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就是太平間,我們就是生死之門的守門員」

生於1978

“我們身後就是太平間,我們ICU(重症監護室)大夫就是生死之門的守門員。”

——生於1978年的黑龍江大慶人張振宇

人物:張振宇

話說改革:國家醫療改革讓我的家庭受益匪淺,充滿感激之心。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生於1978年的張振宇在照相館裡拍攝的黑白百日照。

談起學醫初衷,張振宇大夫回憶起高中時代。父母是大慶油田工人,大慶油田在20世紀60至80年代是中國最大的油區,作為獨生子的張振宇,童年家庭很富足,自幼品學兼優,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長大。

步入高中那年,某一天,父母下班後一直到晚上都沒有回家,張振宇一個人在家中焦急等待。父母的同事前來告知:你父母今晚在醫院看病不能回家。張振宇在家胡思亂想了一整夜,母親忽然病倒讓他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家中的變故。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張振宇和父親20世紀80年代的醫療本。

母親住院大概有一個月時間,期間父親一直都在醫院陪床。母親和父親的同事來到家裡輪流幫張振宇洗衣服、做飯、照顧生活。母親確診為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這對當時只有16歲的張振宇打擊很大。對於未來,張振宇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個念頭萌發出來,他想當一名醫生,既能改變家裡的困境,也能服務奉獻大眾。在高考填報志願時,他毫不猶豫選擇哈爾濱醫科大學7年制本碩連讀臨床醫學專業。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張振宇20世紀90年代末在南開大學就讀時的證件。

1997年8月,張振宇同時接到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南開大學兩封錄取通知書,大學前兩年的基礎課在南開大學就讀。拿到錄取通知書後不久,父親陪著他離開故鄉,乘坐綠皮火車前往天津南開大學報到。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張振宇給ICU的病人仔細查體、瞭解化驗和影像學檢查後認真制定診療方案。)

“前一天下午從大慶坐上火車,第二天中午才抵達天津。現在,我回大慶乘坐動車,速度快了很多,網絡購票很方便,列車上的環境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2009年9月,大慶薩爾圖機場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如果比較著急,我也會選擇坐飛機,一個半小時就能到家。”張振宇說。

入學後張振宇幾乎每天都要與家裡聯繫,上大學的時候父親給張振宇買了個BP機,他每週還會給家裡寫兩三封信報平安。後來學校在校園裡設置了固定電話,學生們可以使用電話卡撥打電話,讓張振宇記憶深刻的是,宿舍樓下電話亭前經常排起長隊。再後來出現了手機,因為電話費比較貴,張振宇還是捨不得用。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2010年4月26日,張振宇從玉樹賑災後返回北京,在首都機場與自己的博士生導師馮藝教授合影。

大學畢業後,張振宇到北京工作,把母親接到北京繼續治療,以前由於交通、醫保等限制只能在當地治療,而現在異地醫保可以實時結算。“國家的醫療改革讓我家受益匪淺,對國家我充滿感激之心。由於現在交通方便,父母每年夏天都會回到東北,冬季到海南,只有春秋兩個季節才會陪我在北京。不在北京的時候每天都會用微信和我視頻聯繫,通訊的發達讓我們無論多遠都沒有距離感。改革開放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張振宇帶住院醫師、護士進行查房,詳細交代病人的情況。

張振宇的感激之心,化為對在危難之中同胞的救助。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市發生地震,北京市多家醫院接到衛生部通知組建醫療隊時已接近當天下班時間,張振宇得知醫療隊急缺重症醫學專業的醫生,他第一個報了名,怕父母擔心沒有告知父母。第二天一早,他就和醫療隊一起坐空軍伊爾-76飛機出發了,抵達玉樹後醫療隊員們出現了強烈的高原反應。他們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還要搬運沉重的醫療設備、搶救災民。“那是我第一次24小時沒吃沒喝,沒上廁所。”張振宇回憶說。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細心的父母也在張振宇上氣不接下氣的電話中發覺他“不對勁”,張振宇向父母說了實話。除了擔心,父母更多的是鼓勵他克服困難努力救治受傷的群眾。玉樹的災民傷情穩定後,他又“轉戰”到格爾木當地醫院,對重患進行手術救治。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那時一個20多歲的藏族小夥子,因為房屋倒塌造成股骨骨折,並引起肺部感染,情況緊急急需手術。當時醫療物資匱乏,血製品、防止血栓藥物都不充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北京等藥廠迅速配備了藥品送往災區,小夥子的手術得以順利進行。在醫療人員和當地政府的關懷下,小夥子很快康復了,他還留下了張振宇的聯繫方式,每年都會讓自己的孩子給張振宇拜年。”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2016年6月27日,張振宇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張振宇對記者說:“作為伴著改革開放春風成長起來的一代,我感受到了社會時時的進步、國家日日的富強,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成熟。我對選擇學醫從醫無怨無悔,在改革的大浪淘沙中把自己磨練成‘金子’,不斷增強自己的業務能力,為更多的患者服務,為國家的全民健康事業做出貢獻是我的中國夢。我希望改革開放能夠一如既往地繼續下去,只有開放才能發現自身問題,只有改革才能不斷進步,我也期望我們的醫改不斷深入,切實改善廣大人民群眾就醫環境的同時也能提高醫生的從醫環境,讓醫者安心從醫,患者放心就醫。”

“身后就是太平间,我们就是生死之门的守门员”

記者:鄂曉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