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和上交所近期雙雙發布區塊鏈交易所的報告,這將預示著什麼?

央行和上交所近期雙雙發佈區塊鏈交易所的報告,這將預示著什麼?

7月13日,據財經雜誌刊發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的報告《去中心化資產交易:一種新的金融市場模式》,重點探討了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資產交易都去中心化技術特點。

無獨有偶,在3天前,另一金融監管機構——上交所發佈署名為邢梅的報告:《區塊鏈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與監管研究》,也重點關注了區塊鏈在交易所的應用,亦指出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對交易所的影響。同時有消息稱,深交所對區塊鏈技術也有專門的研究。

這些動作釋放出怎樣的信號?

或許,中國政府、監管部門對區塊鏈的關注,尤其是在資產交易的關注可能比想象地更深入。誠然,姚前的報告和邢梅的報告在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差異,姚前主要研究數字資產交易所;而邢梅的報告更突出證券類資產的交易。但他們都意識到,在區塊鏈加持下,傳統的交易所很大程度會被改造甚至顛覆。姚前提到,“新興數字資產交易所是一個集資金資產的登記、託管、清算、交易撮合能力以及券商、做市商等角色於一體的超級機構,其業務甚至延伸至一級市場,兼具PE、投行等角色。”這和傳統都交易所只專注撮合交易截然不同。

而邢梅認為,區塊鏈運用後,“證券行業將產生很大的變化:一是券商不再參與證券交易後託管、結算,成為投資者客戶管理、投資者行為監督的重要角色;二是證券集中託管結算機構運用聯盟區塊鏈技術繼續履行登記管理和結算職能,或者取消其作為CCP的託管結算職能,將其作為CSD的登記職能交由專門的區塊鏈平臺管理,具體模式取決於所採用的區塊鏈技術類型和對證券登記結算制度的改革力度;三是實時過戶以後,第三方清算機構可以被取消。四是由專門的機構負責數據的留存節點和監管節點,或者證券交易所履行上述職能,具體取決於監管決策。”

綜合二者觀點,可得出以下結論:

1、券商日子將不好過了。2、登記公司或沒作用了。

一個資產從一個人的口袋裡到另外一個人的口袋裡,如果兩個人不那麼信任,那麼常常需要經過很多中介提供這種信任,才能完成交易。以證券類資產為例,需要經過銀行、券商、交易所、登記公司等。區塊鏈的一個特點就是用算法來解決信任問題。但是傳統經濟中中心化機構積累起來的信任,不會立刻消亡。按照信任度排序,大致就能排出誰在區塊鏈的世界中會被率先取代,券商首當其衝。銀行、交易所、登記公司都是國家或者準國家機構,有國家信用背書。而券商是企業機構,信用等級天然不及其他三位。

而登記公司之所以會沒用,原因在於區塊鏈的記賬功能。在邢梅的報告中,登記公司失靈來自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採取法定數字貨幣形式的條件下不需要實體機構,其他形式需要委託銀行代為保管實體資金;二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特性,採用公有鏈模式可以不再需要CSD等中介機構,但是在有限許可的階段仍舊需要維護上述信息的機構;三是區塊鏈技術可以利用智能合約,按照全額逐筆的貨銀對付方式完成證券和資金交收,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將不再需要作為CCP的結算和交收職能。

但區塊鏈並不是萬能的,交易所也不那麼容易被去中心化都交易所取代。

上交所都邢梅就認為,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證券領域存在較多障礙,場外證券交易主要集中於對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職權的衝擊,在場內證券交易場所應用的法律障礙,主要是與證券集中登記託管結算制度存在矛盾,在沒有國家層面決策、法律層面的推動下各個機構無法合併。換言之,區塊鏈技術取代中心化的證券交易所還有很長都路要走。

姚前則認為,去中心化資產交易與傳統的中心化交易所並不衝突,兩者並不是完全替代的關係,傳統的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採用去中心化資產交易技術,從而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的能量,更好地提升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資金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

綜上兩份報告透露的信息顯示,央行和兩大交易所很關注區塊鏈對交易所的影響,但是中心化的交易所並不會那麼容易因為區塊鏈而被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