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枣树背后寄托的鲁迅深意,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是病句

两颗枣树背后寄托的鲁迅深意,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是病句

这句话以通常的眼光来看,有点啰嗦。如果死板教条的崇尚语言要简洁,那么这句话确实应当被小学老师批为“语言欠简练”。不过如果你结合全文来看这四句才是是整篇文章最文采斐然的四句,一字不能删,也就无所谓啰嗦了。至于为什么,容我道来: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上面说的四句,一定会笑我不识数,但是不得不说题主的原文引用有误,这句的原文是这样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当然是四句,而且还要说一点,鲁迅不光是语言文字的大师,标点也是大师,正是配合这样的标点才越发不是啰嗦。

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具备想想力,要理解这四句话的妙处,不妨闭上眼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这篇文章名叫秋夜,顾名思义,光线不很亮但也不太差,其主要写的是夜而不是枣树,这也可以从秋夜的名字推断出来,如果秋夜是一幅画的话,那么枣树是其焦点所在,所以全文由枣树展开,也因此这四句正是全文开始的四句,在写完了这四句之后,作者另起一段写道: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看出来了吧,枣树是其参照系,天空由枣树展开。

之所以要说这四句好,必须参照上下文和标题。

在明确了秋夜是主题之后,作者在自己的眼前打开了一副画,视线无论从左向右还是从右向走必然逐一的扫过两棵树,其看到的必然正是一株,还有一株。这样的四句写出了视线的慢慢转移,这样的转移在实际上符合夜晚的光照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是其中逐一扫过两棵树,缓慢移动目光,慢慢悠悠的或是留恋或是深思的意味一下子就出来了,全文的节奏也舒缓下来,适合夜晚深思慢慢的展开思绪的节奏。试想这个节奏如果短平快想起一件马上又另一件那不是深思,那是在想钱包究竟丢哪了。

如果你不信,不妨可以改一改,改的简洁点,在我家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枣树,是不是一下就没有了移动目光缓慢凝视的味道。但这不是最麻烦,最麻烦的是你这么写以后和后面的天空接不上,还是强调一下,这是全文开始的四句,如果写成有两棵树,那么接下来自然应该写树,才不显得突兀,可是一旦开始写树和天空接不上不说,缓慢的节奏乱了也不说,视线缓缓转移的味道没了不说,这和秋夜的主题有啥关系,不如把标题改成枣树。如果非要硬接下面的天空则视线断了,思绪也断了,而读者读着尤其乱了,这人到底要写啥?

众位想必都读过,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话和这四句一样,简单的几笔顺序不能乱,既符合人眼识别的顺序,又符合忧思思绪的展开,而且意境极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