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煩惱:「份子錢」變成了「人情債」

社交煩惱:“份子錢”變成了“人情債”

古人云:“來而不往非禮也。”人情往來本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促進交流、加深社會凝聚力的手段。然而,這初衷本善的禮尚往來卻日益畸化為龐大的“人情債”,人情支出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大負擔。

娶媳婦、嫁女兒、老人去世、蓋房子、買房喬遷、店鋪開業、考大學、參軍、生孩子、孩子12歲等,都是人們辦酒席的名目。擺完“升學酒”擺“生日酒”,擺完“抓周酒”又擺“喬遷酒”…… 除紅白之事外,辦酒的由頭越來越多,禮金也在不斷攀升。

更有甚者,兩個人只是通過某件事情在一起喝過酒、吃過飯,互留手機號碼,平時很少聯繫,也談不上有什麼情分。忽有一日收到對方的信息,“某月某日因某事在某酒店設宴,誠邀蒞臨捧場”,去還是不去,讓人左右為難。

社交煩惱:“份子錢”變成了“人情債”

辦酒席名目繁多,“份子錢”水漲船高

村民張某在接受調研時表示,過去都是婚喪嫁娶的大事才辦酒席,現在小孩過個生日、搬個家也興辦酒請客。以前人情隨禮一般在200元以下,紅白事隨禮少的只有幾十塊錢。這幾年,禮金數額持續攀升,最少也得200---300元,關係近點得500元,至親好友禮重的都超過2000元了。這對家境並不寬裕的群眾來說,已經成了負擔,“去年光隨禮都快上萬了,這“人情債”實在吃不消!

筆者算了一筆賬:在農村,上門包桌辦一桌酒席加上菸酒大概需600元;在鄉鎮飯店辦一桌酒席加上菸酒大概需900;在縣城的酒店辦一桌酒席加上菸酒大概需1000---1500元不等,在大城市辦酒席的成本更高。主人待完客一般都會有所盈餘,但大家都清楚,這“賺來”的錢是要“還”的,辦酒席最終還是虧,但不辦更虧。最終陷入怪圈:一方面,送禮赴宴者叫苦不迭;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想借各種事由大辦宴席,收回禮金。

有村民坦言,如今農村隨禮名目繁多,參軍、升學、搬家、開業……被請的人一般都要隨禮,即使人不到,禮基本都到。碰到一些“好日子”喜事扎堆,好多人家一家幾口要分別去幾處隨禮。一般情況下,還人情的時候還要“加碼”,以顯得“厚道”。只要沾親帶故,我有事你遞500元,下次你有事我要還600元,再下次就是800元,像滾雪球一樣玩起“人情+”。互相攀比帶來“份子錢”水漲船高,也就造成人情債越背越重。

社交煩惱:“份子錢”變成了“人情債”

怕丟面子苦了裡子“人情禮”愈演愈烈

“如果不隨禮,會讓大家看不起。”筆者走訪發現,因為“面子”,哪怕是不堪其苦,大多身處其中的村民也難以對抗這種風氣。大家把臉面看得比啥都重要,擺酒請到的客人越多,主人就越有面子。春節期間,孫大爺兒子結婚,他把能請的親戚朋友都請來了,甚至平日見面只是點個頭的村民都送去喜信。當天,孫大爺家擺了20多桌宴席,客人都稱讚他們家“會做人,夠氣派”。

“禮金都這麼高了,俺們這酒席檔次自然也不能低。”孫大爺無奈地表示,農村宴席分前後場一桌要上20多道菜,雖然吃不完,但為了面子又不得不去浪費。事後,他和家人一合計:不僅沒掙多少錢,還欠上村裡大傢伙的“人情債”,實在不合算!

一位村幹部告訴筆者,隨著經濟發展,禮金多少成為衡量人情冷暖、感情厚薄的重要標準。加上一些外出致富的村民返鄉,不斷提高禮金,一些人怕禮輕丟面子,打腫臉充胖子,違心去跟風,形成盲目攀比炫富的風氣。 “禮越來越重,情卻越來越淡薄! ”這位村幹部感慨。

社交煩惱:“份子錢”變成了“人情債”

共治共享清爽鄉風“人情”迴歸禮尚往來

某鄉鎮領導表示,人情本身是消費性的,表面上看,你來我往,似乎平衡。但實際上,每次人情活動都需要宴請開支,人情活動越是頻繁,酒席開支就越多,最終農民的大量收入都因為操辦酒席而被消耗。最後的結果,要麼是那些收入少的人玩不起‘朋友圈’而退出社會活動,要麼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而影響家庭發展。

平心而論,鄉里鄉親的遇有紅白事,作為一種民間風俗,適度表示一下無可厚非。但若惡化為一種金錢交易並競相攀比,就不僅敗壞了農村文明建設促成的公序良俗,而且障礙了農村全面小康的進程。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引導群眾抵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人情債等陳規陋習。清爽鄉風,除了鄉親們期待的政府引導,也要鼓勵鄉村自治,激發村民自覺,對此,多地探索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把紅白理事會建設作為重點,使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明顯減輕,社會風氣也得到改善。

我們也在期待中......

社交煩惱:“份子錢”變成了“人情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