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溝」里四時暖 凝心聚力謀脫貧 喜看靈壽縣銀洞村的美麗變遷

“朝阳沟”里四时暖 凝心聚力谋脱贫 喜看灵寿县银洞村的美丽变迁

銀洞村現在的村容村貌。李書軍 攝

長城網石家莊訊(通訊員 李學彥 記者 李書軍)7月,走進靈壽縣南營鄉銀洞村,只見四面青山疊翠,山風涼爽,一條小河蜿蜒流淌,錯落有致的房屋散落在綠樹叢中,白皮松、蟠桃、苗圃長得蔥鬱喜人。

銀洞村是南營鄉唯一的深度貧困村,俗稱“朝陽溝”。村內有少見的山澗溼地景觀、山寨遺蹟馬家寨,有400多年樹齡的蒙古櫟樹2棵,是2017年省級美麗鄉村。

銀洞村多年來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等農作物,老百姓收入微薄,生活貧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一個絕好的機會,銀洞村明確發展產業,按照“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把土地流轉到集體,實行產業化、集體經營的發展模式。

要發展,首先要統一思想。鄉政府包村幹部馬東明多次召集“兩委”班子、黨員、村民代表開會,學習政策、規劃產業,明確村子發展方向。

“朝阳沟”里四时暖 凝心聚力谋脱贫 喜看灵寿县银洞村的美丽变迁

銀洞村土地流轉時簽訂協議現場。靈壽縣委宣傳部供圖

發展產業,需要流轉土地,村集體沒有錢,老百姓看不到錢,不肯籤合同。關鍵時刻,馬東明個人籌資7萬元,拿來用做土地流轉資金。

“年紀大了,流轉了土地挺好,自己不用種,還有保底收入,俺再種些花椒,還可以增加收入。”67歲的劉四妮在土地流轉簽訂協議現場,邊按手印邊說。

“一畝水澆地600元,旱地400元,簽訂12年合同,目前全村85%的土地已經流轉到合作社。”馬東明介紹,利用流轉的耕地,結合村莊實際,栽植白皮松、蟠桃41畝,培育五角楓、國槐等種苗10餘畝;種植黑豆、小金瓜40畝,紅薯、穀子30畝,年底就能讓群眾受益。下一步計劃種植經濟價值高且觀賞性好的花卉,為合作社增加收入;在建的養豬場進展順利;村集體光伏項目建設也啟動了。

“朝阳沟”里四时暖 凝心聚力谋脱贫 喜看灵寿县银洞村的美丽变迁

銀洞村在山坡上種樹時的場景。靈壽縣委宣傳部供圖

目前,銀洞村山坡上,300畝櫻桃園、200畝核桃已經掛果,採摘基地初具規模,成為南營鄉唯一的規模化採摘園。“俺們村區位優勢明顯,去五嶽寨和花溪谷的客人經常有人來這,發展農家院和體驗式民俗很有前途。”村黨支部書記吳慶剛指著不遠處的農家院介紹,今年計劃以農宅合作社為平臺,打造試點農家院,以此帶動村民經營農家院,增加收入。同時,他們利用爭取的彩票公益資金,將村內主路由原來的寬3.5米拓寬到6.5米,正在硬化、油化;農產品提質增效的100噸冷庫已經建成……

銀洞村——這個太行山下小小的“朝陽溝”已然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奔向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