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二手車,中國4億車主的「小父親」?

微信公眾號:曹楊楚人(ID:stingy_numb)

摘要:二手車行業,果真成為了喬治·阿克爾洛夫所說的“檸檬市場”。

近日看Carmax的財報:175家門店,貢獻159億美金營收,累計交易67.1w輛汽車,而金融僅佔3.69億美金。

再來看優信的財報:670家門店,貢獻434億人民幣營收,累積交易63.4w輛,毛利12億人民幣。

簡單推斷如下:

撇開Carmax的B2C模式迥異於優信的B2B模式(但其40%+的交易額是C端貢獻的,不可不提)不談,老美的人效似乎更高,而Carmax在美國的一枝獨秀也間接證明了,Beepi確實可以死而瞑目。

那麼,國內對標Beepi的瓜子,是否能證明自己,更適合本土國情呢?

瓜子二手车,中国4亿车主的“小父亲”?

一. 二手車廣告大戰,收穫的不止是流量,還有隱患

流量大戶的心態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沒有什麼不是錢搞不定的,用土匪的話說“老子花錢了,還不讓剃羊毛了?”

這樣的金主,是牧人,視用戶為羊,宰之割之,全憑吾斷。

所以我們看到,瓜子/優信/人人年年砸數十億人民幣去投放廣告,收割數億用戶。公司在資本的裹挾下迅速蛻變為獨角獸,大佬們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到年底了,卻發現生意還是要接地氣地做,錢還是得一塊一塊地賺。

“高價賣車”的口號無疑是破壞市場的殺器,瓜子等還在用O2O的思路去買流量,把用戶寵壞了,只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一方面,用戶心理價的哄抬,讓供應鏈的上游環節難以收車,進而多米諾骨似的導致下游最終售價高企,當然最終還是羊去買單,平臺利用金融工具收拾爛攤子,可謂挖坑填坑一條龍,只是中間商的利潤被壓榨了。

所以,瓜子的口號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確如此。

現在中間商的差價已所剩無幾,而瓜子自己也不會在乎那4個百分點的蠅頭小利,有更大的盤子去吃肉,何必濺一身湯水?

這不是作惡是什麼?!!

瓜子坐擁日均近萬的庫存量,是對20w中小車商赤裸裸的威脅,猶如當年曹操虎視荊州一般。

另一方面,二手車價格該暴漲麼?

如果該漲,為何新車不漲?

新車的價格十年間漲了多少?

全國通貨膨脹了多少?

即便膨脹離譜,那也無法解釋二手車相對於新車的價格也越來越高。

一輛風吹日曬,剮蹭摩擦,驢馬般的工具,為何在一定年限後還可以賣出高價?

這本身就不符合經濟邏輯,買家有這錢為什麼不去買新車?黃牛為什麼還要高價去收這車?

所以,當前的二手車心理價過高,連累整個供應鏈效率降低,接盤的難度越來越大。

瓜子與人人難辭其咎。

怎麼玩,先來看看瓜子的“保賣模式”。

瓜子二手车,中国4亿车主的“小父亲”?

二. 瓜子的保賣模式,是其沉重的包袱。

先來解釋下保賣模式:

瓜子以一定比例的預付金(60~80%不等)及約定的最終成交價,從車主手中拿下車子,在一定時間內(0~14天)展開銷售,如果賣高了,車主開心,如果沒賣出去,期限一過按約定價格支付車主。

乍看起來,只要約定的成交價高於心理預期,車主是穩賺的!

本質是逆向的寄售模式,寄售是租金給我,停我展廳,成交之後佣金給我;保賣是錢先給你,賣出去利潤分成,賣不出去原路退回。

賣車是件很折磨人的事情,跟找工作差不多,所以保賣這種託管模式,很受車主歡迎。

但實操過程中,卻出現大量退車現象。

為什麼?

因為瓜子受壓不足,會主動違約。

這也是近期瓜子醜聞纏身的原因之一。

保賣模式,其實是瓜子難以承受的包袱,這柄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掉下來時必然見血。

從成立伊始,瓜子便將自己打扮成車主的利益維護人,大聲呼喊“不要讓中間商賺差價”,這位行業內的攪局者,除了注入一絲新空氣外,就是成功地把自己與車主綁定在一起了。

歷史就是這樣,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羅曼諾夫皇朝》裡有一段,描寫的特別精彩:曾經的俄國沙皇,被視為“全俄的小父親”,可是當近衛隊的槍口對準了冬宮遊行的群眾時,他們的“小父親”卻站在窗前欣賞。

三. 但瓜子做的事,還是很有意義的?

將買方市場扭轉為賣方市場,通過檢測/估價等環節提升了二手車交易的透明度和用戶認知。

如果沒有人去做,買賣二手車依然是處於小黃牛遍地的閉塞交易環境之中。

二手車平臺/電商的出現,鞭策了黃牛去尊重用戶,強化了用戶對於車況透明度的要求,提升了整體交易環境的公平與效率。

公平從何而論?

賣車選擇更多,價格談判餘地更大。

效率何從談起?

交易週期縮短,異地流通增速,帶動物流/金融/保理等其他行業發展。

不妨以滴滴為例,來說下公司的[善]與[惡]:

價格戰確實降低了打車成本,而一旦滴滴一家獨大,打車就貴了?

這裡的邏輯,驢唇不對馬嘴。

價格戰補貼用戶,是表象,不是因果。壟斷升價,是現象,也不是因果。

為什麼呢?

用車車本的降低,是由於貨幣的貶值,和滴滴等公司整合行業資源的良性反饋。

其一,滴滴,確實降低了你的用車成本。

上海出租車起步價8塊的時候,房價還不貴,打個車花個20多塊,覺得很貴了,那時候還沒有滴滴。

後來起步價14塊,房價比天還高,相同路程打個車要花40塊,卻覺得很正常,但是你工資翻了一倍了麼?

沒有。

因為貨幣的貶值,已經讓你麻木了,房價都能翻倍漲,打車費上漲個50%相較而言,痛苦不算啥。

所以,當滴滴給你10塊的紅包,你覺得撿了大便宜,其實你只是感覺上沒那麼貴了。

人總是這樣,與更高追求所受挫折相比,當下的小磨難都不足掛齒。

其二,滴滴給行業帶來的,更多是進步和革新,而非肅清與兼併。

滴滴的背後是財團,目的是打破另一些財團對於當前資源的壟斷,所以,當滴滴觸碰到出租車集團的利益時,會引起後者強烈的反彈與攻擊,包括網約車管束政策的相繼出臺,上海出租車司機的罷工,滴滴觸碰的是傳統壟斷行業的大蛋糕,歸根結底,是新舊財團的博弈。

滴滴的出現,或多或少規範了打車行業的司乘行為。5年前也許你還會冷漠,但近日滴滴空姐兇殺案,卻在極短時間內,引起很多人共鳴。

為什麼?

因為滴滴的出現,讓人們開始重視出行服務,司機的形象/氣質/言行舉止/收費標準等,都真正地開始規範化,人們也開始默認“打車=滴滴”。

滴滴背後的貢獻,則是智能調度,真正解決了“叫車”的痛點。

智能化算法的不斷更迭與深化,應用層面上的數據沉澱與服務嘗試,把車與人協調起來,讓你風雨無阻的就能出門坐上車,這是技術帶來的便利。

讓用戶更便利,是互聯網公司最基本要做的事情之一。

於此,請致敬那些優秀的公司,譬如Uber,易道,嘀嗒拼車。

瓜子二手车,中国4亿车主的“小父亲”?

後記:

市場規範時好做,不規範時也好做,恰好是極不規範也不亂的時候,最難,參考東漢末期群雄逐鹿。

Beepi作為先驅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瓜子會不會呢?

安利下福利:聽說孫正義急於主導Uber&滴滴的合併,Uber在新加坡出現大量拋售現象,二手車市場爆滿,恰好關稅降低,去馬六甲海峽那裡搞幾輛回來開開,不是什麼壞事。

微信公眾號:二手車大智慧潘潘(id:carman228)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請將頁面拉至底部留言評論

☞歡迎投稿:文風犀利、觀點鮮明、文采出眾、顏值擔當者必上頭條

☞歡迎爆料:鮮為人知、一針見血、直擊真相、入木三分者必上頭條

☞歡迎約稿:企業名流、創新模式、巔峰玩法、人物傳記等必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