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闖關,順豐謀變!

中通闖關,順豐謀變!

5月10日,中通發佈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16億件的包裹量和7.6億元的淨利潤雙雙超額完成預期,包裹量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到了16.1%。這是一份讓人滿意的成績單。

更讓人滿意或者說驚喜的,是中通在股市的表現:自10日發財報起,截至5月25日,中通股價連續兩週保持上漲,從16.90美元/股一路飆升至現在的19.30美元。這一波行情創下了中通上市以來的兩個紀錄——

1.打破“一發財報就下跌”的魔咒;

2.股價創下上市以來的新高,距離發行價的19.50美元/股僅有一步之遙。

中通“蒸蒸日上”之際,另一家快遞巨頭順豐也動作頻頻。

5月12日,順豐投資的一家新公司——順心捷達在廣州正式啟動品牌並開始招募合夥人。順豐首次嘗試和探索以加盟制模式來進軍快運,既是順心捷達身上最顯著的標籤,也傳達出社會各界對這種模式的期待。

5月17日和18日,順豐接連與“寶灣物流”和“深國際物流”兩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

與寶灣物流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中,雙方對未來可以展開深度合作的領域交換了意見,溝通了發展的互補性與必要性。

牽手深國際,雙方表示將在物流倉儲設施及服務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長期合作,共享其全國網絡資源,提供集信息化平臺、標準化規劃、一站式配套和智慧化運營為一體的倉儲設施及服務。

幾乎與此同步,以“助力農村發展,提升網絡覆蓋”為目的的順豐5月份服務區域拓展項目招標工作也在加快推進。簡言之,就是以加盟的方式,就部分鄉鎮的業務進行全國性公開招標。

為什麼特別在意這幾件事情?因為中通正身處“闖關”緊要時刻,順豐則開始打破自我,穩中求變。

中通闖關

從歷次財報的數據來看,中通雖然屢獲佳績,但遠在大洋彼岸的投資者們卻並不“買賬”,自上市以來,差不多每發一次財報,股價就迎來一次重挫。對此,有分析認為,中通快遞作為中概股之一,在華爾街也應該“入鄉隨俗”——不僅要苦煉內功,還要學會“講故事”。

這是中通上市後必須要闖的關口。

因此,當中通這輪持續了兩週的漲勢到來的時候,老鬼關注的,除了飆升的股價,更多的是股價背後的故事。

中通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讓華爾街態度如此大變?

來看幾件發生在“闖關”前後的事情——

◯5月7日,中通快遞技術開放日,首次向社會闡述中通的“科技觀”,解密日均2600萬訂單背後的技術力量;

◯5月8日,發佈《實體化區塊鏈:內生於中通快遞的共創生態系》,首次提出“聯邦制”,重新定義和詮釋延續了多年的“加盟制”;

◯5月15日和17日,中通快遞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任群連續參加兩個行業大會,深度剖析中國快遞業發展現狀和未趨勢的同時,積極向外界推介中通的科技理念、模式變革以及領先全球的運輸管理系統等成功經驗。

不難看出,在發佈2018一季度財報前後,中通圍繞“科技驅動”和“模式創新”兩條主線,進行了密集的宣導。按照中通的性格,這種宣導並非自說自話,而是順應行業趨勢所做出的積極反應,也可以說是最近幾年潛心佈局的一次厚積薄發。

尤其是中通科技,老鬼前段時間曾跟其副總裁朱晶熙有過一次深聊。目前,中通科技的技術平臺每天處理著一億多個訂單,不僅超過了UPS、Fedex等國外同行,也超過滴滴、美團、餓了麼、摩拜的日訂單之和。

如何消化這些訂單?與其他企業追求“大一統”式的閉環不同,中通正在搭建的是一個開放式的集成平臺。自2017年起,先後組建了專業的質量團隊、大數據智能和先進算法團隊、智能硬件團隊,構建了包括自動化測試、移動測試、安全滲透測試、數據測試、SQA等完善的質量提升體系,完善了數據平臺和報表體系,並建立起專業數據分析師團隊。

沒有技術作支撐的快遞,寸步難行。

這幾天南方日報一篇關於王衛

的專訪報道刷爆物流圈,其中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要重視科技的作用。2015年,王衛將順豐科技與集團合併,管理順豐速運。用他的話說,“科技成了速運的老闆”。

賴梅松在今年年初部署中通全網工作時也曾表達過同樣的觀點。他說,數據比經驗更重要,經驗是片面的,只能涵蓋一個點、一個面,而數據是全方位的,我們的工作需要數據的支撐。

從去年年底打破原有組織架構、重設人事,到今年首次提出“聯邦制”快遞模式(區塊鏈報告),再到以技術驅動快遞未來的洞察,雖然才僅僅過去半年多,中通確實“不一樣”了。

以此“闖關”,華爾街不但欣然接受,還接連給出好評。

順豐謀變

細心的人一定注意到了這個細節——自順豐上市以來,截至目前,至少已經與10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其中不乏合資、入股甚至控股收購等深度整合。

2017年7月份,順豐在投資了一家母嬰品牌創業公司後,老鬼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到,“順豐想要構建自己的生態圈,僅靠一已之力不能說永遠不會成功,但在短時間內肯定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效。王衛一旦產生“搞圈子”的想法,順豐的打法勢必跟著發生變化。靠投資來驅動和完善產業佈局,就是順豐正在發生的改變。”

順豐涉足“投資”,雖然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還是側重“己方”,潛意識裡仍難以擺脫“以我為中心”的侷限。

2018年的順豐和王衛,思路更加開放。

不論是接二連三的互補式“戰略合作”,還是通過“加盟模式”來彌補自身短板,加速新業務拓展,都表明順豐的打法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和靈活。借用王衛的最新表述來說,這是打破“我執”的過程,敢於否定自己的態度和能力,去服從更厲害的人。

“以前的成功是未來更成功的壁壘,如果你不打破它,就不會得到更大的成功。”同樣是在南方日報的最新專訪中,

王衛以順豐聯合8家公司打造供應鏈大數據平臺為例,直言這就是另一個打破“我執”的過程,順豐正在輸出更開放、更平等、更公平的理念。

如此順豐,更加讓人期待。

中通闖關,順豐謀變!

最後,如果說中通“闖關”的秘訣是科技驅動,那麼順豐謀變的佈局就是合縱連橫。而這也恰恰預示著未來快遞的兩個走向——技術為王大勢所趨,合縱連橫必不可少。

循著同樣的邏輯,中通在提出“聯邦制”模式後並沒有將其當作“私產”,而是把它視作全行業的財富。金任群坦言,報告發布的目的是引發行業內外對前沿技術的良性討論和理性思考,並不是對某種模式的偏好。

未來也沒有任何一種模式是適合所有場景、滿足所有需求的。3年內,中國快遞將會迎來每年700億業務量的巨大挑戰,這需要全行業攜手努力,優化現有快遞模式,把新的技術變成新的生產力。一如王衛所言:互相合作,取得長期共贏的局面,這才是未來。

中通闖關,順豐謀變!

中通闖關,順豐謀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