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回家辦合作社搞土地託管,流轉怎樣?

魚樂侃球


土地託管經營模式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比土地流轉更符合農民的意願,極具有發展前景。但從目前來看,搞成功的不多,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困難不少。

先說土地託管的優勢。土地託管和土地流轉相比,它的優勢在於沒有割裂農民與土地的聯繫,土地仍是農民的,只不過把生產環節讓託管中心來做,相當於花錢僱勞務,最後的土地收穫成果歸農民所有,而不像土地流轉那樣,拿到手的是出租費。由此,土地託管確實解決了農民最大的擔心:萬一規模化經營,土地流轉,自己的土地說了不算怎麼辦?從理論上看,土地託管比土地流轉靠譜。

土地託管目前遇到的發展瓶頸。一,農業種植作物品種繁多,農民個人的具體情況和譜氣不同,很難達成共識。很多年前就提倡的"一村一品",甚至"一村二品三品",至今沒有形成,使用大型先進機械的優勢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你願意種小麥,我看種土豆效益高,他認為種樹苗行情好,意見不統一,怎麼進行土地託管?


二,即使連片成方,需要精細化生產的蔬菜水果等作物,一些具體生產環節也很難進行託管。種植糧食作物,容易進行機械化操作,相對於一家一戶生產來說,託管的好處顯而易見。如果種植的是水果,打藥施肥環節還容易操作,而像剪枝,疏果,點花這些環節,技術性要求高,機械無法使用,怎麼進行託管?而如果託管中心僱傭人工來完成,明顯增加生產成本,農戶效益必然降低。低到一定數值,讓人不禁發問,土地託管還有沒有意義?

三,土地託管環節由於農戶不親臨現場,對服務要求易出現糾紛。同樣的地塊,同樣的品種,我管理的時候產值一萬,託管以後怎麼成了九千?到底是自然災害,還是打藥沒到位?還是肥料質量低劣?託管服務中心的說法農戶認同嗎?怎樣讓農戶放心地把土地進行託管,增加信任性,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

土地託管是中國農業的那根救命稻草嗎?我們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願土地託管是中國農業的轉型良藥。


其樂桃桃


應該說可行,但暫時行不通。我是農村人,從1995年就把土地給別人種了。那時候沒有人能夠理解我的做法,所有人都把土地看成命根子,捨不得。其實土地還是集約化程度高,大面積耕種才能獲得大效益。96年江蘇張家港市的鄉鎮企業(主要是紡織業)走的就是集約化路子。幾個鄉鎮工廠一起合併創立某某集團公司,這樣的集團公司規模大,業務集中,資金雄厚,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可是工業好搞,農業難辦!農民認識參差不齊,且國家給農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自願進行土地流轉。許多老鄉一輩子守住那幾畝地 ,過一輩子田耕種地的苦逼生活而不能自拔。沒有文化出門害怕,去外地打工也是走走停停,人在打工地,心在田地間。這裡最主要的是:農民有後怕,怕失去土地依靠,怕以後生活無著。家中有糧心裡不慌。最起碼有糧食,菜好點歹點沒關係,主生活能過去就解決了所有問題。現在搞土地流轉只能小面積100畝或者更多點,這樣的規模容易實現。祝農村早日走上康莊大道――土地流轉,富民強農!


常樂31


你的想法很好,曾經我也想過這個問題,但是苦於沒有合作伙伴沒有合適的機會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我老家是農村的,親眼所見目前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就是: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村裡,都會出去打工,然後再城裡買房子,把孩子接到城裡唸書,這樣直接導致了農村生產力的下降,但是也沒有說哪塊地閒著,因為現在農村機械化發展迅速,從開春種地到秋後收割,都非常的方便,所以目前的狀況雖然年輕勞動力逐漸的消失,但整體產量沒有太大的波動。然而,上歲數的人總有幹不動的一天,所以現在農村也有很多人把地包出去承包大戶,年輕人是非常願意把地包出去的。

這是目前中國農村的現狀。

再回頭說說你的想法,首先你要明確你想要託管的土地是什麼類型,水土情況、氣候環境、勞動力市場、產物的市場情況等等等等,看看是否適合集中託管種植,要把產能效益最大化,另外還有一點一定要注意:農業耕地種植是有一定的條件的,如果非法佔用使用農業耕地,也許會被別人舉報受到處罰。


鐵叔開花


我國是一個土地廣褒的國家,但是土地利用率低,生產效益不高,原因在於,人均土地少,種植品種多,農民知識不足,不能夠充分發揮因地制宜,物盡其材的作用。把土地承包給合作社,能讓土地最大利用化,讓先進的科學理念,精湛的管理技術充分發揮,農民在出租土地的同時也能夠到合作社參加工作,增加收入。與此同時,給予出租農戶每年一定的分紅收入。這樣更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鞏固合作。


勝天看電影


首先要解決誰種的問題,老百姓把土地託管給你,你怎麼保證他們的收益,我建議先自己流轉一部分土地自己種植,摸索經驗。然後再搞土地託管,其實這個行業很賺錢,只要讓老百姓相信跟著你有錢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