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效果化治理新時期 汙水處理構建市場體系

面向效果化治理新時期 汙水處理構建市場體系

近一年以來,水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升溫,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村農業汙染治理等涉水戰役次第鋪開。把汙水清理乾淨,把河道變清,讓飲用水更純淨,提升用水效率……水汙染防治越來越傾向於對治理成效的把握。

截至目前,全國建成投入運營的城鎮汙水處理廠超過5000座,日處理能力接近2億立方米。而隨著生產生活用水量的提升,汙水產生量與處理需求量仍在增長。此外,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的開展正在釋放更多的農村汙水治理需求。

縱觀市場,不單單汙水的產生量在上漲,汙水處理的標準也在提升,這就對汙水治理設備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汙水處理行業一方面面臨技術的研發、革新和升級,一方面面臨著項目開發成本上升、水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工程運維成本增加的現狀。在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汙水治理企業陷入了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的困境。

毋庸置疑的是,汙水處理費是汙水處理的重要保障。顯然,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徵收的汙水處理費已不再適應市場的需求。在汙水治理的進入歷史新時期後,漸趨成熟的汙水處理費徵收制度、巨大的汙水處理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強勁力量推動著行業形成市場化發展。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對完善汙水處理收費政策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加快構建覆蓋汙水處理和汙泥處置成本併合理盈利的價格機制,推進汙水處理服務費形成市場化,逐步實現城鎮汙水處理費基本覆蓋服務費用。

只有在更加合理的利潤空間的支持下,汙水處理市場才能建構起強有力的產業體系。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

在水資源日漸稀缺的背景下,汙水處理成本日漸高昂。資源有價只有通過具體的、合理的價格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汙水處理行業才能對可持續發展實現持久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汙水處理費徵收標準應覆蓋成本,而工程建設與運維更需要合理的利潤空間,未來汙水處理費還應在市場作用下形成動態調整機制。

這是環境治理面向效果的要求,是汙水處理行業形成市場化機制的趨勢,是水處理行業步入新時期的迫切要求。

汙水處理費用抬高,不但能夠促進工業企業、居民節水,而且還能為汙水處理行業提供更為強勁的發展動力。所以說,價格機制對於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最為靈活的方式方法。

《“十三五”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到2020年年底,實現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5%。汙水處理效率的提高需要技術革新的支撐,技術革新必然離不開資金的提升,汙水處理價格機制的改革為市場發展帶來的將是一場良性循環。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目標:到2020年,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到2035年,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農村、工業、城鎮的汙水處理市場為水務市場奠定了發展基礎。而打好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汙染治理等涉水戰役不斷拓寬了汙水治理的市場空間,水資源費、汙水處理費將讓2018年下半年的水務市場再上新臺階,汙水處理成本將真正進入經濟運行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