斷嵌入全球貿易價值鏈,推動了由製造業和貿易大國向產業與資本強國的升級。並探索以良好的制度設計推動經濟的新一輪對外開放,通過優質產能的全球化配置,提供可複製的商業模式設計、金融服務的區域和全球化搭建,以及相關國際協調力和動員力的提升,結合人民幣國際化,不斷釋放經濟開放與對外貿易發展的紅利,中國也由此構建了更具活力的內外經濟聯動體系。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外貿易40年:穩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路徑

總結中國加入WTO以來的對外貿易發展成就,可以發現,得益於貿易條件的改善、全球產業轉移以及一定時期內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中國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一齣口大國和製造大國,積累了鉅額外匯儲備,並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環節取得了相對穩定的收益。中國也被視為全球製造業高、中、低三個產業鏈均比較完整的少數國家之一。但是,另一方面,自由貿易,就其本質而言,從來都是偽命題,促進貿易便利化才是各國追求的階段性目標。如今,在這個依然由西方工業和金融強國主導的國際經貿棋局中,中國通過適應國際貿易規則、擴大貿易規模、提升產品競爭力穩步構築雙邊與多邊貿易體系,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也有所提高,出口製造業在產業鏈的位置逐漸上升。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外貿易40年:穩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客觀而言,對於一個非常欠缺自主品牌又很少掌握定價權的新興經濟體來說,中國儘管頭頂世界第一(有時候第二)出口國的光環,但細細算來,其戰略價值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大。以美中貿易結構為例,表面看來,中國是最大獲益方,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打工者。中國對美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2%~3%。即便是大宗的機電產品出口也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而且多是美國在華投資企業所生產。明眼人都知道,波音、蘋果、通用汽車、福特、IBM、英特爾、寶潔、可口可樂等跨國公司才是最大獲利者。例如,蘋果在華構築的產業鏈就凸顯中國相關產業國際分工地位的尷尬。中國已經成為蘋果產業鏈中最大也最重要的製造基地,但同時,也是最沒有話語權的一個群體,因為這個龐大的製造基地的利潤率微不足道。蘋果iPad價值構成圖表顯示,最大的兩項成本是原材料和蘋果自身的利潤率。蘋果從iPhone獲得的利潤高到離譜,大名鼎鼎的代工巨頭——富士康,僅從iPhone價值鏈中獲益不足2%。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外貿易40年:穩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中國經濟在加入WTO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中國遵循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秉持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結果。筆者並不否認中國在經濟運行中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國家干預,但包括中國最高決策層在內的市場主體這些年來一直在採取積極行動,以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機制早日建成與完善。尊重市場規律、敬畏市場、推動自由貿易,已是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主要市場主體的廣泛共識。況且中國早已是具有相當貿易反制能力以及重構區域乃至全球貿易規則的重要參與主體。後續,中國和上述經濟體圍繞市場經濟地位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問題將展開多輪博弈,包括合作性博弈與被動的非合作性博弈。但是,無論如何,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重要受益者和體系的穩定力量,將會在探索構建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有效的利益分享機制的基礎上,穩步提升中國在全球貿易價值鏈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