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的科普與成功治療病例

(馬豔萍)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已經超過急性白血病。常見臨床表現為骨痛、貧血、腎功能不全、感染。我國骨髓瘤發病率約為1/10萬,低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約4/10萬),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發病年齡多見於50-60歲之間的中年和老年,男女比例約為2:1。該病在所有腫瘤中所佔比例為1%,佔血液腫瘤的10%。

其發病狀況多樣,有如下幾種:

1.骨痛、骨骼變形和病理骨折:骨骼疼痛是最常見最早期出現的症狀,約佔 70%,多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嚴重時可導致病理性骨折,易誤診為骨質疏鬆、腰椎間盤突出、類風溼性關節炎等。

2.貧血:常為首發症狀,主要症狀表現為頭昏、乏力、牙齦出血和皮膚紫癜等,易誤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

3.腎功能損害:50%-70%的病人尿檢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等,嚴重時出現腎功能衰竭,易誤診為腎病。

4.繼發感染:最常見的為細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

5.高黏滯綜合徵:表現為頭暈、眼花、視力障礙,並伴有突發暈厥、意識障礙等症狀。

骨髓瘤細胞作為一種血細胞,全身均可分佈,所以其主要治療方式是全身化療。骨髓瘤的治療方式主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態進行選擇。對於 65 歲以下、身體狀態良好的患者,目前首選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65 歲以上或身體狀態不能耐受移植的患者只能選擇化療,主要以含硼替佐米的方案為首選。經統計,接受以硼替佐米為主的化療方案(平均完成5個療程)的患者,總有效率約為89.7%,其中完全緩解為27.6%,非常好的部分緩解為31.03%,部分緩解為31.07%。

據統計,未經治療的病人中位生存期為6個月;化療後的中位生存期為3年;經綜合治療後中位生存期可達到5-10年甚至更長。這意味著正規治療可給大多數患者帶來更長的生存期以及更高的生活質量。

53 歲的李大爺是山西醫科大二院血液科一名典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入院前1個月持續性腰痛,老人覺得“可能是沒注意扭到腰了,人老了誰沒有個腰腿疼啊。”在當地醫院拍 X 線片,也沒有看到明顯的異常情況。可 1 個多月過去了,李大爺的腰疼不但沒減輕,反而連胸部、肋骨也跟著疼了起來,甚至因骨痛而影響睡眠,腰部活動明顯受限,同時出現乏力,走100米覺氣喘,雙側胳膊上腿上也起了斑片樣皮疹。這才引起重視。至該院就診,化驗後發現血肌酐、尿蛋白明顯升高,腰椎壓縮性骨折,骨髓穿刺術提示漿細胞明顯升高,免疫固相電泳可見單克隆λ條帶,皮膚活檢提示為澱粉樣變性,明確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給予含硼替左米的方案治療後數療程,患者骨痛、胸憋氣喘症狀明顯緩解,“現在骨頭不疼了,走路不喘了,胳膊腿上的皮膚沒以前那麼硬,面色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在家還能偶爾乾乾體力活呢!”李大爺這樣說。另外,患者血肌酐及尿蛋白也明顯降低,貧血得到改善(如圖1)溶骨性損害(如圖2、圖3)及皮膚澱粉樣變(圖4,圖5)較入院時明顯改善,腰椎壓縮性骨折也完全癒合(圖6,圖7),骨髓中單克隆漿細胞比例從28%將至7.5%。

多發性骨髓瘤的科普與成功治療病例

圖1

多發性骨髓瘤的科普與成功治療病例

圖2

多發性骨髓瘤的科普與成功治療病例

圖3

多發性骨髓瘤的科普與成功治療病例

圖4

多發性骨髓瘤的科普與成功治療病例

圖5

多發性骨髓瘤的科普與成功治療病例

圖6

多發性骨髓瘤的科普與成功治療病例

圖7

其實這樣的病例並不在少數。對於多發性骨髓瘤,雖然目前尚不能治癒,但其治療後的中位生存期及生活質量確是極其可觀的。作為醫務工作人員,要做到的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而患者在出現可疑症狀時,要到正規醫院血液科進行相關檢查,以利於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