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激烈爭鋒 新能源車市對話智造黑科技

海內外激烈爭鋒 新能源車市對話智造黑科技

上一次,李總理參觀日本豐田汽車廠區,在國內引起了一段時間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熱。2018年7月11日,中國政府網又放出了中德兩位總理在柏林共同出席自動駕駛汽車展示活動消息。

萌萌的白色小車,小小的智能芯片,中德汽車合作逐步產生深度交集。面向未來的自動駕駛疊加已成大趨勢的新能源驅動,引導著汽車產業馳騁的方向。

新一輪對外開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將變得更為突出。“歡迎外國汽車品牌”不僅是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標語,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向海外資本、先進技術、創新理念、尖端管理、高品質智造等內容拋出的橄欖枝。

7月10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還會見了美國高端電動汽車製造品牌特斯拉的創始人和CEO埃隆馬斯克,對公司在上海建立首個海外超級工廠表示祝賀。馬斯克表示,將全力以赴,打造綠色可持續工廠典範。

清潔動力與尖端科技的融合,高端製造與火爆市場的相遇,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寫照。

就在7月初,百度AI電動汽車“阿波龍”正式量產下線,證明了人工智能與電動化的又一次完美結合。當汽車產業無可避免要接受無人駕駛、大數據、雲平臺、物聯網等技術改造之際,新時代的科研方向就直接鎖定了電動汽車。

毫無疑問,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產品後發制人,站在了更靠近未來汽車產業的席位上,贏得了更多發展機遇。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半年報,新能源汽車產銷增幅繼續提升,分別達到了近95%和111%以上。可見,雖然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但是低端產能向高端產能過渡並未經歷如外界所言的“寒冬”。

調控政策的改變,雙積分制的入場都在於加速培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持續動能。靠補貼沒有出路,靠技術才能出彩,綠色積分體制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化再添新推手。

如此背景下,摩根大通預測,我國在未來3到5年的時間內的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主導地位不可動搖。且,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複合年均增長率將在45%以上,之後,電動汽車或將包攬全球半數銷量。

一個純內燃機支撐的產業,依舊不能避開“盛極而衰”的規律,被新能源驅動力替換的時間節點悄然靠近。而在這場新舊動能轉換、新勢力入局、國內外資本競逐、強強聯合求存的“腥風血雨”中,國內新能源車企該如何立足呢?

趁著國家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東風,不少人期待著國內汽車產業實現“換道超車”。借力新能源汽車遞出的跳板,從傳統汽車製造能力直接躍向新能源汽車智造的比拼,確實值得心動。

但是,開放、包容、激勵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環境並不獨屬於國內造車勢力。中外合資企業並不新奇,連特斯拉都敲定了中國建廠協議,寶馬、奔馳、大眾,搶灘中國市場的汽車製造商比比皆是。

資本,技術,人才,設備,還是創新能力?哪一張是中國企業值得放手一搏的底牌?

看寧德時代,國內動力電池龍頭老大,7年從“0”到“1300億”的神話,並不是靠停留在“猜想”層面上創造的。有毅然站風口的果敢,有掌控核心技術的能力,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性定位,有先進完善的升級體系,有綜合利用本土優勢的精巧佈局……

背靠國內新能源汽車上綠牌、非限行、積分鼓勵、購車稅減免等多重利好,看到未來價值,跳出現有瓶頸,激烈爭鋒的蛋糕劃分,你,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