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韩忠学 书内功夫书外得 品高学富艺才高

艺术名家|韩忠学 书内功夫书外得 品高学富艺才高

韩忠学,1945年10月出生,陕西澄城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美国休士顿大学访问学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院院长、湖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先后曾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企业管理局局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武汉市委副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文 | 吕薇 冯楚

著名书法家韩忠学,自幼爱好书法,其书法作品既彰显出“秦人”的大气洒脱,又蕴含着“楚人”的浪漫情怀。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邵秉仁先生所言:韩先生的书法贵在“气韵不凡”!而这些,都得益于他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的勤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日,本刊特约对韩忠学进行了专访,温文尔雅的他旁征博引、融汇古今,用充满智慧又幽默的语言将其艺术人生娓娓道来。

书外功夫:练字与学问并进

记者:您自幼喜爱书法,对笔墨纸砚有着浓厚的感情。最初,您是如何与书法结缘的?

韩忠学:我于1945年出生于陕西澄城。陕西的书画氛围一向都很浓厚,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我在上小学时,毛笔还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铅笔和钢笔却是稀罕物。当时,我每天早晨到学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墨,先练大字再练小字。那时我还没有字帖,于是就在纸上画好米字格,请老师写一个字,然后就照着这个练。等这张“字帖”旧了,再找老师重新写一个。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的作业里若是哪个字写得比较好,老师就在字上画个红圈,圈越多就说明写得越好。渐渐地,我爱上了书法。

到高三分文理科时,爱好文史的我选学文科。但由于我的数理化成绩也很优异,老师就要我改学理工科。就这样,“弃文从理”的我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军校生活是充实而紧张的,练习书法的机会越来越少,但书法梦却始终在我的心头萦绕。

记者:您在湖南湖北工作了30余年,那么荆楚之地对您的书法有怎样的影响?

韩忠学:

1970年,我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进入航空航天系统工作,后来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企业管理局局长。之后,我调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随后任市委副书记,2001年起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我在从政之后,练习书法的时间很有限,业余时间也大多被工作所占据。不过,我在担任湖北省副省长期间,由于分管文化工作,经常参加省内各种书法展览活动,因而有很多机会去欣赏书法,并与书法家们切磋交流。这种欣赏和交流,也是学习书法的一种重要方式。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在《答张芑堂书》中写道:“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清末民初的书法家杨守敬也说:“多读书自能作文,多看名迹自能书。”足以见得“多见”的重要性。

艺术名家|韩忠学 书内功夫书外得 品高学富艺才高

韩忠学书法长诗《纪念司马迁》节选

记者:在习书过程中往往会有“顿悟”之感,此后方能渐入佳境。您也曾有过这样豁然开朗的体验吧?

韩忠学:有。练习书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大量练习,认真临帖、读帖,以古为师,碑帖兼融。这样,有了足够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才会有顿悟之感。

然而仅埋头苦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书外功夫,它包括三类:读万卷书,增加学养;行万里路,丰富阅历;师法自然,向大自然汲取营养和灵感。我想重点谈谈第一点。

书法是书法家综合素质的体现。书法在古代叫做“文人余事”,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它是离不开文化滋养的。因此,读万卷书,首先要阅读我国历代书论,提高对书法的识别能力。书论是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是前人对书法的总结。苏东坡说:“予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即我虽不擅长书法,但在通晓书法上没有人比得过我。可见,“识力”很重要,否则就不知自己的字缺点在哪里、该如何改进。

其次,多读文学书籍,提高文化素养。我国著名书法家、画家陆维钊曾说:“书法之道,不仅在于写字技巧,技巧再好,不过是个‘书匠’而已。练字和学问必须同时俱进。”所以,他对时间的分配是“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

再次,书法历来不是孤立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是血肉一体的。“书圣”王羲之,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兰亭集序》之所以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是因为它是史无前例的、内容美与形式美融于一体的文化瑰宝。从文学上讲,这篇文章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从书法上讲,字写得高格卓绝、品貌旖旎。因此,王羲之才有“书圣”之美誉。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有的人对书法追求一生,能达到笔笔自足,字字自足,却始终无法入门?这就如同木偶,即使五官再精致,也仍旧缺乏血肉和个性。这种素养从何而来?就是要读书,别无他途。

艺术名家|韩忠学 书内功夫书外得 品高学富艺才高

韩忠学书法长诗《苏东坡三咏赤壁》节选

品高学富:书法与人品不可分

记者:您对楷、行、草、隶、篆都很精通,为何却对草书情有独钟?

韩忠学:草书尤其是大草,是书法中的最高境界,难度也最大。明代韩道亨《草诀百韵歌》开篇就说:“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草书自古为难,我认为其难有五:一是难在结字,二是难在用笔,三是难在迅速,四是难在法度,五是难在性情。非性情中人难能草书,书写时当兴意勃发、物我两忘、任情恣性,方能出神入化。可见,练习草书既需天赋的性情,又需勤奋练习。我在练草书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一种任情纵笔、尽情挥洒、酣畅淋漓的感觉,同时也进入了一种不同于楷书的规矩方圆的全新语境。

记者: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先生曾评价您的书法“别开生面”“行书散淡洒脱,凝练简洁,有羊叔子缓带轻裘之貌,草书放任潇洒,超轶绝尘,有飞将军冲突左右之势”。您的这种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韩忠学:我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叫做写字,还称不上书法;第二阶段,步入艺术领域,进入书法阶段,即按照书法艺术的规律和要求来对待写字;第三个阶段,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在打基础,那么第三个阶段就把原来很正统的字写得有自己的风格,有变化。如果完全不变,那我还在写颜真卿、柳公权……而不是写自己。但是“变”不等于“怪”,而是要变得更有韵味,有画面感,让字“活”起来,把字的“势”和整个篇章的“势”呈现出来。

随着经验积累,阅历日深,我无意中感觉自己的书风慢慢起了变化,这就是我所发现的日见“清逸”的苗头。我觉得清逸是书品也是人品,是书法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清逸”的书法应该有奔川浸谷般的清新俊逸;鹤鸣九皋般的清亮超逸;禅堂古佛般的清闲安逸;绝壁玄仙般的清矍飘逸。我以这“四清四逸”作为自己对书法的新的艺术追求,孜孜不倦,努力践行,希望能把自己的书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艺术名家|韩忠学 书内功夫书外得 品高学富艺才高

韩忠学在书房练字

记者:您认为,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就要有所“变”,那么,您是如何看待书法创新的?

韩忠学:现在很多人喜欢谈“书法创新”,但对它的理解却可能迥然不同。如果一个人能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老老实实临帖,以古为师,融合古今,博涉而约取,然后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行创新,这是值得赞赏的。但也有一部分人,没有认真临帖打牢基础,就开始“创新”,硬是想写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来,专写“怪”字,甚至走火入魔。

中国的文字是非常神圣的,我们要严肃地对待和尊重书法艺术。既要遵循基本的规矩和法度,又不能止步于泥古之命运,需追求“胸中之所独得”,这才是真正的书法创新。因此,湖北省书法院总结了一条学书箴言:“德为灵魂,文做底韵;碑帖兼融,师古创新;脱俗求雅,避怪重韵;正大气象,与时俱进。”

记者:您曾经说:“品高学富,艺才高!”品高可以理解为人品,您为何如此重视人品与书法的关系?

韩忠学:我国古代一直有“字如其人”“人品即书品”的说法。虽然事实上未必如此,比如宋朝的奸臣秦桧,书法也很好,但人品确实关系到书法家的作品是否能流传后世。

王铎是我国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大书法家,创造了明清时代草书的高峰,书界对他曾有“小王(王铎)胜大王(王羲之)”的评价。但在明末,崇祯皇帝自缢后,王铎以南明次辅之职出城降清,这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中,王铎被归为“贰臣”,其书法成就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可见,书法与人品不可分。正如人们研究颜真卿的书法,就必然会论及他威武不屈、精忠报国的凛然正气一样,他的书法随着人格声誉而日益深远。

我们提倡,客观公正地评价书法家的艺术成果,而不是以人废书。但是,一个人的人品与书法很难互不相干。对于书法家来说,钻研艺术固然重要,而努力修炼人品更为重要。品行不端,必然遭人非议,甚至为社会所唾弃,终究也会影响自己的艺术成就。既如此,我们为何不朝着品行与书艺双佳的方向努力呢?德艺双馨,应是书法家的共同追求!

艺术名家|韩忠学 书内功夫书外得 品高学富艺才高

韩忠学(右五)参加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书画展期间,与香港建设银行书法聚会

重任在肩:在书法中传承文化

记者:您作为湖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如何看待当前一些书法界人士与国学脱节的现象?

韩忠学:

当前,在书法界确实存在文化“空心化”,角色单一化,书法家与文化、与国学相脱节的问题。比如,一些人在挥毫泼墨时,将全部抄写前人的诗文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而没有自己的文学作品;一部分人将书法创作变成了一门纯写字的专业技能;而所谓的文人,即使是大学里教书的文史哲教授,都以使用电脑为主,书法基础更无从谈起。这使他们写出的东西要么千篇一律,要么牛头不对马嘴。我常常看见一些人把李商隐的诗写得威武雄强,把杜甫的诗写得活泼可爱,把李白的诗写得或如小桥流水,或张牙舞爪。更有甚者,有人在“国庆书法展”上写的内容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纪念红军长征时,写的内容是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使人哭笑不得。

因此,学书法必须学国学。如果你认为国学的范围太大,不知从何起步,那么我建议可以从诗词学起。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国学的基础在文学,文学的基础在诗词。”我们应逐步做到用书法来写自己的诗文。同时,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学诗词耽误了学书法技艺的功夫,恰恰相反,诗词修养会让我们的书法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高雅、技艺大长,让人有事半功倍之感。当然,仅就诗词而言,要读的书量也很大,可见,要成为一个书法家,定然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艺术名家|韩忠学 书内功夫书外得 品高学富艺才高

艺术名家|韩忠学 书内功夫书外得 品高学富艺才高

韩忠学十二生肖书法作品系列

记者: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键盘的敲击逐渐代替了汉字的书写,您认为书法家应如何担负起书法传承这一历史重任?

韩忠学:如今,书法已失去了其工具性的存在意义,但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不会消失的。我本以为现在很多人都不热爱书法了,但实际上在中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热爱书法且写得不错的青少年大有人在。我一直很喜欢“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这两个神话故事。在天崩地裂时,总会有人挺身而出去“补天”;困难再大,总会有人矢志不渝地去“填海”。我从中看到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作为书法家,我们应担负起传承书法艺术的重任。我认为,措施之一便是引导书法家重视文化,鼓励文人重视书法。因为文化是根,书法是叶,根深自然叶茂。同时,我们应在各中小学和高校广泛开展书法教育。

我虽然已近古稀之年,现在每天仍保持5~6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同时,我也参加了全国各地的许多书法展,出版了多部书法作品,并成功举办了一次个人书法展。此外,我还在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国学大讲堂做过关于《书法与文化》的多场专题讲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最后,我想赋诗一首,以此共勉:“诗为骨肉字衣裳,翰墨情深韵字香。书内功兼书外得,二王以下效苏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