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直抵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直抵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直抵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一句簡單的話,從古問到今,觸發的悵惘不斷輪迴。我們不是那個寫《道德經》的老子,捋著長髯淡然地說“生老病死,自然之道也”。時間面前,我們缺乏順其自然的從容和豁達。

網上有人列出,一個人一生約等於3萬天——假設活到83歲。不知怎麼立刻就想起3萬元,在物價飆升的今天,這一小沓票子太禁不起花了。可是,倒好像覺得這3萬天是有得花的。日復一日的庸常,給了我們一種富足的錯覺。多數時候,我們其實就是這樣,一面會念著“一寸光陰一寸金”,一面輕慢著每一天。身體與時間並駕齊驅,心卻背道而馳,一副允許自己橫衝直撞一擲千金的倔強樣子。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爐灶旁打盹……”,一幅簡筆勾勒的素描畫,畫著老時的衰頹。終於有一天,我們突然察覺到,時間深處那些潛藏的滄桑和不堪,我們卻已經蹉跎了太多。彷彿明白,過去的生活都像是別人的故事,流著的卻是自己的淚。

有一次聽人論起現代女人面對婚姻的態度,有人慷慨陳詞獨立、自由等觀點,申明現代婚姻中絕不該再有委屈求全的女人。只聞旁邊一人輕嘆一聲說,那是因為你還年輕啊。我在一旁惘然。想起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的一句話“女人,越往後走越沒底氣,青春和愛情一道走遠,蒼涼和皺紋一道光臨”。如果說,時間可以為女人贏得捍衛婚姻的底氣,那麼時間,豈不都是為我們每一個人贏得從容生活的底氣嗎?時間,能創造一切,也能,消化一切。

也聽過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男士感慨:回首大半生,像是從沒有為自己活過,而自己卻老了。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受,當把孩子送進大學後,坐在寬敞的家裡,心裡常常變得空落落的。他不是那個用一年拍一次相片記載女兒成長時間腳印的父親,可是,翻看時光的紀念冊,光陰的流逝觸目驚心。是啊,時間都去哪兒了呢?

當這首歌響起時,我們會溼了眼眶,潤了心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就不必再苦苦追問,時間都去哪兒了吧。我們不說,可是知道,時間在四季交替的草木榮枯人事變化裡,時間在柴米油鹽生兒育女的瑣碎勞碌裡,時間在你的白髮似銀我的笑靨如花裡,時間在一條溫暖博大的河裡奔騰不息……

時間一直,都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