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障礙=精神疾病,究竟是誰在刻意引導偏見?

最近,類似「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這樣的標題,大家應該都看過很多了,我也不例外,甚至還主動把新聞轉發給我朋友,自嘲順便調侃。

畢竟我這種最普通的遊戲玩家,也只能自嘲加調侃了,關於遊戲,關於癮,他們想怎麼解釋怎麼定義,於我而言無關痛癢,而我也不能影響他們的決定。

遊戲障礙=精神疾病,究竟是誰在刻意引導偏見?

但當我的朋友圈,公眾號被越來越多的這類消息佔屏,標題越來越聳人聽聞的時候,家長們彷彿拿到了聖經,紛紛轉發想要拯救自己的孩子,遊戲玩家們義憤填膺盡力反駁的時候,我就感覺很怪異:誰規定對遊戲的態度只能非黑即白?

既然每篇報道都帶上了世界衛生組織,那我就特意去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認真查看一番,能力有限,只能看懂中英雙語。但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世界衛生組織官方採用的都是「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等中性的表述,可從來沒有用過「遊戲成癮」、「Gaming Addiction」之類明顯帶有貶義色彩的表述。

遊戲障礙=精神疾病,究竟是誰在刻意引導偏見?

遊戲障礙=精神疾病,究竟是誰在刻意引導偏見?

這些報道還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文件《ICD-11》,即《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電子版地址:https://icd.who.int/browse11/l-m/en

《ICD-11》將「遊戲障礙」添加到「由於成癮行為導致的疾病」類目之下,而這個類目下也只有「賭博障礙」和「遊戲障礙」兩個。

寫到這裡,我開始擔心了,這裡都把「遊戲」和「賭博」並列了,再按照國內傳統「黃、賭、毒」的說法,要是又被人斷章取義,豈不是還得搞出個「黃、賭、毒、遊」?

遊戲障礙=精神疾病,究竟是誰在刻意引導偏見?

《ICD-11》關於「遊戲障礙」的描述大概是:特徵為持續或經常性的遊戲行為,表現為對遊戲的控制受損;把遊戲的優先級放在生活、工作、學習之上;就算有不好的影響也依然繼續或升級遊戲行為;可以對個人、家庭或社會造成嚴重損害。

再引用一段WHO精神健康及物質濫用部幹事Shekhar Saxena博士的表述吧:“診斷遊戲障礙前,上述行為應持續至少12個月,並非所有玩遊戲的人都存在這一問題,事實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符合遊戲障礙的診斷標準,但各國及其專業人員需要留意,並提供相應的預防與治療手段。”

你屬不屬於「遊戲障礙」,也許你應該自己判斷一下,而不是聽某些媒體或某些電療機構瞎扯淡。

而從WHO的官方描述來看,《ICD-11》將被提交到2019年5月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上由會員國最終批准,並將於2022年1月1日生效,當前發佈的只是預先預覽版,供各國計劃如何使用新版本,安排翻譯和培訓全國各地的衛生專業人員。

所以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在2019年5月之前,《ICD-11》都還有修改餘地?

遊戲障礙=精神疾病,究竟是誰在刻意引導偏見?

看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和《ICD-11》的官方描述,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某些危言聳聽、不負責任,動不動就以「遊戲成癮、遊戲是精神病」作為噱頭的媒體,有意無意間挑動兩代人的敏感的神經,製造和傳播大量的誤解、對立,就只為收割一些點擊量,真的合適嗎?

是哪家最先帶的頭不重要,但跟風者居然這麼多,多多少少能傳達出一些信息:很多小編、營銷號,他們只要點擊量,只會抄抄抄,連最基礎的信息甄別工作都不做,查資料找文獻更是不可能的事,你千萬別指望他們能為你提供正確且有價值的內容。

此外,還有另一個消息是:來自全球各地的遊戲協會,包括ESA、ESAC、EGDF、IESA、IGEA、ISFE、K-Games以及UBV&G發佈了聯合聲明,希望WHO能夠重新考慮將「遊戲成癮」列入《ICD-11》的做法。

遊戲障礙=精神疾病,究竟是誰在刻意引導偏見?

遊戲障礙,遊戲成癮,遊戲到底是不是病,背後又有沒有資本博弈的力量,其實對於普通大眾而言討論的意義並不大,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就好了。

重要的是,你不能被媒體牽著鼻子走,需要有自我判斷的能力。

最後,說點我自己的感想吧:

作為家長,應該明白代溝是真實存在的,不要因為孩子喜歡你不瞭解的東西而感到恐懼,更不能手捧「聖經」親自毀掉孩子喜歡的東西,或許你可以嘗試放低姿態,儘量去了解孩子,去了解孩子的喜好;如果在這麼多報道之後,你還捨得把孩子送進某些「電療機構」,那你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

作為兒女,你當然可以喜歡遊戲,但凡事要有度,不能不顧一切,遊戲之外還有更值得你珍惜的生活,如果把遊戲當成你的全部,那你應該是真的有病。放棄真實生活,用遊戲來麻痺自己,我理解你,但不支持你。

所以,遊戲,是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