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靠說相聲都成了大富豪,爲什麼在演出時總說「說相聲是養家餬口」?

80遊戲回憶錄


因為說相聲就是養家餬口。

拿德雲社舉例,大大小小的相聲演員近四百人,可是真正夠資格帶隊做商演的有幾對?真正有能力跨界影視綜藝的又有幾個?大部分的相聲演員還是靠小劇場演出作為主要收入。

小劇場的相聲演出盈利並不高,說實話真要是錢很好賺的話,北京城有的是各種相聲藝術家,他們為什麼不出來做小劇場?郭德綱曾經在《坑王駕到》裡提過一句,德雲社小劇場的演出費好像是200塊一場,一個月演滿是6000塊錢,在北京來說不算高收入。好處就是有上升空間,像岳雲鵬這樣紅了之後,收入就等於翻好幾番,但是在你沒紅之前,說相聲就是隻能養家餬口。

最近幾年郭德綱為什麼不斷從小劇場抽出隊伍去做商演?目的就是為了能增加徒弟們的收入。一線大城市吃不消做,那麼就從二三線城市開始做。德雲三寶就是一種新的嘗試,一對演員知名度不夠,就組隊一起去。但是即使這樣,有資格接商演的還是少數,行業性質決定,主角配角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人只能是龍套群演。

演藝行業就是這麼殘酷,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也難得混上幾句臺詞。單就相聲行業來說,德雲社的收入狀況還算是比較好的了,盧鑫玉浩不是在《笑傲江湖》上說過嗎,在青曲社小劇場已經能攢底了,可還要去酒吧駐唱兼職,因為單靠說相聲的收入不夠生活。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郭德綱如今確實成了大富豪,一路坎坷荊棘到現在功成名就,郭德綱把德雲社發展的越來越壯大。郭德綱只要站在舞臺上就非常賣力表演,一定會感謝自己的衣食父母,郭德綱沒有把管理德雲社看做一門生意,更傾向於將德雲社表述為一種關係。他認為自己不懂商業,曾經他用一種容易招致挑戰的絕對語氣說:我對錢沒有概念,所以說有時候一聊天,誰說郭德綱剋扣誰誰錢,我說這就是喪盡天良,我還真沒拿錢當回事。


郭德綱沒有什麼野心,更對錢沒什麼概念,德雲社現在有五六位老先生沒法登臺表演了,但郭德綱每月都會他們2萬塊錢讓他們花,因為他們曾有恩於德雲社,郭德綱在報恩!

曾經郭德綱放下尊嚴參加一些無底線的節目,目地就是為了養活德雲社的上下老小,對於德雲社而言,郭德綱確實是那個照顧所有人衣食起居的大家長,超越了一般意義上師父的範疇,所以他在臺上一直說:“說相聲為了養家餬口”不為過。 早期跟隨在身邊的徒弟結婚,郭德綱會包辦婚禮,這不是相聲的規矩。郭德綱曾經說:孩子們都不易啊!你不得對他好一點嗎?幾乎每一個我都這麼管,把他家長都接來,讓孩子風風光光的,勸他們好好過日子。(為了讓陶陽的父母放心,郭德綱為陶陽父母都安排的工作)。從結婚照到戒指、家用電器、床單被罩到婚宴、從婚車到化妝師郭德綱一切包全,李雲傑是2008年辦的婚禮,父親早亡,母親癱瘓,郭德綱就代表李雲傑的父母跟李雲傑的岳父母站在臺上,李雲傑兒子出生郭德綱送他一根金條,李雲傑母親過世,郭德綱帶領德雲社全體演員上門祭拜,一對演員一個大花籃,院裡都擺不下了。2007年,岳雲鵬母親要做心臟搭橋手術,郭德綱出了十幾萬元,岳雲鵬老家蓋新房也是郭德綱出的錢。何雲偉的婚事都是郭德綱兩口子一手包辦的,王慧勸他們兩口子要好好過日子,結果不知哪句話得罪了何雲偉,導致他懷恨在心……




郭德綱一直謙虛的說自己是非著名相聲演員、相聲界的一名學生……是一種自謙,他作為德雲社的大家長,所有徒弟他都上心,都念他們好!

很多從小跟隨郭德綱學藝的徒弟都有在郭德綱家住宿的經歷。2006年,郭德綱在大興租下一個佔地四五畝的大院,孔雲龍、岳雲鵬、燒餅、杜鶴來、馬鶴琪等人全部住進來,管吃管住。李雲傑、欒雲平是北京人,也時常來住個兩三天。郭德綱還專門買了輛金盃麵包車,有演出就拉上徒弟們演出,平時就用這車買米買面、買油買菜, 郭德綱喜歡家裡有徒弟的熱鬧感覺,但他又是一個好靜的人,就在那段艱苦歲月中,郭德綱沒事就是寫寫畫畫,那段時間也是他最有靈感的一段時光,創作出了好多好的作品!後來幾經搬遷,徒弟們也大多自覓住處,有幾位一直住在家裡,每天最少七八張嘴吃飯。為了滿足更多徒弟們的留宿,家裡客房裡始終放著上下鋪的床。趙雲俠在師父家住了6年,有一個單間,直至他結婚才搬走。師孃每天下廚,他就打下手。師孃一直把錢放在廚房的一個盒子裡面,買菜就隨便拿,無需報賬。 春節時候,一些外地的徒弟也不回家,跟師父郭德綱一起過年。流水席從早上開到深夜,人一撥一撥地來。趙雲俠懂得和麵,李鶴彪、岳雲鵬幹過廚師,再加上師孃王慧,他們幾個幾乎全天泡在廚房。早上十來點鐘就起來炸呀煮的,一直忙到深夜。 師孃王惠喜歡和徒弟打成一片。有時,她帶著一群人出去唱歌,王慧非常喜歡和孔雲龍聊天,把他當自己兒子一樣,想吃魚了,王慧就給他做魚,孔雲龍出車禍,嘴裡面縫的都是針,王慧頓頓都做雞蛋羹給他吃……



如今,德雲社上上下下好幾百人,有學藝的、有出師的、有出名的、有未出名的,每人都在為自己的事業打拼養家餬口,郭德綱身上的擔子更重,他要讓每個徒弟都要有養家餬口的本事和平臺,郭德綱用心在努力培養後輩!


至尊娛樂煲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這是郭德綱常說的一句話,他還會不時的感謝他的衣食父母,這是對藝術的一種尊重,也是對觀眾的一種尊重。



不錯,老郭現在肯定是不缺衣少穿的,但是老郭幹相聲,不單單是為了養家餬口,他的格局更高,至少是要振興相聲,甚至是曲藝。這也是他多年了,不遺餘力的培養徒弟的主要原因。


老郭不是光棍兒,自己吃飽了全家不餓,德雲社好幾百號人,都指著老郭的金字招牌安家立命,從這個角度說,郭德綱掙多少都不多。

不過值得高興的事是,老郭培養了一批可以獨當一面的徒弟。這裡面也包括叛徒,曹雲金。不論他們之間什麼恩怨,至少沒有郭德綱就沒有曹雲金現在的能耐。

還有岳雲鵬,張雲雷,燒餅,郭麒麟,陶陽等等不斷冒尖的後起之秀,甚至小嶽嶽的傳人尚筱菊,也開始嶄露頭角。



希望郭德綱和德雲社越幹越好,說這相當於相聲界的黃埔軍校,不過分吧?


樂樂掌門人


以前的實話,現在的謙語。以前的確靠相聲維持生計,勉強支撐德雲社的運作,如今功成名就,這句話就成了謙虛之言。總不能老郭上臺就說,我是富豪,不差錢吧!小編幾點分析。

第一,郭德綱從小在曲藝圈,相聲圈摸爬滾打,深深懂得傳統藝人的本分。藝人就是藝人,觀眾是衣食父母,觀眾最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且不論他和同行和業內人士打的如何不可開交,但對喜歡相聲的觀眾一直和藹可親。





第二,郭德綱是草根出身,從來都是以相聲演員自居,雖然如今的他參加綜藝,出演影視作品,當主持都早已比單純說相聲掙得多的多,但仍然是把相聲演員的身份放在第一位,不忘初心。


第三,郭德綱和其他娛樂明星不同。其他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是個打工者,頂多帶著自己的運營團隊。而郭德綱不止養一個團隊,他是一個老闆,還要為他的徒子徒孫鋪路負責,是一個大家長的角色。


火星生命


郭德綱的出現確實改變了中國相聲的頹勢,相聲迴歸劇場的堅持使相聲這門語言藝術重新為觀眾所接受和喜愛,郭德綱本人的生活狀況也大大改善,買了豪車還住進了別墅,儼然成為一方富豪。不過現在早已靠相聲致富的郭德綱在演出時依然把“說相聲是養家餬口”這樣的話掛在嘴邊,這是他在誇張嗎?其實不然。

郭德綱非常清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觀眾在他背後給了最大的支持,正是有了無數觀眾或明或暗的支持才能讓他在與主流相聲界叫板之後依然能夠為觀眾演出帶來歡笑,因此他對觀眾還是非常看重的,這也是他經常把“觀眾是衣食父母”這話掛在嘴邊”的重要原因。

郭德綱是成功了,但是相聲能不能傳承下去呢?誰也說不好,所以郭德綱出名之後不斷收徒以期為相聲培養出更多接班人。養人就要投入,現在除了岳雲鵬、孫越、郭麒麟、閆鶴翔、張雲雷、楊九郎、張鶴倫、郎鶴焱、燒餅、曹鶴陽等寥寥數對相聲演員能夠靠商演掙錢之外,其他上百口子人都無法給德雲社帶來收入,以至於郭德綱這個班主必須不斷工作為整個德雲社上上下下掙吃掙喝並且爭取出名的機會,從這方面來說“說相聲是養家餬口”倒不是一句戲言。

(LS)


捕魚小分隊


郭德綱在當今的中國相聲界,無疑是第一人。無論是名氣,還是收入。

但是他與體制內的演員不同,與曲協也沒有良好關係。與體制內的演員相比,郭德綱是靠相聲成的名,但是主要的收入並不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出,而是商演、商業代言、綜藝主持、真人秀、影視演出等收入。郭德綱的妻子王惠旗下有六家公司,涉足多個行業。

德雲社相聲在郭德綱的收入中只佔較小的比例。如果沒有其他的收入,只憑德雲社的演出,的確也只能夠養家餬口而已。

德雲社雖然票房收入很高,但也承擔著很大的成本。2006年左右,一個可以容納200人的小劇場,水電人工每天1500元,場租3500元。直到現在,德雲社演員們的主要收入也在於商演。

還有一點,郭德綱經常這樣說,也是為了落得人緣。像他這麼高智商的人,總不至於去炫富吧。希望德雲社能夠多出人才,為中國的相聲發展做出貢獻。


小智攝影文學


郭德綱,是迄今為止我見到的舞臺神反應最快、最睿智、最幽默、最有靈性的一位演員,而這也暴露了他天生屬於舞臺的天賦。但凡有天賦而又堅守的人,十之八九總是要出人頭地的。

作為草根出生的郭德綱,我相信他最初的從藝之路是異常艱辛的,尤其在相聲走向沒落時他以此為職業,養家餬口應該是很艱難的,加上門派之見的行業歧視與排擠,他只能依靠民間賣藝謀生。那時,他說靠相聲這門手藝養家餬口,應該就是事實,因為那時,靠走穴賣藝能免強維持溫飽的尋常藝人,是不可能去奢望億萬財富的。而民間賣藝,作品太高雅太高大上了是沒有市場的,所以,他的作品跟許多民間二人轉一樣,不得不葷素兼具,逐漸養成地氣感很強的風格,他個人也養成了油腔滑調的藝術風格,以至於他在臺上太安靜,觀眾都不習慣了。





巴山老九


不請自來。

說出這句話,恰恰證明郭德綱的真誠,和多年打拼的不易。

很多功成名就的人,都喜歡對自己的歷史做一些刻意的加工。第一代歷史加工者喜歡打天縱奇才牌,少年得志風華正茂,就差說自己出生的時候天有異象了。

後來大家調整策略,走苦大仇深路線,小時候多麼不容易,多麼辛苦,一點點積累的今天的成就。

說白了,無非還是樹立形象。往根了說,他們不喜歡自己的歷史為人所知。

這種套路,和京東劉總的臉盲,一個億小目標的王總,差不多:所謂說大話,糊弄人。

但郭德綱真誠。他真誠的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定義為:養家餬口。

做富豪,也是養家餬口。也是一天三頓飯。

當所有的藝術家們都打著弘揚文化,推廣藝術,追求青史留名,功德圓滿的時候。

郭德綱清醒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養家餬口,就是說相聲。說相聲,是為了養家餬口。

家裡的人吃飽了,相聲也就是說好了。

然後,郭德綱偷偷摸摸養了一些不出名的賣不出票的藝人,把那些好玩意留了下來。

然後,郭德綱給師父的親戚安排工作,大家有口飯吃。

經歷過太多磨難的郭德綱,厭倦了虛偽,厭倦了舞臺之外的演戲。郭德綱知道自己作為一個戲子的身份,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所謂養家餬口,就是提祖師爺傳道。


新觀點評說天下


郭德綱說話也代表了德雲社幾百個人,說相聲事實上是養家餬口的一種技能,他說的並沒錯。


mimidustie


囧王者,覺得郭德綱說的沒錯啊。

藝人以觀眾為衣食父母,講相聲確實養家餬口。沒毛病啊。

郭德綱雖然現在已經是一個大紅大紫的著名相聲演員。他 讓式微中的中國傳統相聲藝術煥發新的魅力。但郭德綱早年北漂的時候,曾經也是落難過的。

郭德綱曾“三進京”

為了在相聲界發展,郭德綱曾“三進京”。1988年,15歲的郭德綱第一次進京,報考全國總工會文工團下邊的一個說唱團,在團裡待了一年,被退回天津。為了餬口,郭德綱在天津各種小劇團裡唱戲,過上“跑江湖”的日子。就此結束了第一次的北漂生活。

後來,不甘心離開相聲藝術的郭德綱又來到北京,但因為找不到接納他的相聲表演團體,他只待了三四天就回津了。

前兩次北漂,郭德綱都失敗了。1995年他決定第三次赴京,1995年,郭德綱第三次進京。這一次他從最底層幹起,給各種劇團唱戲、打雜、做零工,一有機會就堅持創作相聲段子。為了不讓自己再次落到一窮二白的境地,開始在影視圈和綜藝圈混飯吃,運氣才開始好轉。

北京站穩之後的各種低潮

一,北京相聲大會成立初期,沒有觀眾,沒有收入,通過編劇等收入甚至老婆賣車來支撐自己堅持經營的時候。

二,安徽衛視主持劇風行動時期,我充當小丑角色,任人擺佈,甚至在櫥窗裡生活48小時。

三,打記者事件後,成為眾矢之的,同時當初德雲社的幾根柱子同時垮掉。四,沒有最困難,只有更困難。

所以說,郭德綱是吃過苦的,知道衣食父母的重要性,也始終在強調自己是在養家餬口。不過,現在的養家餬口和之前的養家餬口意義又不一樣了。之前,真實養家餬口,艱難度日。現在的養家餬口是養德雲社這個家,糊的是德雲社著一大家子的口。嗯,用囧王者開公司的話說,特麼這叫社會責任感啊。

呃,除了你演的電影實在不怎麼樣之外,其他的還行,“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