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學模式;聽聽過來人的說法吧

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學模式;聽聽過來人的說法吧

圖片源自網絡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了5項關於幼兒園教學的治理任務:

1、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

2、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

3、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

4、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

5、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學模式;聽聽過來人的說法吧

圖片源自網絡

消息明確後,我所在的一些家長群頓時沸騰了。細細總結下來,無外乎三種聲音:

1、堅決叫好型:認為小幼兒就應該有小幼兒的生活,做做遊戲,學學技能,吃吃喝喝、開開心心就好;

2、堅決反對型:認為小學的教育目前很少“零”起點,孩子倘若不為小學做準備,必將慘敗;

3、猶豫不決型:既想要寶寶有快樂的童年生活,又擔心將來入小學跟不上節奏。

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學模式;聽聽過來人的說法吧

圖片源自網絡

想來也是,想必我們都曾經被網絡上頗有流傳的“幼升小”入學面試所震撼過。那些小小的人兒,手裡拿著厚厚的“簡歷”,自信又圖文並茂的,甚至是中英文的介紹著自己人生六年來的經歷與成就,讓我們作為看客很是驚訝,作為家長太有壓迫感!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啊!

再看那些“幼升小”的面試題目,涵蓋天文地理、語文數學,還有若干思維考驗……真真替孩子們捏一把汗!

但是唯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孩子的“學識”和“見識”,絕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包含了家長付出的時間維度和精力深度,同樣也包括了為孩子各類求學而付出的“錢包”厚度。

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學模式;聽聽過來人的說法吧

圖片源自網絡

還記得我家大寶剛剛入小學的時候,也確確實實的讓本來還算比較有信心的我“當頭一棒”的打擊!

在大寶的幼兒園時光裡,我自認為算是盡心盡力的家長:每天耐心陪伴,和他講故事說道理,和他旅行見識世界,和他做遊戲開拓思維能力……看他的小手中畫出一幅幅隨心所欲的畫、聽他的小嘴裡蹦出一句句童稚有趣的話語……

當同班的孩子開始出入各類“培訓班”的時候,我依舊帶著他堅持“興趣班”的學習:我們學習圍棋、跆拳道、科學……在同齡小朋友相繼開始學習識字、數學和英文的時候。

後來有相熟的家長在大班時看我們依舊如此,就委婉的建議我:根據過來人的經驗,千萬不要太過於疏忽孩子功課的學習,畢竟上了小學從進度上和深度上,和幼兒園的閒散時光是完全不一樣的。想要小學裡跟得上,就要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努力了!

我考慮了一下,買了一套數學的繪本和英文的網課,得空在家裡和大寶一起看看書,理解理解“數”的概念和“中英文語言”的不同。而對於識字,我一直認為,生長在國內這樣的大環境,孩子有什麼理由會不認字呢?不過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罷了,所以沒有特意的強調識字。

就這樣晃晃悠悠間,大寶走過了自己的幼兒園生涯,成為一名小學生。

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學模式;聽聽過來人的說法吧

圖片源自網絡

剛開始的小學生涯,用“措手不及”四個字好不誇張!

【語文】

一個月的時間,拼音全部講完;隨後就是每天10個左右的生字。對於入學時本就有識字基本的孩子來講,這不過是小菜一碟,遊刃有餘的功課;但是對於大寶來講,簡直就是抓耳撓腮、無從下手的狀況;每個字都是那麼陌生,每天寫起作業都那麼困難;而考試起來更是自信心受挫的一件事,全班只有那個寥寥的幾個孩子,總是在及格分數線上徘徊,而家長間彼此溝通,都是和大寶一樣,既沒有上過學前班,也沒有上過培訓班。

【數學】

在大寶入小學前一個月的,我曾經用一種手腦算的方法幫助大寶學習了一些數學的基礎加減運算。所以大寶的數學科目還算是進展順利,而那幾個語文困難的孩子,在數學上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語文和數學每天都有新的知識點,老師進度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真的很快,孩子吃力極了。

【英語】

在我們所在的城市,英文在小學一二年級還不算主要科目,好歹讓大寶喘了口氣。過去一年的英文網校學習,給了他比較標準的發音和不錯的聽力基礎,這樣在小學低期階段的英文學習還算順利。

所以,我重點還是說大寶在語文方面的改善,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的。因為一年級的各種不會,導致他在語文課上以及課下多耗費了時間和精力;在二年級的時候終於趕了上來,期間自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說起來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好在他一年級的各種不會和迷糊的時候,作為媽媽的我,一直表現的還算淡定和從容,一邊和大寶分析具體的情況,一邊鼓勵大寶好好努力。我想倘若彼時我的不淡定,一定會加重大寶的思想負擔;而面對一個長期心理上“負重前行”的孩子,要求他長跑的輕鬆,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

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學模式;聽聽過來人的說法吧

圖片源自網絡

所以,作為家長我覺得讓幼兒園的孩子“減負”,禁止“小學”教育提前展開,是一件對孩子長期發展有利的決定。但是,更要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既然幼兒園不能“小學化”,那麼小學生的剛開始,就需要一定時間的過度和適應。有了這樣一個過程,想必很多家長也就會少了顧慮和擔心。

當然,“起跑線”其實沒有標準,只是每個家長心中的不同尺碼罷了。

文章的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我今天在某公眾號看到的消息:

對比英國著名的《56 UP》紀錄片(講述用56年來跟拍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現實又殘忍的階級間,富人更富,而窮人愈窮的結果),在中國,有一位叫做鄭瓊的導演,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出.路》。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孩子、小鎮青年和大城市孩子的人生十年。真實的呈現出“起跑線”本就不一樣,而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一點點的運氣,也許才是改變人生道路的前提。

而這種改變,歸根到底是“讀書”兩個字,能夠讓本是小鎮的青年可以在大都市找到安身立足的能力。這也是分享給我們普通大眾的一個現狀。

歸根到底,孩子的前十幾年是自己的,孩子的未來也要依靠家長是否有高瞻遠矚的能力,所以,學無止境!與其做無畏的抱怨,不如趕緊從改變自身開始,適應社會,適應發展,才能夠讓自己、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計劃和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