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平干八景之「毛冢高峯」

永年平幹八景之“毛冢高峰”

在永年廣府古城西南五里的大堤內,佇立著歷史文化名人毛遂的墳墓,它被列為永年“平幹八景”之一,由於其墓冢高大,故被稱為“毛冢高峰”。

永年平幹八景之“毛冢高峰”

一相傳,當年毛遂墓墓冢高大,佔地面積幾十畝。毛遂墓前曾有墓誌,在清末戰亂年代被駐守永年城內的鹽警盜去,下落不明。解放後,墓旁尚存一通石碑,上書“毛遂先生之墓”。可惜“文革”中墳丘被 削為平地,並分給一戶農民當了自留地。後來這位農民仰慕毛遂先生的賢名,偷偷在原墓址上壘起了墳丘。由政府撥款重新修砌了墓冢,豎起“毛遂之墓 ”的新墓碑,使之成為供後人觀瞻、憑弔的一處著名景點。

永年平幹八景之“毛冢高峰”

毛遂其人毛遂,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雞澤縣毛官營村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為“平幹八景”之一,稱之為“毛冢高峰”。 由政府撥款重新修砌了墓冢,豎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相關成語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戰國策》開篇有云: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這樣形容毛遂先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脫穎而出穎,尖子。指椎尖透過布袋顯露出來。形容一個人的本事完全顯露出來。《史記》載毛遂語: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我不過是今天才請求進入囊中罷了,如果我早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像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是尖梢露出來而已。)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去做某項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