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政策好?校園種族融合卻在年年退步

美国民主政策好?校园种族融合却在年年退步

(2017年8月,位於美國夏洛茨維爾的弗吉尼亞大學校園內連續兩天發生種族衝突,美國執法人員在夏洛茨維爾的集會地維持秩序。圖片來源:新華網)

一些人總是以“多元文化的大熔爐”來標榜美國在種族問題上的“政治正確”和民主制度的優越。但事實是,在美國製度和政策之下,種族融合狀況並不樂觀,甚至可以說它的發展趨勢是逐漸倒退的,這一點從其校園融合的實驗失敗中即可看出端倪,令身處其中的人深感憂慮。

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據2010年美國人口調查局(U.S Census Bureau)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白人佔美國總人口的72.4%。在所有的少數族群中,拉丁裔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6.2%,非裔或有非裔血統的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2.6%,亞裔佔美國人口的4.8%。因此,美國政府常以“熔爐”來表明其制度在種族融合方面的優越性。但是,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就會發現,其種族之間往往存在一些或顯性、或隱性的種族歧視觀念,且根深蒂固。以白人、黑人群體來舉例,在美國,很少能看到白人和黑人在一起結伴的小群體。資本主義體制及人的收入決定了有錢的白人子女從小上的是昂貴的精英私立學校,貧窮的黑人從小隻能上差的免費的公立學校,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黑人子女和白人子女就是沿著兩條不同的人生之路在走,以致於在社會上所從事的職業也涇渭分明。雖然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有群體致力於通過推動教育改革來改變這種現象,但從實踐來看,所遇阻力頗多,效果也並不理想。

當前的美國,種族融合的進程越來越像一場戰爭,特別是在校園裡,種族融合情況越來越差,非裔、亞裔等少數族裔的學生常會感到露骨的歧視。以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梅克倫堡為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它曾有一個令人羨慕的新綽號——種族融合成功之城,在其轄區的學校,實現了真正的種族平等。但在今天,這個綽號已經名不副實了。2018年,夏洛特-梅克倫堡的學校發佈了一份題為《打破枷鎖》的報告,指出“在各個年級,低貧困率的學校中大部分是白人學生,高貧困率的學校中大部分是黑人和西班牙裔學生。”除此之外,也有華裔學生表示,亞洲學生也常在校園中受到歧視。“亞洲人只會學習、亞洲人不健身不運動、亞洲人很窮”等這些西方社會對亞洲人的看法模式,讓華裔在同齡孩子中間不能得到公平的評價。如,在美國德州出生,馬里蘭州長大的華裔桃兒說,“為了更好的‘融入’他的同學當中,他曾努力讓自己變得更‘美國’。他加入了橄欖球隊,摔跤隊,街舞社團,開始健身,但不論他怎麼努力,他發現自己永遠無法真正融入白人的圈子裡”。黑人、亞裔等在美國社會的不公遭遇,充分展現了美國製度的偽善。

美國校園內種族融合的退步與其歷屆政府的政策指向不無關係,這種政策趨向使得曾經的種族融合努力付之東流。如:里根在任職的8年時間裡委任了364名持保守態度的聯邦法官,期望以此將其所秉持的保守主義延續下去,包括對推進種族融合的校車計劃的反對。他的繼任者喬治·H·W·布什的競選綱領更是以種族分裂為導向,刻意製造黑人犯罪的恐慌情緒。種族融合的倒退反映了美國社會深層次的崩潰。民權律師詹姆斯·弗格森對於美國政府在種族融合方面的消極態度感到失望,稱“已經沒有那麼積極的一群人極力推動學校種族融合了,我們基本上算是重新回到了起點。”

總之,美國種族融合狀況的不樂觀,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的相關制度、政策並不像對外宣傳的那樣,致力於推動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反而是有令社會撕裂的傾向。

(參見:《新聞週刊:美國校園種族隔離迴歸60年代》《美籍華裔的尷尬:不被中國人理解,飽受美國人種族歧視》《徐開彬:美國來信——我所觀察到的種族歧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