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反撲」 中國動力市場「今非昔比」

日韓動力電池企業正再一次叩響中國大門,與兩年前的來勢洶洶相比,這次則變的更為低調,而他們要面臨的中國對手,也已是今非昔比。

本週二(7月17日),LG化學電池項目簽約落戶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該項目總投資20億美元,計劃於今年10月開工建設,2019年10月開始實現量產,2023年實現全面達產。項目達產後,預計年產動力電池32GWh。(戳此查看詳情)

新建項目的一個背景是,去年此時,由於政策因素導致LG南京動力電池項目進展緩慢,最終其選擇所有生產設備和製造技術知識產權的使用權賣給了吉利旗下的衡遠新能源。

經歷過此前的在華“滑鐵盧”,LG此次的選擇相比上次更謹慎、也更低調。

高工鋰電獲悉,在此次項目簽約之前,LG化學已經獲得了來自政府機構的背書。5月,其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在北京簽署諒解備忘錄,宣佈攜手推動動力電池技術發展,合作開展新一代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究,並積極促進研發成果的產業化。

隨後,擁有政府背景的動力電池創新聯盟公示的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第一批)中,三星環新(西安)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下稱“三星環新”)、南京樂金化學新能源電池有限公司(下稱“南京樂金”)、北京電控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電控”)等均榜上有名。

政策的鬆綁讓這些日韓動力電池企業重燃希望,除了LG,SK、三星等此前遭受過重創的電池企業都在打算“捲土重來”。

SK就宣佈將投入864億韓元(5.18億元人民幣)重啟在華合資企業計劃,同時電控愛思開亦準備重啟封停已久的生產線。

而在本週發佈的310批公告目錄申報中,三星環新為陝汽集團配套了一款純電動廂式運輸車和純電動載貨汽車底盤,由三星環新提供三元電芯,億能電子負責動力總成。

面對日韓企業的“捲土重來”,與兩年前相比,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明顯更有底氣。

兩年的窗口期,給了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快速的成長空間,從頭部企業來看,獨角獸寧德時代完成IPO,在國內,拿下了客車和乘用車領域配套的大半壁江山,並與上汽、東風、廣汽設立了合資公司,其中,寧德時代與廣汽的合資過程中,就曾和韓國企業正面交鋒;而在國際上,寧德時代實現了與寶馬、戴姆勒、捷豹路虎、日產等一大批國際車企的配套,還將生產基地插入到韓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後花園”——歐洲。

而另一家頭部企業比亞迪,則正在進行全面開放的變革,就在上個月,其宣佈和長安汽車共同設立動力電池合資公司,除此之外,比亞迪的零部件開放合作已經伸入到北汽、長城、東風等各大國內車企集團。

兩家頭部企業之後,包括力神、孚能、比克、億緯鋰能等多家動力電池的勢頭都在過去的兩年突飛猛進,力神與東風、孚能與北汽等都建立了深度的戰略合作。

這意味著,國內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已經逐步完成了與國內大部分主流車企的戰略綁定和供貨配套,並開始“出海打獵”,將和這些日韓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顯然,對於打算反撲的日韓動力電池企業而言,機會窗口已經收縮大半,留給他們的,將會是難啃的骨頭。

中日韓頭部企業交戰,受傷最嚴重的可能是國內中小動力電池企業,GGII的判斷是,動力電池的競爭正在變的更加慘烈,這其中,在日韓企業和國內幾家頭部企業的夾擊之下,中小動力企業的生存空間將更加逼仄。

一個汽車公眾號的文章分析稱,大多數生產規模小、技術儲備和研發實力弱、成本居高不下、競爭力低下的中小企業將被清洗,騰出來25%~30%的市場空間將被日韓系所佔據。

來看本週鋰電行業大事~

310

公告配套動力電池解析

2018動力電池市場競爭進入下半場,圍繞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配套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7月17日,工信部公示了申報第310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共有428款新能源汽車產品申報。

其中,新能源客車有163款,佔38.08%;新能源乘用車有48款,佔11.21%;新能源專用車有217款,佔比50.7%。

高工鋰電梳理發現,在428款新能源車型中配套磷酸鐵鋰電池的有253款、三元電池115款、錳酸鋰電池34款、鋰離子電池有(未註明類型)13款、鈦酸鋰電池7款、多元複合鋰4款、氫燃料電池6款、富鋰錳基電池2款。

與前幾批公告相比,310批公告的電池配套情況主要存在以下亮點:

一、外資電池品牌應用增加。在本批公告中,三星環新為陝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配套了一款純電動廂式運輸車和純電動載貨汽車底盤,由三星環新提供三元電芯,億能電子負責動力總成。

二、力神21700電池再添新客戶。在本批公告中,力神電池分別為北汽(常州)汽車有限公司和廣東聖寶汽車實業有限公司配套了一款純電動冷藏車和純電動郵政車,搭載蘇州力神生產的21700-4.0Ah的三元電池。此前已經為三家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配套了21700電池。

三、富鋰錳基電池首次提供配套。本批公告首次出現了富鋰錳基電池技術路線,由浙江遨優動力系統有限公司(下稱遨優動力)提供配套,這意味著富鋰錳基電池已經從量產走向批量供貨,開啟富鋰錳基電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新篇章。

負極補鋰設備產業化悄然進行

“國內某知名大型動力電池企業的負極補鋰工藝已經成熟應用,隨著該條產線電池的市場起量,其他電池企業將更加重視及跟進,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會是負極補鋰設備及補鋰工藝邁向產業化的重要時期。”一位業內人士向高工鋰電透露。

何謂負極補鋰工藝?目前研究相較成熟的方法是,通過補鋰設備直接向負極極片噴塗金屬鋰粉的方式進行補鋰,補充負極在首次充電過程中不可逆的容量損失,以此達到提升首次庫倫效率(可提升能量密度)、提高電池容量(可提升續航里程)的目的。

尤其是對於採用硅碳材料作為負極的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由於其首次庫倫效率較低(硅碳負極首效在80%左右,石墨負極首效達90%以上),補鋰工藝的應用推廣顯得更為重要。

同時,鋰源的補充還可以除去電解液的水分,抑制HF酸的產生,改變電極材料的電極電位,使得正極在較適合的工作電位下工作,從而保護正極材料的結構不受破壞,進一步提高電池的循環使用壽命。

2018上半年10大標誌性事件

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上市,天齊鋰業258.93億收購SQM股權,巨頭們的大動作不僅意味著企業自身實力提升,也會對行業格局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補貼新政正深入影響鋰電各個細分領域,高鎳動力電池加速應用,軟包產能佈局擴大,製造設備一體化需求提升;動力電池競爭愈發激烈,48V電池、鋰電自動車、鋰電儲能、回收等新興市場正在興起。

戳此查看《2018上半年10大標誌性事件:行業快速變革新興市場崛起》

回顧2018上半年鋰電設備領域4點變化

今年以來,動力電池市場呈現出的明顯變化是:生產製造進一步變革升級、軟包電池市場滲透加快、高鎳化趨勢提速、整體產能擴張速度放緩等,由此也引發了設備企業在產品研發、市場策略等方面的調整。鋰電設備領域4點明顯變化如下:

①一體化設備加速“開花落地”。基於技術的打磨,國內鋰電設備在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時動力電池企業對產品生產效率、一致性、可靠性等性能要求的提升,設備一體化需求逐步上升。今年上半年,一體化設備終於呈現出“落地開花”的加速態勢。

②高鎳化趨勢帶動設備升級。今年上半年,高鎳811/NCA材料在動力電池市場的應用逐漸起量。由於高鎳正極材料核心設備工藝涉及升級調整,對於生產工藝控制比常規正極材料要求更為嚴格,因此也帶動了材料設備廠家的技術升級。總體而言,高鎳正極材料企業需要升級替換的核心設備主要包括:窯爐、乾燥設備、粉碎設備、研磨機、除溼設備等。

③軟包電池提速引發企業變陣。高能量密度、高續航核心目標驅動下,軟包電池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速度正逐漸加快。根據各電池廠家的軟包電池擴產需求測算,至2020年有望衍生出134億元的軟包電池特有設備需求。

④市場策略由激進走向謹慎。此前,設備企業為了搶佔市場,無論電池企業的商務付款條件如何苛刻,即使應收賬款高築也要硬撐市場訂單,甚至不惜以價格戰形式博得市場份額。與此同時,上半年動力電池行業出現沃特瑪事件,連鎖反應下,引致部分設備企業出現資金斷裂問題,由此也給整個行業發展帶來警示。

三元動力軟包能量密度的躍進

補貼政策倒逼下,三元動力軟包能量密度相比去年有了明顯提升。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調研數據顯示,去年三元軟包電池企業批量供貨電芯單體比能量在180-210wh/kg,系統能量密度130-150wh/kg;今年批量供貨的三元軟包電芯單體比能量最低210wh/kg左右,個別企業單體比能量260wh/kg的電芯產品已經達到量產水平,系統能量密度輕鬆過140wh/kg,甚至達到160-180wh/kg。

這些三元軟包電池企業提升能量密度的“通用”路徑是,通過材料的選取及工藝設計優化的方式來提升。

H1負極領域5大事件

“對接資本、擴產”成為2018上半年負極材料企業的兩大關鍵詞。

從國內負極材料產業競爭格局來看,一二線梯隊企業涇渭分明,搭乘動力電池企業能量密度提升、降成本的風口,各梯隊負極企業你追我趕,助推負極競爭格局重塑。

從動力電池市場的技術路線來看,人造石墨是當下的主流,但硅碳負極正在窮追不捨。

從競爭格局來看,新舊材料轉換角力的縫隙,這恰好給國內的負極企業帶來全新的機會,由此為傳統的負極產業格局帶來變局的可能。誰能率先在產品技術、客戶資源及資本規模上取得突破,就有可能異軍突起,改變現有負極行業的競爭格局。

從上游材料來看,相比2017上半年,今年的負極材料市場來自原材料的漲價壓力依然不小,企業正在大力推進加大石墨化產能擴建項目。原材料的穩定供應能力、石墨化產能都已經成為負極企業競相追逐的重要籌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