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熱的合理用藥和護理

發熱是兒科門診最常見也是比較複雜的症狀之一。與成人相比,兒童各個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藥物的解毒能力和清除能力不如成人,而退熱藥的種類、劑型和商品名稱繁多,如果用藥不當,容易引起危害。因此,合理的選擇退熱時機以及退熱藥物顯得尤為重要。

兒童發熱的合理用藥和護理

1退熱時機的選擇

發燒是指口溫超過37.3 ℃或肛溫超過38℃。發燒不是疾病,是疾病的一個症狀。大部分發燒都是自愈性的,但是如果連續3天不退燒則要引起重視。

(1) 小於3個月的孩子,如果肛溫大於38℃(口溫37.3℃,腋溫 37.2 ℃),就要及時帶孩子去就醫。因為孩子年齡小,身體的各個系統發育不成熟,較為容易受到病原體感染。

(2) 3個月-3歲的孩子,在肛溫大於 39℃(口溫 38.3℃,腋溫 38.2 ℃),需用退燒藥。如服用退燒藥後體溫降至37.5℃以下,孩子食慾、玩樂如常,則不必過於憂心,在家繼續觀察即可。

(3) 3歲以上的孩子,在38.5℃以上才需使用退燒藥,避免出現高熱危害孩子生理機能的情況。

孩子發燒,關鍵是要關注寶寶的精神狀態,是不是哭鬧不停,是否食慾不佳,睡眠質量如何。寶寶的精神狀態比溫度計的數字更有意義。如果寶寶吃喝玩樂都與平時沒什麼兩樣,精神狀態也比較好,即使體溫超過38.5℃,媽媽也不用太擔心,可以繼續觀察。相反,雖然寶寶體溫不到38.5℃,但沒有精神,也不肯吃東西,不願意玩耍,哼哼唧唧的很黏人,這樣反而需要引起注意。

2如何選擇退熱藥物劑型?

應選擇毒性低、不良反應少且明確、患兒易接受劑型的退熱藥。

口服藥物與塞肛藥物的作用時間、退熱效果和副作用等都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優先選擇口服劑型。

如果出現嚴重嘔吐、孩子拒絕服藥等情形時,可考慮使用肛門栓劑。

一般情況下不推薦兒童使用退熱針劑。建議儘量避免給兒童肌肉注射,因為這種給藥途徑可引起注射部位紅腫、疼痛,使用不當甚至有可能造成患兒臀部肌肉萎縮,重複的肌肉注射還可能造成患兒焦慮和恐懼等而導致不配合醫生的治療。

3 退熱基本用藥:

目前認為最適合兒童使用的退熱藥還是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3月齡及以上的患兒,推薦口服對乙酰氨基酚;6月齡及以上的患兒,推薦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不推薦使用複方鋅布顆粒、複方小兒退熱栓等複方製劑的退熱藥,而且一定要避免同時服用其他含有解熱鎮痛藥的藥品(如某些複方抗感冒藥)。根據 WHO 和 FDA 的資料,兩者退熱效果和安全性類似,選用上與發熱程度無關。

4物理降溫是否可行?

酒精擦浴禁用於兒童,因為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有礙散熱。冰敷和溫水擦浴均可減低患兒體溫,但可能會造成患兒不適。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基礎上聯合溫水擦浴在短時間內的退熱效果的確會更好些,但與此同時會明顯增加患兒的不適感,故目前已不推薦使用溫水擦浴進行退熱。

物理降溫的療效有限,而且很多疾病狀態下並不適合使用物理降溫,可能會增加危險性。

藥師建議:

(1) 不可濫用糖皮質激素退熱,因其有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當可促使細菌或病毒感染擴散而加重病情。除非有急性炎症反應綜合徵、病情嚴重者。;

(2) 選擇毒性低、不良反應少、兒童易接受的劑型。謹慎選用靜脈輸液的方式退熱,絕大多數急性發熱口服退熱藥即可;

(3) 不同的廠家商品名稱不同,像泰諾林、美林、百服嚀等等,所以在給寶寶喂藥的時候要看成分而不是看它的商品名,否則就會有過量服用的危險。

(4) 不推薦退熱藥聯合或交替使用,防止因掌握不好劑量,造成藥物在體內蓄積而造成副作用。不推薦藥物退熱基礎上聯合擦浴降溫。

(5) 退熱貼不能有效降溫,作用有限,部分患兒不舒服程度會增加甚至過敏,不推薦使用;

(6) 小兒應避免長期應用此類藥物,療程不應超過1周

生活護理建議:

(1)減少穿著衣物,對嬰兒捂汗可能會造成危及生命的捂熱綜合徵;

(2)保持所處環境涼爽;

(3)多進食液體 (水、稀釋的果汁),少量多次喝以補充水分;

(4)飲食清淡,因為發熱使胃部活動下降,油膩食物消化緩慢;

(5)發熱時患兒不必一定臥床休息,可以適當活動。

最後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發燒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適當的發熱也可以增加孩子的抵抗力。但是,如果很擔心孩子,也可以立馬就醫,這會像一劑鎮靜劑,讓家長平靜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