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今日大暑

起源|今日大暑

起源|今日大暑

大暑,六月中。

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

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大暑,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二個節氣

夏季的第六個節氣

2018年7月23日

農曆六月十一

5時0分16秒

大 暑

起源|今日大暑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今年的大暑,正值頭伏當中,俗話說:“頭伏有雨,伏伏有雨”,今年的雨量著實比往年都大,所以相比往年的曬熱,今年更是溼熱悶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後也是爐火最旺。大暑前後,下午的氣溫常在40℃以上。旅居新疆的清代詩人肖雄在他的《西疆雜述》詩集中寫到“試將麵餅貼之磚壁,少頃烙熟,烈日可畏。”

起源|今日大暑

起源|今日大暑

“大暑”和“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日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日至極。《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此時天起列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東漢劉熙的《釋名》解釋說,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燻蒸其中為溼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髒,也就稱“齷齪熱”。

起源|今日大暑

起源|今日大暑

大暑三侯“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實行。”

起源|今日大暑

盛夏時節的螢火蟲,因產卵於枯草上,孵化以後從枯草中飛出,被古人誤會為是腐草變成的,即為“一候腐草為螢”。

起源|今日大暑

大暑時節,天氣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大地猶如一個巨大的蒸籠,是為“二候土潤溽暑”。

起源|今日大暑

自入伏以來,風雷暴雨時而大作,大暑時節更加肆掠,然而到大暑後期,每一場雷雨之後,大地的燥熱似乎都會悄然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此為“三候大雨時行”。

起源|今日大暑

起源|今日大暑

吃 仙 草

起源|今日大暑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起源|今日大暑

吃 鳳 梨

起源|今日大暑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起源|今日大暑

喝 暑 羊

起源|今日大暑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山東地區這一天“喝暑羊”,俗稱“吃伏羊”,蒸新面、殺只羊,吃新饃、喝羊肉湯。

起源|今日大暑

曬 伏 姜

起源|今日大暑

大暑期間,湖南地區還有曬伏姜的習俗,老薑放在簸箕中或用棉線穿成一串,吊在屋簷下,任憑風吹日曬、雨淋露溼,直到末伏的最後一天。

起源|今日大暑

送“大暑船”

起源|今日大暑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漢族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走瘟疫和暑氣保民平安。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漢族民間文藝表演。

起源|今日大暑

起源|今日大暑

大暑時節午後最熱的時候,人們要儘量減少外出,如果一定要出門務必做好防曬措施,如戴遮陽帽、打遮陽傘,塗抹防曬霜,隨身攜帶防暑藥物等;要注意及時飲水,防止脫水。

起源|今日大暑

在飲食上,要以清淡為宜,多食綠豆湯、苦瓜、冬瓜湯等食物。

起源|今日大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