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低估讀《道德經》的人

為什麼要談《道德經》?

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道”是一個源起。

先寫一個“首”,再寫一個“走之”。“首”就是腦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動和步伐。有想法,然後付諸行動;有行動,也要伴之以思考。

因此,“道”字的結構已經說明了它的含義。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明了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規律。

在《道德經》各種註釋及評介中,陳鼓應教授的版本最得我心。

2015年,陳先生八十。眼前的陳先生已無青壯年時為民主自由吶喊的鋒芒與銳氣,笑容滿面,是一位和善的老人。

只有思考從未停止。他對我說:今人雖有百度、谷歌,獲取資訊與知識極容易,但有識無智,只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古人獲取知識不易,但多智少識!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在這個知識氾濫並易得的時代,智慧常常要向回找。可能是現代人都盯著屏幕,古人只能仰望星空吧!

說起來有趣,陳鼓應教授年輕時,在臺灣是研究尼采哲學的,在六十年代,由於屢屢為民主自由發聲,終被大學解職,丟了飯碗。困頓時,好友讓他參與古籍整理,並能預支稿費,這等於雪中送炭,解了他生活方面的燃眉之急。

本是幫忙,卻也讓他走進老莊世界,並與深藏其中的自由之氣一見鍾情,終成《老子今注今譯》與《莊子今注今譯》,引領眾人走進老莊世界。

七十年代,他去了美國,自然少不了參與“保釣”運動;八十年代,他又出乎意料地回到大陸,在北大任教多年,並被鄧小平接見。

一路上,身後的掌聲與噓聲不斷,他似乎都不管不顧。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老莊的精神核心。

的確,千百年過去,在老子莊子的哲學中,常常讓你讀出更現代的氣息來。

老莊之學,是中國少有的充滿著自由與民主精神的哲學。可惜,歷史長河中,它被習慣性地誤讀並長久邊緣化。

永遠不要低估讀《道德經》的人

《老子今注今譯》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道家學派的開創者。

老子曾為周朝史官,《史記》稱他為“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史記》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當屬史實。

老子年長孔子約二十歲,哲學上的老子和文化上的孔子,其關係亦師亦友。

孔、老間的對話就是屬於文化與哲學的對話。

老、孔之間的對話誠為思想史上令人神會的一個開端。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開創者,他所構建的“道”論,不僅發先秦諸子所未發,更成為中國古典哲學的主幹。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開山鼻祖,老聃自著的《老子》是先秦哲學中最早的一本哲學著作。

《史記》明確記載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

《老子》思想對道儒墨法各家各派影響的廣遠。

儒家是通過社會規範的建立來提高人的道德價值;道家是通過哲學精神的建立來提升人的心靈境界。

林語堂說:“儒道兩家的差別,在公元前136年,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被明顯地劃分出來:官吏尊孔,作家與詩人則欣賞老莊。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中說:“假如沒有《老子》這本書的話,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將會截然不同。”

“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而第一位將道視為最高範疇的哲學家就是老子。

老子是第一個將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學家,他認為一切萬物皆由道所出,甚至連天地都由道而來。

老子生當亂世,他一方面從人性的正面去提升人的精神層次,另一方面從人性的負面去洞察社會動亂的根源。

人類所以勝出別的動物,在於他能從學習中累積經驗以改善自身,並協同群體改造環境。

但人類也比其他動物更為狡詐,更多心機;別種動物不知設計同類、不會陷害同類,更沒有本事發明器械去獵殺異類。

尼采說:“人類是病得很深的一種動物。”這話可十分確切地用來形容主政者權力運用不當,發動侵略戰爭而導致大規模殺戮行動的現象。

這正是老子“無為”學說諄諄告誡主政者不可攬權濫權的用心。

身處新世紀的我們,耳聞目睹兩次世界大戰及中東兩次海灣戰爭之大規模屠殺行徑,不禁想起老子對窮兵黷武者發出的警告:“兵者,不祥之器,……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一方面普遍傳播著尊重人權的“地球村”觀念,另一方面又屢屢目擊霸權“軍事單邊主義”的剛暴作風,在這相互矛盾的情景下,老子所倡導的柔道,猶不失為東方智慧所發出的人間天籟之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