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全軍覆沒!中國歷史上對遊牧民族最慘的一次失敗,原因何在?

一 土木堡之戰的背景

1449年7月,即正統十四年,蒙古軍隊分成四路大舉進犯內地。東路主攻遼東,西路則進攻甘肅張掖; 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其中又分為兩支,一支直接進攻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另一支則由蒙軍統帥也先親自率領進攻大同。

大同是北京西部至關重要的防線,是蒙軍主攻方向,戰鬥也因此非常激烈。蒙古“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也戰死於前線。

宣府和大同統稱為宣大,這兩個軍事重鎮緊緊保護著山西、河北的北邊,是明朝九邊重鎮中最為重要的兩處。如果蒙軍順利攻克大同,就可以沿著桑乾河河谷及其支流河谷向東進入河北,輕鬆抵達宣化、懷來一線。

此時,距離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伐蒙古不過20多年,餘威猶在,正統皇帝於7月16日率領五十萬大軍,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

二、流弊的名將張輔

其中,英國公張輔已經七十五歲,他是名將張玉的長子,曾經為朱棣打敗建文帝立下汗馬功勞。

1404年,越南內部發生叛亂,張輔率軍予以平定,此後,又連續三次平定越南叛亂,史書上說他“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在唐朝滅亡四百多年後,再次將越南收歸版圖。

如此流弊的戰績,幾乎可以與古代霍去病、衛青、馬援、李靖等名將媲美。

此後,張輔又先後永樂二十年(1422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間,參與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

可以說,張輔如此流弊的軍事經驗,加上京師三大營的精銳,皇帝親征的決心,明軍有很大的獲勝把握。

三、觸目驚心的土木堡之戰結局

大軍經居庸關出塞後,途徑懷來、宣化,直奔戰火最為激烈的大同而去。

然而,明英宗的御駕親征並沒有收到預料中的效果。戰鬥的結果居然是:明軍在距離居庸關只有60公里的土木堡被蒙古軍隊全殲,包括京師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在內的明朝最精銳野戰部隊悉數覆沒,

根據大臣李賢記載的《順天目錄》:“明日於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以至於李賢傷心地說“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

此外,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大明王朝共有五十多位文武中樞幾乎被一掃而空!

皇帝陛下本人也生死未卜!

這樣的結局簡直讓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議。

四、土木堡之戰為何會敗得如此之慘

歷史上,都把這次慘敗描繪成昏君奸臣的配合所導致,明英宗不聽勸阻強行出征,宦官王振私心自用,還沒接觸到蒙軍就驚慌失措,又在撤退的過程中率領大軍去家鄉抖威風,最後又不肯快速撤退進居庸關,導致全軍覆沒。

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小奔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導致明軍的全軍覆沒:

1、一代名將張輔成了吉祥物

張輔雖然打了一輩子的勝仗,更是在漢王謀反的時候,主動向宣德皇帝請纓上陣:“朱高煦素來軟弱無能,請給臣二萬兵馬,擒拿朱高煦獻給陛下。”

50萬全軍覆沒!中國歷史上對遊牧民族最慘的一次失敗,原因何在?

據史料記載,“也先入犯,振導英宗親征,輔從行,不使預軍政。輔老矣,默默不敢言。”也就是說當時張輔並沒有進入明英宗的核心決策圈子,後者只是把張輔當成一個吉祥物隨軍出征而已。

2、出征過於倉促

大同的得失牽動北京的防線,明軍大舉出徵無可厚非。然而,大軍出發之前的準備卻過於倉促,據記載,從明英宗宣佈親征到出發,居然只用了兩天,動員、糧草、軍械一系列準備工作真的能準備充分嗎?

3、撤退路線的選擇不科學

當時明軍撤退路線有兩個選擇,A是紫荊關回師,B是從大同到宣府再到居庸關。

明軍最後選擇的路線,先從大同到宣府,直線距離160公里,從宣府再入居庸關,直線距離90公里。直線距離就是250公里。

而如果是走紫荊關,則距離170公里,不僅距離比前一個方案少了80公里

而且,走紫荊關返回,每往南走一步,就往內線收縮一分。而走居庸關返回,則基本都是貼著外線行軍,極容易被人突襲。

50萬全軍覆沒!中國歷史上對遊牧民族最慘的一次失敗,原因何在?

4、步兵對陣騎兵的先天不足

自古以來,步兵對陣騎兵都有著極其明顯的劣勢,尤其是在步兵撤退過程中,騎兵可以反覆騷擾、襲擊,直到拖垮步兵,反過來,步兵卻無法有效反擊。

8月27日,大軍撤退至宣府,第二天繼續開拔,29日平安無事。

30日戰局發生變化,當天“遣恭順侯吳克忠為後拒。克忠力戰,敗沒。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赴之,勇綬至鷂兒嶺,冒險而進,遇虜伏發,亦陷焉”。

僅僅一天,七八萬人的精銳主力被蒙軍包了餃子,勝負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

5、水源缺乏的軍隊徹底失去戰鬥力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街亭之戰,馬謖執意要紮營于山上,失去水源補給,最後軍隊徹底崩潰的故事。

人可以三天不吃飯,但卻做不到一天不喝水。倉皇撤退的明軍被蒙軍包圍後,儘管修築起了能滿足十幾萬人作戰的塹壕和工事,和瓦剌軍進行對峙,但是因為缺乏水源,被迫接受蒙軍的假和談。

結果,明軍因為和談徹底失去戰鬥意識,也先大軍突然殺了一個回馬槍,蒙古軍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殺!”,也先的這一舉動成為壓垮飢渴交加的明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失去了防禦工事的明軍放棄了最後的抵抗。

土木堡之戰,明軍就此戰敗,明英宗被俘。

可憐張輔一代名將,在75歲的高齡,既不能發揮自己的智謀,又已經失去自己的武力,最後默默無聞死於亂軍之中。

實在是可嘆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