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不等於類風溼

風溼不等於類風溼

風溼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的總稱,而類風溼是特指類風溼關節炎一個獨立的常見疾病。

我國對風溼病的研究起步較晚,很多患者缺乏必要的風溼病知識,存在不少認識誤區。

誤區一:風溼病就是類風溼。

從嚴格意義上說,風溼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的總稱,而類風溼是特指類風溼關節炎一個獨立的常見疾病。老百姓常常把“風溼”理解為傳統意義上的風溼熱,即患者出現發熱、遊走性關節炎及結節紅斑等,目前醫學界把風溼熱歸入反應性關節炎。

誤區二:類風溼關節炎是不死的癌症。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且以慢性、炎性滑膜炎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徵是手、足、腕、踝及膝等大小關節反覆腫脹、疼痛,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溼因子或抗環胍氨酸肽抗體陽性。由於認識不足,大多數患者未能及時診治,部分患者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不少患者因此對類風溼關節炎產生恐懼心理,認為一旦患病必導致終身殘疾。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治療方法在不斷進步,該病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已越來越小,只要早發現、早期得到規範治療,絕大多數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可以長期正常生活和工作。

誤區三:千萬不能使用“激素”。

很多風溼科醫生都聽到過患者說:“大夫,千萬別給我用激素。”“大夫,您給我開的藥中有激素嗎?”患者所說的“激素”即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為什麼患者對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此反感和恐懼呢?這主要是對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缺乏系統、完整的認識。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是由腎上腺皮質束狀帶分泌的一類甾體激素,主要為皮質醇,具有調節糖、脂肪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代謝的作用,還具有抑制免疫應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之所以稱其為“糖皮質激素”,是因為其調節糖類代謝的活性最早為人們所認識。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強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被廣泛應用於多種風溼病、腎病及血液病的治療中。但長期大劑量使用帶來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水鈉瀦留、向心性肥胖、誘發或加重高血壓和糖尿病、誘發或加重感染、導致骨質疏鬆等。因此,需要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全面綜合分析病情,嚴格控制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使用的時機、時間和劑量。同時還要在合適時機給予免疫抑制劑治療,並對骨質疏鬆副作用給予預防性藥物治療,如同時服用鈣劑、維生素D和雙膦酸鹽等。在應用糖皮質激素過程中,還應定期監測血壓及血糖等指標的變化,必要時給予對症治療,達到既能有效控制病情又能最大限度降低糖皮質激素副作用的效果。

誤區四:風溼病是免疫功能低下。

許多人在得知自己患風溼病以後,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的免疫力太差了,應該吃點增強免疫力的藥物。”風溼病的發病多與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密切相關,感染因素、環境與物理因素、內分泌因素等也是風溼病發病的重要原因。所謂免疫功能紊亂,並不是免疫功能低下,而恰恰是肌體部分T或B淋巴細胞異常活化,產生多種致炎性細胞因子,造成組織器官不同程度的損傷或破壞。因此,風溼病的治療常常應用免疫抑制劑,其目的是抑制異常淋巴細胞或炎性因子的破壞作用。(作者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