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大意漏掉此人,結果15年後篡位爲帝

在古代,一般開國皇帝在穩定了國家之後,便擔心功高蓋主,便將自己的矛頭對準了那些有功之臣。例如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諸侯王;明朝朱元璋一手炮製藍玉案、胡惟庸案等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一個對待功臣相對溫和的皇帝吧!它採用了更為高明的手段,讓功臣們自主放棄了官職,但是他卻因為漏掉了一人,最後被篡位奪帝。

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大意漏掉此人,結果15年後篡位為帝

這位皇帝就是陳橋兵敗的起兵者,趙匡胤。趙匡胤出生於武將世家,所以小時候的趙匡胤武力過人,歷史上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分裂,所以趙匡胤在年輕時四處遊歷,以期能遇上明主,實現自己抱負。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和尚,和尚看他面相非凡,勸他北上能有一番大成就。趙匡胤聽了和尚的話,一路往北,最後投靠了後周郭威,跟隨郭威的養子柴榮參加高平之戰、南唐之戰,立下不小的戰功,在軍中的威望逐漸升高。

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大意漏掉此人,結果15年後篡位為帝

柴榮死後,幼帝登基,當時各方勢力都蠢蠢欲動。當時趙匡胤在背上抵禦契丹和北漢時,在眾位將領的勸說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揭竿而起後,趙匡胤回到開封佔領都城,但是守城的是趙匡胤在軍中的兄弟,他們一看是趙匡胤,所以絲毫沒有反抗就打開了城門。

最後趙匡胤沒有任何流血傷亡的九佔領了都城。此時以範質為首的大臣看到局勢已經完全被趙匡胤掌控,最後只能服從與趙匡胤。至此,趙匡胤如此輕鬆地就建立的宋朝。建立了北宋的趙匡胤對於現在四處割據的勢力很不放心,臥榻之側怎容他人酣睡。

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大意漏掉此人,結果15年後篡位為帝

所以趙匡胤著手平定四處的戰亂,展開了統一之路。他和秦始皇一樣先制定了軍事戰略,就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他率先率兵南下,運用假道滅虢之計平定了荊州和湖南。之後平定後蜀、南漢、南唐等藩鎮割據。實現了大一統。

趙匡胤雖然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骨子裡還是優柔寡斷,寬厚仁慈的。當時柴榮死後,幼帝即位,但是民間就有傳言,說是出征的時候,就擁立點檢為帝。點檢就是當時趙匡胤所任的官職。趙匡胤聽說了之後,心裡非常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

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大意漏掉此人,結果15年後篡位為帝

他就回家問家裡人自己應該怎麼做?這是他的姐姐一聽他這麼說,非常生氣。手裡拿著擀麵杖就追著趙匡胤開始邊打邊罵:“你堂堂一個七尺男兒,與之沒有自己的主見,竟然跑回家來問我們這些婦人,算什麼大丈夫!”趙匡胤就這樣被打出了家門。

後來他出徵契丹的時候,果然手下將領開始說服他發動兵變,但是趙匡胤還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覺得愧對郭威父子對自己的提拔之惠。此時趙匡胤的弟弟拿出了一件黃袍,當時如果臣子做黃袍可是謀逆之罪。趙匡胤看到了這個地步,最後只能黃袍加身,兵變建宋。

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大意漏掉此人,結果15年後篡位為帝

趙匡胤的這個性格,即使他做了皇帝之後,也沒有改變。像是劉邦、朱元璋等開國皇帝,對待功臣是殺之無患。但是趙匡胤知道自己這個皇位來路不正,提心吊膽。但他並不是殺了有反意,驕縱的大臣,而是委婉的舉辦了一場宴會,在宴會中威逼利誘,暗示群臣。

各位功臣自然明白了皇帝之意,所以為了明哲保身,開始紛紛卸甲歸田,告老還鄉。但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將功臣的威脅化解了,但是他忘了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對自己的皇位還虎視眈眈著。

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大意漏掉此人,結果15年後篡位為帝

這個人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比起自己的哥哥,可是果斷的多,當時就是他拿出黃袍,為自己哥哥的兵變做了一大推手。後來自己哥哥能成為皇帝,自然引得自己心裡不平衡。所以趙光義在一次和哥哥飲酒,但是第二天趙匡胤就暴斃,此時趙光義迅速登基為帝,並且為了自己名正言順,拿出了“金匱之盟”,借杜太后的懿旨說明自己是奉旨登基。

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大意漏掉此人,結果15年後篡位為帝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一招極高明,算是兵不血刃的就解除了功臣功高蓋主的威脅,但是他漏掉了自己最親近之人,最後死因成謎,不過弟弟趙光義的登基似乎已經說明了一切。趙光義到底是篡位為帝,還是名正言順登基,在歷史的洪流中也成為了難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