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是政治高手而軍事水平很差嗎?

vv我心飛翔vv


嚴格的講,諸葛亮算不上是一個政治高手,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他在政治上有讓人驚豔的地方,但我也不認為他的軍事水平就特別的差(相對於他的政治水平來講),雖然沒有什麼經典戰役可以佐證他的能力,倒也算得上是中規中矩吧。

雖然有過一段著名的三顧茅廬的佳話,但劉備生前並沒有特別器重(信任)諸葛亮,在政治上並沒有給予多大實權,在軍事上更相信法正龐統等人,胸懷大志的諸葛丞相直到劉禪登基才真正上位掌握蜀政,而其權利來源的白帝城託孤其實也只是劉備在事發突然沒有做好佈局前的一個略顯傖促的無奈之舉,與其說他相信諸葛亮的能力與忠誠,但不如認為他覺得有必要用這個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去牽制益州本土勢力,好穩固蜀漢這個外來的割據政權。

儘管千百年來人們從不吝嗇對他的歌頌與崇敬,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很多拿得出手的功績,除了降服孟獲穩定西蜀之外似乎再無大的亮點,而且有好幾個讓人詬病的地方。一,經濟沒搞上去,打個仗還老是缺糧,這說明他忽視民生,不注重讓貧瘠疲憊的蜀國休養生息。二,好大喜功,幾次不切實際的北伐勞民傷財,消耗有限的國力,是蜀漢亡國的間接誘因。三,沒有培養招攬人才,讓後期蜀國在人才儲備上青黃不接,以致出現“廖化充先鋒”的尷尬情形。這些東西在當時看在短期內似乎無關緊要,但長期來看卻是足以致命的。

我個人認為到了諸葛亮這一個層級,政治和軍事是密不可分的,而他的政治與軍事能力似乎並沒有多少天份,也就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人,我們歷來都高度肯定他勤政的態度,對他事無鉅細都親力親為的作風頂禮膜拜,其實錯了,這恰恰是他格局不大的體現,一個丞相,只要牢牢掌握好戰略方向,適當的用好人用對人就行了,何必去過多過深的介入具體事件呢,就算你有這個精力也沒有這個必要,而且對國家對大局有害無益!

諸葛亮是一個神一樣的人物,我只是想說說個人的看法,並無半點不敬之心,敬請見諒,謝謝!!!





湘中明珠Zxp


一、有四個方面證明諸葛亮軍事水平很高

1、練兵能力。在諸葛亮的調教下,蜀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蜀兵擅長山地戰,依靠這個強項,蜀兵奪了漢中,魏兵一般也不主動伐蜀。蜀兵的短板在於戰馬很少,但諸葛亮每次北伐,都主動挑戰,尋求與魏軍野戰的機會,魏軍卻不敢應戰。魏延破郭淮、王平拒曹爽,都是大勝利,諸葛亮親自帶兵也是野戰必勝,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諸葛亮的功勞。

2、發明諸葛弩。這種箭矢發射器,一次課發射十支,火力強、命中率高,短板是笨重、體積大,不適合單兵作戰,另外以銅鐵為材料、成本過高。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射死張郃、王平以三萬人馬大敗曹爽十餘萬,說都用了諸葛弩。

3、發明木牛流馬。這種運輸工具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首次使用,一次可運送四百斤糧食,每天“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速度很快。木牛流馬顯著提升了物資保障能力,緩解了蜀兵的糧草壓力,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取得大勝。

4、發明八陣圖。八陣圖在冷兵器時代,適用於作戰陣法,千萬不要小瞧。杜甫詩云:“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戰場上,諸葛亮依八陣圖排兵佈陣,大大提高了野戰能力,連司馬懿都不敢應戰。鄧艾伐蜀時,諸葛瞻沒有將鄧艾堵在深山裡,而是放出來在平原上野戰,可能是對於自家的陣法過於自信,不過他學藝不精罷了。

陳壽對諸葛亮的軍事評價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計,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諸葛亮短板在於不會用奇兵,也就是司馬懿評價的“謹慎”。

二、諸葛亮的政治水平當然很高,是三國最優秀的

首先,陳壽所說的“治戎為長”,諸葛亮平定南中,將今天廣東、廣西、雲南、越南地區在內的大片領土收回。南中地區偏遠,長期遊離於中原政權之外。平南中後,他選派良吏在當地做官,還把南中的優秀人才選拔到首都做官,孟獲官至御史中丞。此後,南中地區與中原政權聯繫緊密,保證了中國長期大一統。

第二,諸葛亮時期的蜀漢,是三國治理最好的。諸葛亮時期蜀漢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不僅保障人民生活,還出口蜀錦等物資創造外匯。蜀漢是三國時期唯一沒有叛亂、沒有權臣逼宮的王朝。諸葛瞻臨終,哀嘆蜀漢滅亡的原因是“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諸葛亮留下的治國人才,第一代蔣琬、第二代費禕,都能成功壓制黃皓、制止姜維北伐。諸葛亮與姜維北伐的不同在於,諸葛亮量力而行、姜維窮兵黷武且沒有幫手。


九州歷史




諸葛亮真的沒有軍事才能嗎?

諸葛亮子孔明,號臥龍。天資聰慧,學富五車,天文地理、五行八卦,排兵佈陣神鬼莫測。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有將相之才。劉備三顧茅廬,言辭懇切才請得孔明出山,諸葛亮出道後,先後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為後人留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佳話。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又令趙雲巧奪荊州,幫助劉備攻取益州,最終確立蜀漢天下。

然而諸葛亮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真的是政治高手而軍事水平很差嗎?筆者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水平也很高,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備為遇到劉備之前屢戰屢敗,遇到諸葛亮之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劉備除了戰黃巾起義軍能夠取勝,其他征戰幾乎是失敗。劉備佔領徐州,卻被呂布打的抱頭鼠竄;曹操率軍攻取徐州,劉備又被殺的片甲不留,拋妻棄子,獨自逃亡深山。後來投奔袁紹,差點因關羽斬顏良只事被殺頭,離開袁紹後,又遭遇曹操追殺,直到遇見徐元直,才打勝了幾丈,可惜徐庶又去投奔了曹操。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孔明未出草廬而定三分天下,沒有獨到的軍事戰略眼光是不可能做到的。孔明出山第一件事就是遇到了曹操的追殺,曹仁十萬大軍,諸葛亮劉備當時也只有不到一萬人。諸葛亮通過火燒博望坡,消滅曹仁先頭部隊。把曹仁引入新野城後,縱火燒曹仁軍隊,曹仁被殺的片甲不留,只有幾人回去了。沒有軍事能力,諸葛亮怎麼能夠屢次以少勝多呢?所以諸葛亮有很好的軍事水平。


其次劉禪繼位後,諸葛亮六次北伐,力挽狂瀾,司馬懿只能閉門不戰。諸葛亮北伐期間,每次最多也只有十萬軍隊,而司馬懿擁有四十萬軍隊,沒有軍隊上的優勢,諸葛亮照樣能夠連戰連婕,殺的司馬懿屁滾尿流,就連名將張郃也死在諸葛亮手下。閉門不出。司馬懿若是敢和諸葛亮正面交鋒必然會全軍覆沒。


諸葛亮臨死之前,命令楊儀馬代姜維等,安全將蜀軍帶回去,孔明設計好錦囊妙計,誅殺魏延,有用雕刻的諸葛亮像,嚇走司馬懿,司馬懿狂奔數十里,慌忙中問部下,他的頭是否還在,空城計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從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有相當高的軍事才能。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亮不僅治國能力強,軍事水平也不差。

說諸葛亮軍事水平差的,多來自《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陳壽的評價: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翻譯過來就是:然而諸葛亮的才能雖擅長治軍,但在運用謀略方面還是略有不足,治理民眾的才幹,強於統兵打仗的謀略。



陳壽是說諸葛亮治國能力強於統兵打仗的軍事能力,從來也沒有說諸葛亮軍事水平差啊!

同樣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作者陳壽借司馬懿之口說出一句話:諸葛亮乃天下奇才也。

原文: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有人說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勞民傷財,毫無成果,這不是軍事能力差嗎?

我想說:你弄清楚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嗎?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從來就就不是統一中原,那只是明面上的說法,真正的目的是阻礙曹魏的發展,消耗曹魏的實力,維持三足鼎立。

諸葛亮以益州一州割據之地,五次北伐,以弱勢兵力打得實力數倍於蜀漢的曹魏,無還手之力,只有防守之勢,你居然說諸葛亮軍事水平差?

奪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平陰平、武都,殺王雙,斬張郃,退郭淮,敗司馬,哪一件不是諸葛亮的功績?

張郃、郭淮、司馬懿乃曹魏名將,哪一個軍事水平差?尤其司馬懿三個月平遼東,7天滅孟達,軍事水平不可謂不強,但面對諸葛亮呢?閉門不敢應戰,你能說諸葛亮軍事水平差?

當然諸葛亮也有失慮的地方,一次街亭用馬謖導致失守,一次沒攻下郝昭數百人鎮守的陳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也是人啊,並非神,但不能就說諸葛亮不會用人,蜀中被諸葛亮治理的井井有條,提拔蔣琬、費禕、姜維、董允,難道不是人才?



既然諸葛亮這麼歷害?那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上戰場打仗?

很簡單,蕭何歷害吧,漢朝開國三傑之首,劉邦為什麼不帶蕭何打仗?因為一是蕭何長於治國,足軍足糧,二是蕭何是劉邦最信任的人,用來鎮守後方放心。

同樣的道理,用在諸葛亮身上完全適用。諸葛亮長於治國,而後方又需要信得過的人鎮守,所以劉備打仗沒有帶諸葛亮。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句話主要是源自《三國志》中陳壽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原話是: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句話並非是說諸葛亮是政治高手,軍事水平不行,而是說,諸葛亮在治軍方面很在行,但是,在用兵方面過於謹慎,缺少奇謀。

  所謂奇謀,就是不走尋常路。

  這句評價其實是很中肯的。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出岐山伐魏的故事。在第一次出兵前,魏延就曾經獻策,說如果讓他率領大軍,從子午谷出兵,饒過魏國邊防軍,便可與大軍裡應外合,擊破強敵。

  可是,諸葛亮覺得魏延的計劃過於冒險。而蜀國弱小,沒有本錢冒險,於是,選擇了從大路出兵,徐徐推進。

  應該說,魏延的話有道理,但諸葛亮的考慮也有道理。只是,諸葛亮這種謹慎的性格,也就使得蜀漢大軍幾乎不可能獲得大的勝利。

  畢竟蜀漢國力弱小,拼正面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唯有出奇謀,才可能打破僵局,出現轉機。

  像我們都知道韓信擅於用兵,他就多次出奇謀,比如背水一戰便是如此。

  陳壽評價的後半句是說,諸葛亮的政治才華,治國之才,相比其軍事才華而言,要更高明一些。

  陳壽在評價中,將諸葛亮比作漢初的蕭何,春秋時期的管仲,這個評價是很高的。

  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堪稱偉大的政治家,畢竟蜀漢不過一州之地,並且在劉備去世時,面臨內憂外患,是諸葛亮力挽狂瀾,攘外安內,方才讓蜀漢勉強站住根基。

  至於諸葛亮的軍事才略,確實不錯,但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還是沒到第一流的境界,但是比之尋常名將,也算不錯了。

  

  


葉之秋


諸葛亮的政治能力要比軍事能力強,諸葛亮並不擅長軍事,這也是事實。陳壽在三國志裡面對諸葛亮的政治能力評價是很高的,說他和管仲,蕭何是一樣的人,可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了!在軍事上陳壽說諸葛亮“長於治戎,短於應變”說的就是諸葛亮善於帶兵練兵,就是不善於用兵。當然下面還有一句“所與對敵,或值人傑”說的是能和諸葛亮對敵的也只有像司馬懿這樣的人了。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中肯的,諸葛亮擅長於政治,軍事能力比其他的人傑還是差了一點。

諸葛亮出山時候就只有27歲,他沒有任何的戰爭經驗。劉備看人很準,他很明白諸葛亮就是和政治策劃人才,不是戰術天才,從隆中對就可以看出來啦!所以劉備在創業時期從來就沒有讓諸葛亮單獨領過兵,只為自己出謀劃策,具體的戰術任務都是讓其他人來執行,沒有帶他出徵。這是因為劉備創業時實力還不強,怎麼能讓沒有戰場經驗的諸葛亮帶兵呢,劉備是不放心的,劉備要的是諸葛亮對自己政治上的意見,至於軍事,劉備可以聽諸葛亮的意見,至於要不要執行,劉備有自己的想法,畢竟劉備有很多戰場經驗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六次北伐戰爭中,總顯的對戰略的把握比較不成熟和稚嫩。第一北伐的時候,魏延就提出從子午谷出兵,偷襲魏國,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只是諸葛亮拒絕了這個提議。要知道,魏延也只是要求帶五千兵馬啊,就算偷襲不成功損失也不大啊,完全可以實行嘛,再說了魏延可是戰場老將了,他能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嗎?可諸葛亮就是不聽,可見諸葛亮剛獨立帶兵出征就顯得不成熟,好的帥才是要聽取屬下的意見的。

諸葛亮六次北伐,有五次都在魏國計算中,打仗打的就是出其不意,讓敵人摸不著頭腦,你都讓人算到了還怎麼打嗎?再者三國中,蜀國是最弱的,魏國最強,吳國其次。最弱的單獨去打最強的,而不是聯合吳國一起打,這個決定不是明智的。赤壁之戰為什麼能贏,就是因為蜀吳一起攻打魏國嘛!而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沒有叫上吳國,可見外交是不成功的,要知道外交也是戰爭的一部分啊!連諸葛亮嘴裡的“阿斗”劉禪也說了要北伐魏國要看看吳國有什麼想法才決定怎麼打啊!諸葛亮還是一意孤行六次北伐,要知道北上討伐魏國對蜀國來說是勞師遠征啊,對蜀國的後勤就是極大的壓力,本來蜀國國力就不強,這樣消耗法肯定會拖垮蜀國的。諸葛亮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總是要求司馬懿正面出來對打,別躲在城裡堅守,還送一套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想要激將法。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他很明白諸葛亮送自己女人衣服就是耍小孩子脾氣,黔驢技窮啦!我魏國本土作戰,堅守城牆固守優勢,這是最划算也是最高明的手法,魏國國力強耗也消耗死你蜀國啦!我有優勢為什麼還去跟你拼命嘛!因此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白白消耗盡了諸葛亮當丞相時期發展經濟所積累的錢糧,可見諸葛亮在北伐的戰略上是有出錯的地方的。

諸葛亮的性格也限制了其軍事能力的發展,諸葛亮一生謹慎,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恨不得所有的事自己來幹。對一個出色的統帥來說,自己只要把握好戰略方向就行了,具體的事情就讓屬下發揮能動力去幹,不干擾屬下將領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御下手段,諸葛亮什麼事情都要過問,這就限制了其它人的能力了,沒有鍛鍊哪來提高嘛!諸葛亮使用將領也是根據自己喜好來用人的。諸葛亮不喜歡那些剛烈的將領,關羽張飛諸葛亮都看不上眼呢!沙場老將魏延,諸葛亮總是防著不用,他用的都是和自己脾性相和的將領,如馬謖,姜維等人,其它的將領諸葛亮總是不願意提拔,結果造成了“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可見諸葛亮的用人是出現錯誤的!

諸葛亮有他的才能,政治上諸葛亮很不錯,軍事上就差了一點啦!拋開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神化,我們才能得出一個真實的諸葛亮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是一個“奇才”(司馬懿的評價)。陳壽(《三國志》作者)的評價是“治軍強於打仗,治理國家的能力強於統軍打仗的謀略”。

諸葛亮的治國才幹很厲害,軍事能力在蜀國範圍也是屈指可數。

熟悉諸葛亮的生平的人都知道,劉備這輩子就靠諸葛亮了,他對諸葛亮的感受就是“如魚得水”。

實際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以戰略判斷能力和戰略部署能力見長,在具體戰役能力方面可圈可點的就不太多了基本上就是“火燒……火燒……火燒”。

也許是“火”用的太多,所以上方谷的那把火後勁就不足了,並且“借東風”的瀟灑也變成了“上天助曹不助我”的感嘆。

諸葛亮的戰略判斷能力的經典就是“隆中對”。不但判斷有遠見,並且部署得當。

但是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就是一個“完美的人”。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欲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裡對《三國演義》裡面描寫劉備和諸葛亮的評價,主要的意思是說《三國演義》在人物塑上的表現特點,主要源於其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塑造法。突出甚至誇大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徵,而對其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則欲以捨棄。

事實證明,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很到位,但是,相對的差不是絕對的差。

和他自己相比,治國的才能大於軍事上的才能,但和蜀國,甚至是在整個三國的軍事人才當中,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還是很突出的,不過比不上治國和軍事才能俱佳的曹操。


步武堂


題主的這個問題的本質應該是問:諸葛亮為何北伐失敗,因為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均沒有取得大的成果,於是就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水平差。

現在來看五次北伐的情況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大軍屯駐在漢中,派遣趙雲、鄧芝率軍佔據箕谷,聲言奪取關中郿縣,引誘曹真帥大部隊和趙雲部隊向抗衡;而諸葛亮親自率主力攻打隴西,隴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叛魏國投降,致使曹丕不得不親自到長安督戰。但由於諸葛亮不是以拓展蜀國疆域而志在滅魏,重進攻而不注意固守隴西三郡成果,在街亭一戰失敗後,即放棄三郡而回漢中。

第一次北伐沒有佔據三郡作為進攻關中的基地,輕易放棄,是諸葛亮的重大戰略錯誤。從隴西攻打關中,而不是翻過秦嶺攻打關中,是劉備時期早就設定的進攻路線,也是諸葛亮隆中對的基本策略: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原本的隆中對是以兩路進攻關中,東有荊州北上攻打南陽、洛陽,切斷關中和許都的聯繫,西有劉備以蜀地兵力從秦川攻打,東西夾擊,去關中非常容易。

見下圖:

但在關羽戰敗失去荊州後,東路實際上已經不可能。但第一次北伐,在街亭失敗後,諸葛亮就輕易放棄了隴右三郡,沒有注重經營作為攻打關中基地的隴右三郡。輕易的放棄隴右三郡,這是諸葛亮沒有做好長期攻打關中的準備。


第二次北伐。第二次北伐是攻打關中的陳倉,戰果就是擊殺王雙。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採取了和第一次北伐相反的作戰方式。在第一次北伐中,分軍趙雲等是虛招,吸引曹真主力。在第二次北伐中,分軍陳式是實招,攻打武都、陰平兩郡,諸葛亮率領大部隊對抗曹魏援軍郭淮。最後蜀漢佔據武都、陰平兩郡。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肅禮縣南。陰平郡治所在甘肅文縣。因此兩個郡同樣是屬於隴右。大致區域是四川北部和甘肅南部地區。

看似成果很大,但根據《魏志 楊帛傳》記載,武都郡在劉備佔據關中後,已經被曹操遷移居民到天水等地,曹魏的兵力很空虛。因此奪取武都、陰平兩軍算不上什麼軍功。



第四次北伐,最大的成果就是射殺張郃。

第五次北伐。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輕鬆佔領關中平原的武功縣,在渭水之南和司馬懿抗拒。這次諸葛亮開始打算以武功為進攻基地,實行屯田,以供軍糧,減輕蜀地運量的艱難。

位置見下圖:


從諸葛亮五次北伐的情況來看,諸葛亮已經放棄了原定的由秦川攻打關中的計劃,而是改為直接攻打關中。第一次北伐失敗,第二次即直接攻打關中,第三次拓土,第四次攻打隴右,第五次攻佔關中。

第一次攻打,諸葛亮放棄隴右三郡,不知道是不是諸葛亮在當時已經放棄了隆中對中的由秦川攻打關中路線。但諸葛亮不以佔地盤拓土為目的,讓第一次北伐無功而反。如果諸葛亮沒有放棄隴西三郡,即便不能全部佔據三郡,同樣可以通過直接攻打關中的震懾方式而大幅攻佔隴西、涼州土地,然後以隴西、涼州兵攻打關中,無需用蜀地的山地兵和曹魏的平原兵作戰。

無論如何,諸葛亮放棄隴西三郡是一個極其重大的戰略——再難也要堅持佔有隴西,開闢第二戰場。

第五次北伐,能夠在武功立足,並屯田。但諸葛亮在面對曹魏不肯對決的情況下,應當攻佔渭河以南的土地,削弱曹魏在關中的勢力,逼迫曹魏要麼和蜀漢決戰,要麼退出關中。或者最簡單就是派出精銳騎兵騷擾曹魏的糧草隊伍。

五次北伐,終於讓蜀漢在關中有了一塊基地,但諸葛亮的操勞病死,也讓這次北伐無功而反。


最後回答問題,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第一次北伐、第三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中都得以體現。從諸葛亮的著作來看,軍令有三篇。

因此無論是從軍事理論,還是軍事實踐能力,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還是很高的。

如果不是因為諸葛亮病死,只要蜀漢穩佔武功1—2年,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攻下長安,作為蜀漢的都城。


歷史哨聲


並不是。

諸葛亮的政治才幹世所公認。大家對他的質疑主要集中在軍事才能上。有些人批評他不會應變,不懂奇謀,所以才導致六出祁山,卻勞而無功。


其實不然。諸葛亮的軍事才華同樣是三國時代頂尖的存在。

第一,諸葛亮在軍事戰略層面非常高明!當之無愧的戰略家。

他為劉備謀劃的隆中對,歷來為人稱道。劉備駕崩後,諸葛亮聯吳抗曹,一心一意謀取隴右涼州,想要據天下上游以圖王業,戰略清晰而堅定,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最優選擇。

第二,諸葛亮善於訓練組織軍隊。

陳壽批評諸葛亮“治戎之長,優於將略”。但其實,善於治戎,才是最大的將略。

林彪講,軍事才能,並不只是戰時指揮那麼一下子。更重要的是戰前大量的,充分的準備工作。

軍隊平時練的好,戰時才能打得好。美軍從來沒有什麼奇謀,一貫都是穩紮穩打,正面硬剛,照樣稱霸天下。岳飛殘酷訓練,才打造了岳家軍。戚繼光精心練兵,才有了戰無不勝的戚家軍。



諸葛亮善於組織訓練軍隊,可以說是最大的軍事才能。

第三,諸葛亮的戰術指揮相當精明。

六出祁山,諸葛亮親自指揮的戰役,平野浪戰,從來沒有一次失利,戰無不勝。逗引埋伏照樣耍得很溜。打得司馬懿只能當縮頭烏龜。如果這都是不懂將略,那又有幾個人懂呢。

諸葛亮身負重任,又知道蜀漢疲弊,家底太少,經不起任何大的損失。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因此,事事謹慎,不肯用險。並不是不懂。


上將噯福斯


個人覺得,諸葛亮最大的問題在於——他不是蜀國的皇帝,而且他沒有當權臣的心志。

諸葛亮在劉備時代是一個優秀的軍師,或者說最優秀最忠誠最富有理想主義的文官團隊核心,輔佐劉備開拓了蜀國一代江山偉業。在劉禪時代,諸葛亮依然如此。

諸葛亮不是一個能夠獨立開拓大局的統帥,他只是一個優秀的丞相,要想讓諸葛亮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就要給他配置一個劉備。

但是後期配置的卻是劉禪,此外劉備還額外配置了一個李嚴。

表面上劉禪處處尊敬諸葛亮,但是實際中,卻是處處提防。劉禪可不是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笨,一個笨蛋是不可能牢固的把持蜀國近四十年。在很多時候,劉禪更需要鞏固的是自己手中的皇權,而不是開拓邊疆,收復故土,恢復漢家天下。

況且,當時的蜀國內部一直都是有荊州團隊和蜀地團隊的鬥爭,持續到蜀國滅亡都沒有停止。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果諸葛亮像曹操那樣強勢掌權,估計就要翻盤了,但是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六次北伐,總是出現了問題, 況且多數都是內部原因導致的。這就是導致了諸葛亮一生的遺憾。也許,這就是歷史上反覆提及的“氣數”問題吧。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