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能力討錢,就有能力工作

人有同情心,這意味著人類社會存在著大量的自發慈善,家人之間,朋友之間,陌生人之間,處於危難的人,總是容易得到幫助。

我從來不擔心人間會失去慈善,以至於要通過強制手段,讓弱者必然得到資助。而這種做法,恰恰被一些人認為是“制度性的優勢”,表面上看起來,當然不錯,弱者從此再無後顧之憂,他們得到的幫助穩定而持久,這樣,他們就能夠成長起來。

這其實是違揹人性的。

在一個小家庭裡,強制更強的孩子幫助更弱的孩子,最後是兩個孩子一起毀掉,這樣的例子,昨天的留言就有一個:

他們有能力討錢,就有能力工作

類似這種家庭很多,在父母不恰當的干涉(強迫)下,兩個孩子都不正常了:一個無法自立,一個不會拒絕,前者永遠寄生於後者,導致後者也越來越虛弱,最後一起沉淪。

孩子間的互助,是一定存在的,他們一起成長,有感情。這種家庭內部的慈善,父母要做什麼?什麼也別做,無為而治。這樣,求助者,施助者,都不會變態。

求助者,知道自己虧欠他人,求助不好受,求助也只能救急,求助者更要講信用,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他有變強大的動力。

施助者,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自己並無施助的義務,對於不講信用,只知寄生的求助,能夠乾脆拒絕,他有不被削弱的防衛能力。

這樣的家庭,該有幫助一定會有,不該有的濫好人不會存在,強者恆強,弱者遲早變強。其關鍵,就在於父母有見識,有定力。

這種運行機制,放大到全社會,也一樣成立。對慈善的最好態度,也是無為而治。否則就會好心辦壞事,前幾天有則留言可做為例證:

他們有能力討錢,就有能力工作

這位自尊的讀者,我很喜歡。他值得有更好的人生。

但是多數人在這種誘惑下,可能就放下自尊,刻意維持更差的人生,因為我窮,所以有固定的保障,我去工作,所得未必更多,不如就算了。激勵什麼,得到什麼,因為一個人的貧窮而獎勵他,更容易讓他繼續貧窮。

這個道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亨利·福特,有深刻的洞見,他既是改變世界的企業家,同時也是頂尖的慈善家。

他是一個勤奮的人,他對懶惰極其痛恨,他說:人應該整天想著工作,並且整夜都夢見工作。

他對笨人沒有期待:我們應當承認,人類在智力上是有差別的。

對於那些不願意工作的人,亨利·福特認為他們只能享受一種權利:捱餓。

就是這麼一個“冷酷”的資本家,卻用企業家特有的創新思維,完成了慈善事業:

他認為笨人、殘障人士,學習新技能並無太多空間,但是他又為願意工作的笨人與殘障者提供固定的工作機會,他把制車工藝拆解到極細,甚至細化到有些適合盲人,有些適合一隻手的人,有些適合一隻腳的人。只要你想工作,我並不強求你提升技能,我也認為你做不到,但我有本事為你創造工作機會,我通過這種方法激勵你的勤奮與自尊。

有什麼慈善比這更牛逼?

亨利·福特認為工作者都有資格享受汽車,即使並無競爭者,他也不停降低價格,使汽車由富人的奢侈品變成大眾的生活必需品。與此同時,他又盡力讓工人拿更高的工資。

亨利·福特是第一個實行8小時工作制的企業家,創新可以提高效率,工人們可以多休息,開著車和家人享受生活。

用更好的產品,更低的價格,提升每一個消費者的生活水準。這不是慈善,又是什麼?

亨利·福特在觀念上是很強硬的一個人:他喜愛願意工作的人,他憎恨不願工作的人,他回饋前者,他懲罰後者。

不得不說,我們現在多數人的觀念,仍然不及亨利·福特,甚至大大倒退,退到了用強制手段獎懶罰勤,表面上是愛,是福利,是幫助弱者,實際作用卻是摧毀弱者的自立,懲罰強者的勤奮。這不是慈善,這是兇惡。

很多企業家,並沒有亨利·福特的表達能力,也不夠強大,但是再小的企業家,開業的第一天,已經在做慈善。

企業家就是慈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