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功名

各位看家譜的時候會發現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廩生、太學生等等。下面列舉一下歷史上出現的與科舉有關的各類稱呼:

童生:唐宋時為童子科之名,明代士子未入學者統稱童生。

庠生: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

家譜——功名

廩生:明洪武二年令府、州、縣皆置學,府學生員四十人,州、縣依次減十人,月給廩米六鬥。食廩者,謂之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增多者謂之增廣生,簡稱增生,無廩米,後來名額再增,成為附學生員。經歲科兩試成績優異者,增生可依次升廩生,稱補廩。

貢生: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中成績優異者,升入京師國子監肄業,稱貢生。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和例貢。恩貢:凡遇到皇帝登基或其他慶典頒佈恩詔之年,除歲貢之外加選一次,稱恩貢。歲貢:每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肄業,稱歲貢。拔貢:明代之選貢。清制,自乾隆七年定每十二年(逢酉年),由學政於府、州、縣學廩生內,選拔文行優秀者,與督撫匯考核定,貢入京師,成為拔貢生。先赴會考,擇優再赴朝考,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更下者罷歸,謂之廢貢。副貢:明嘉靖時鄉試有副榜,名列副榜的稱為副貢,清代鄉試的副榜,可入國子監肄業。例貢:納粟入監之列,起於明景泰元年,多指捐納而得。

家譜——功名

監生:明設國子監,令各地擇諸生學行優者送入國子監就學,統稱監生。舉人會試不第亦得入國子監。入學者,舉人成為學監,生員成為貢監。乾隆以後監生多指捐納而得,並不入國子監就讀。光緒三十一年立學部,廢國子監,監生之名遂廢。

附生:明代附學生員的簡稱。正統之年額外增取,附於諸生之末,稱附學生員,簡稱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學者皆稱附生,即秀才。

佾生:為佾舞生之簡稱,亦稱樂舞生,文廟之歌舞人也。

太學生:這個稱呼在家譜中經常出現。隋以後至清末謂之國子監,故監生亦稱太學生。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監生身份向不為世人所重,而自明朝景泰皇帝開生員納粟納馬入監(即例貢)之例後,國子監門檻愈低。爾後捐監之風大開,監生以錢鋪路,良莠不齊,益為世人所輕。

解元:鄉試第一名。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要參加秋闈的人需要先通過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通過考試後稱為生員,又稱為庠生,俗稱秀才。成為秀才才能參加鄉試,通過鄉試後稱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元:舉人入京會試第一名為會員。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通過鄉試的舉人,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狀元: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通過會試的貢士,通過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

進士: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分賜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出身。

舉人: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第一名為解元,第二名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為經魁,第六名稱亞魁,其他稱文魁,文魁就是舉人。

家譜——功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