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愛情和婚姻是兩回事!

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嗎?婚戀一定要門當戶對嗎?年輕人可以借錢花嗎?如何評判一個商業模式是好的?不做金融行業需要學金融嗎?金融是你我都該補的通識課嗎?中國金融市場為什麼發展艱難呢?這些與現代人類息息相關的話題均出自《陳志武金融通識課》一書。

6月23日,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最受企業家推崇的華人經濟學家之一陳志武的《陳志武金融通識課》新書發佈會在北京國際金融博物館舉行。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李成才作為嘉賓與陳志武教授,就一系列社會問題從金融邏輯的視角進行了探討。該書由博集天卷與湖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從金融的歷史功績入手,通過養子防老、禮法之爭等實際案例,深入解析金融對普通人的意義、文化背後的金融邏輯,並系統介紹不同金融市場、投資理財和商業模式話題。

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愛情和婚姻是兩回事!

中國社會需要補的金融通識課

從1986年去耶魯大學讀金融開始,陳志武教授已經學習、研究、教學並從事金融行業32年了,卻一直遺憾於沒有一本合適的金融學通識讀物來幫助大家瞭解金融的全貌。

談起大學裡關於金融課程的書籍,陳教授說,以往的金融書側重技術研究,不談金融的社會價值,也不教你如何從金融視角去理解歷史、分析文化的起源,而一般經濟學教材又很少談金融。基於這樣的現狀,陳教授決定自己寫一本金融通識書,避開抽象的理論和數學模型,以通俗的語言講解金融的邏輯。

《陳志武金融通識課》一書中引用大量案例,基於歷史視角來幫讀者建立金融思維,以更經濟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背後的運轉邏輯,升級自己的認知模式。比如,書中談到,過去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富有而不幸福,關鍵還是缺少金融通識,沒有把控金融手段獲取財產性收入。畢竟靠硬工資是很難實現財富自由的。

在發佈會現場,陳教授告訴大家,金融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難入門,在香港,高中生已經有了經濟類的常識教育,內地在這方面才剛剛起步。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更多中學生、大學生、年青人熟悉金融,減少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金融困惑。

陳教授談到,現代金融在鴉片戰爭後進入中國,到今天已經是整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是細看之下,很難說人們對金融的認知完全到位。最為典型的是A股市場。雖然中國股市於1872年就開始,至今已建設了近一個半世紀,但似乎也沒幾個人對股市滿意,尤其是股民,更沒太多好話可說。到近幾年,又出現“互聯網金融”、“虛擬貨幣”、“區塊鏈金融”等一波一波的新名詞、新熱點,從監管層到業界、到普通大眾,都被搞得眼花繚亂、暈頭轉向,結果是投機四起,許多無辜大眾受騙受損。為什麼這個社會辦不好股市、頂不住金融炒作呢?陳教授認為,在根子上,還是因為金融通識教育太少。

陳教授進一步解讀說,以前,高中側重數理化、大學偏重理工,那註定了中國經濟只能靠投資驅動,經濟結構必然以工業製造為重心,同時,品牌建設被看淡,服務創新被忽視,金融發展就更是乏力。在1970年代之前,美國的教育內容與經濟結構也是如此。可是,隨著美國經濟從工業製造轉向創新驅動、服務業佔經濟比重邁向80%,尤其是金融和醫療服務兩者加在一起幾乎佔經濟的半邊江山,美國中學和大學教育也跟著轉向通識:中學大學注重通才,而研究生階段才著力培育專才。香港也是根據經濟結構需要而設置教育結構,金融業是經濟的中心,金融通識教育也因此從高中做起,最好是人人懂些金融。在陳教授看來,教育內涵的調整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基礎,創新型中國經濟需要更普及的金融通識。

實際上借錢花也是在改變未來

年輕人作為比較缺錢的群體,各類需求較大,除了家裡幫襯和微薄工資,只能借錢花。但因為自控力有限,加上部分貸款形式的法律約束不夠,很容易發生各種問題,那麼年輕人到底應不應該借錢花?

活動現場,陳志武教授針對當下年輕人“借錢花”的現象發表了一些意見。他說,自己剛上大學時,助學金加上兄長的支持,也只能勉強顧上生活,買書、零花的錢少得可憐,但那時學習、積累人力資本和談戀愛的需求又很大,常常很苦惱。而現在,財力相對充裕,卻已經沒有了太多的金錢消費需要。對比這兩個時期的需求和實際財力,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花未來的錢,改變今天的生活。

在一些觀點看來,借錢花只是“透支未來”,但實際上借錢花也是在改變未來。很多年輕人啃老,讓家裡買房買車,一方面剝奪了父母那一輩的部分自由,另一方面也失去了“自食其力”的鬥志。在陳志武教授看來,通過助學貸款、創業貸款等合法途徑,擴大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的選擇範圍,奮發向上滿足自己的真正需求,獲得人生某一階段的自由。這是最為顯見的金融的社會價值,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這顯然也是思維的升級。

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愛情和婚姻是兩回事

通過對一系列社會話題的金融解讀,很多傳統社會的習俗和做法有了新的解釋。

談及養子防老的問題,陳志武教授認為,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會犧牲掉下一代人的選擇自由。關照父母應是出於一種自願,而不是被要求和命令,因為不管是否有血緣關係,人與人在一起生活久了會產生感情,自然會好好照顧父母。陳志武說,“如果我們明確知道生小孩是為了給自己提供未來的生活保障,就像我們買股票,買保險投資一樣的話,在我看來,基於這種目的生小孩是對於人的生命的一種不尊重,是不道德的。”

王巍則認為,一種好的經濟制度不要把下一代人綁架在道德問題上,不讓下一代做承諾,應將養老這類問題從道德層面轉化為社會機制,如養老金等。在他看來,我們每個人不僅照顧自己的父母,如果做得好,還可以照顧社會上很多其他的父母,這種機制形成之後,大家會更從容一些。同樣,它並不涉及到個人道德評價。

當談到婚戀要不要門當戶對的問題時,嘉賓李成才表示,一提到婚戀就會自然聯想到愛情,談愛情是最沒有答案的一件事情,走到一起的愛情都是世俗的,偉大的愛情都是走不到一起的。李成才說,“我原來給婚姻下了一個定義,兩個毫不相關的人在人生某個階段在某個問題上達成一致,然後兩個人就走到了一起。但人生是由若干個階段,若干個問題來構成的,未來還是否能達成一致,是不斷妥協的過程。”

而陳志武教授則補充道,“愛情”在中國社會里是20世紀初才有的概念,愛情和婚姻是兩個不同的事情,婚姻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歷來就是一個交易。原來的人類解決未來的風險挑戰、生老病死問題,沒有別的化解風險的手段,只能通過兩個人結婚,組成一個家庭,形成一個家族,家族越大,家族內部互通有無,進行風險交換的空間就可以更大。所以,要感謝金融市場給我們帶來的在婚姻家庭之外解決風險挑戰的工具和手段,這樣一來,婚姻會更多地基於愛情,而不是基於利益的需要。

通俗權威,一本適合所有人看的金融通識書

陳志武是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馮氏講席教授與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過默頓·米勒獎,2006年被《華爾街電訊》評為“中國十大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著有“金融的邏輯”系列、“財富的邏輯”系列、《24堂財富課》等暢銷書。

以往談金融都避不開理論和數學模型,陳志武教授則認為金融的核心任務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跨期價值交換,讓未來和今天的價值進行兌換。在新書《陳志武金融通識課》中,陳志武教授依循歷史的演化,以41萬字的通俗語言,運用豐富的實際案例和20餘年的常春藤名校授課精華給大家補了一堂金融與社會關係的課,幫助讀者快速梳理金融的邏輯,打開通往財富自由的思維之門。

如果你還覺得金融晦澀難懂,那麼,這本書將會告訴你,金融其實很簡單。


巴曙松/馮侖/郭廣昌/潘石屹/沈南鵬/徐小平等聯合推薦

香港大學馮氏講席教授與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

原耶魯大學終身金融學教授

《陳志武金融通識課》

濃縮20餘年研究和常春藤名校授課精華,幫你養成金融思維

解“為何現代人勤勞而不富有、富有而不幸福”之惑

養子防老是不道德的?愛情和婚姻是兩回事!

《陳志武金融通識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