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電影中,一些電影很多人看不懂但評分很高,原因何在?

恆少Jacky


這麼理解吧,電影有很多類型,而看電影的人也有各種各樣,有些人喜歡愛情片,有些人喜歡戰爭片,有些人喜歡文藝片。

但是拋開這個環境是無法成立的。比如很多看電影的人討厭王家衛或者張藝謀這樣的導演,但是他們在電影色彩的製造上確實了得,只不過不喜歡看的人會覺得比較無聊,而豆瓣集中的恰恰就是這群人。

我並不願意認為說他們如何不對,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圈子裡面打分,而拿去比較的則是圈外人。就好像喜歡打羽毛球的非得去足球論壇裡面去吐槽一樣。


刀疤蜂


不知道有沒有同學看過白日夢想家這部電影?之前看了這部片子,但覺得並不好看,8.3應該是有些偏高了。看了IMDB,評分也只有7.3 ,並不像豆瓣這樣高(下圖),似乎國內外評價差別還挺大的。

而且,在爛番茄上還能看到截然相反的短評,有的人覺得這是導演“令人滿意的答卷”,有的卻說這部電影"令人失望(disappointing)" (下圖)

另一方面,豆瓣上同樣8.3分的電影,比如國王的演講,她,我都覺得挺好看的,IMDB也都達到了8分的水平。於是就想問,豆瓣電影的評分是否可靠?會不會存在一些國內外評價差異比較大的電影?

一、數據概況

對Movieinsider 2008-2014國外上映的電影的榜單(北美為主)做了抓取,拿到豆瓣和IMDB的評分, 總共2000+部,包含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 ,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星際穿越、觸不可及等等(下圖)。不過這次我們不做一般性的電影分析,所以這裡就先略過啦

二、豆瓣和IMDB的整體比較

1. 整體分佈比較

做出兩者評分的的頻數直方圖如下,

可以發現

  • 豆瓣和IMDB的整體分佈相似,大致呈正態分佈,說明使用的數據量基本足夠。
  • 豆瓣的高分區偏高,在8-10分的電影比IMDB多許多。

另外,我們還拿到了Metacritic (國外另外一個比較有名的電影評分網站,區別是有專門的電影評論家打分)的評分,

可以發現Metactritic的評分是關於5完全對稱的,這是因為他們的分數是經過後期調整、加權的原因,而豆瓣和IMDB就很接近。

接下來,選取豆瓣和IMDB評分人數同時大於5000的電影進行比較 ,儘量保證評分具有參考性,不會因為打分的人太少,而使分數不客觀。

2. 分數比較

用X-Y散點圖比較會較為直觀,橫座標是豆瓣評分,縱座標是IMDB評分,並做出兩者的迴歸線和1:1直線(下圖)。這裡,迴歸線代表IMDB和豆瓣評分的大致關係。1:1線以上,為豆瓣評價低於IMDB的;1:1線以下,為豆瓣評價高於IMDB的,

散點圖為交互式的,地址:http://lab.wentu.io/movie/wentu_movie_study.htm

可以發現

  • 豆瓣和IMDB的評分高度相關。從迴歸線可以看出,兩者評分高度相關,一個評分高,另一個也會高。也就是說,儘管電影評分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對電影的評價會有所差別,但是放到豆瓣和IMDB的大用戶量下,評分的大眾性很強,國外和國內是很接近的。
  • 存在一個低分區。從圖中可以看出,確實有一些電影豆瓣評分偏高,圖中已經標出,集中在[4, 6分]區間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豆瓣和IMDB的打分機制是不同的 ——

  • IMDB: 10星制
  • 豆瓣: 5星制

當面對10分滿分的時候,碰到一部好電影,我們很難直接給出10分的滿分,給8分就很高了。而在豆瓣上,面對5分的滿分時,給4、5分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豆瓣的8.5+有可能和IMDB上的7.5+是對等的,兩者的分數並不能像上面這樣簡單的相比,怎麼辦?

3. 分位數(排名)比較

為了減小評分機制的影響,我們比較分位數(下圖),即將電影按照分數排名,最高為100%,最低為0%,重新繪圖如下。陰影部分為排名差值小於20%的區域,落在這個區域內的電影,可以認為豆瓣和IMDB的評價差異較小。

交互式圖表地址: http://lab.wentu.io/movie/wentu_movie_study.htm

可以發現

    • 兩者評分依然高度相關, 迴歸線的變化在10%以內。也就是說,兩者實際很接近,豆瓣的評分還是挺靠譜的。像最開始提到的白日夢想家,排名分別為89%和80%, 差別存在但是並不大。
    • 儘管從迴歸線來看,兩者接近,但有不少電影分佈在陰影兩側,存在不少評價差異大的電影。比如美食祈禱戀愛、賽車總動員,里約大冒險等電影(下圖),這是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下面我們具體分析。

三、深入分析

1. 電影類別的影響

像上面說的,發現美食祈禱戀愛、賽車總動員,里約大冒險的評價差異挺大。那麼,有沒有可能因為豆瓣上的用戶比較文藝、小清新,所以對於愛情、動畫類的電影,評價比較高?

交互式圖表地址: http://lab.wentu.io/movie/wentu_movie_study.htm

我們將電影按類別分析,如上圖。可以發現劇情、動作、愛情等等的差別其實都不大,但很明顯,動畫類電影的迴歸線較1:1線整體向右偏移了不少。這裡,我們可以計算每個類別的豆瓣和IMDB的平均差距 (下圖),可以發現動畫類電影平均排名高了10%,豆瓣和IMDB的評價確實有較大差異。

2. 國家的影響

我們也可以看一看國產電影和國外電影的差距(下圖)。不過,由於在海外上映的中國電影很少,這個時候的迴歸線已經失去了意義,這裡我們只討論電影個體。可以發現中國電影的分散程度,較英法德日等國家要大得多。

(1) 文化差異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

可以看到新少林寺, 赤壁IMDB的評分比豆瓣高不少,而讓子彈飛, 一代宗師IMDB的評價卻比豆瓣要低不少(下圖)。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畢竟,在國內很少會有人說赤壁比讓子彈飛好看,一代宗師也比新少林寺出名多了。

交互式圖表地址: http://lab.wentu.io/movie/wentu_movie_study.htm

這可能是文化差異的原因。對於外國觀眾,由於東方文化的異域魅力,所以分數會有加成(比如新少林寺);但同樣,由於文化隔閡,一些國外觀眾不理解的電影(比如讓子彈飛、一代宗師),也不會給出特別高的分數。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以前的英雄、十面埋伏等電影中。當然,不單單是外界對國內的電影理解有差異,我們對國外的電影評價也有不同。比如007天幕殺機,我們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很難給出同樣高的評價(下圖)。

其實這也說明了,IMDB或者豆瓣的評分,也不是絕對客觀的。對於不同的文化、受眾群體,會有不同的偏好。

(2) 好電影始終會有好分數

說了這麼多評價差異大的電影,很容易誤以為咱們的電影評價差異都很大。其實像金陵十三釵、葉問、投名狀等電影,雖然國內外的評價差別稍大,但在兩者的排名中,始終都是好電影(下圖)。也就是說,好電影,始終會有好分數。

四、評價差異最大的電影是什麼?

最後,留一個小小的競猜環節。賈斯汀·比伯:永不言敗(Justin Bieber: Never Say Never, 上圖)豆瓣的評分是6.3, 請猜一下,這部粉絲電影的IMDB的評分是多少呢? IMDB鏈接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郭敬明同學的小時代,看來國內外網友,在這點上還是挺類似的,嘿嘿

五、結論

(1) 豆瓣和IMDB評分的分佈很接近。在弱化產品評分機制的影響後,兩者差別很小。

(2) 對於動畫類電影,豆瓣評分存在相對IMDB偏高的現象

(3) 對於國內的電影,國內外評價確實有差別,文化差異可能是主要的原因,但總體也是好片較好,差片較差。同時,也不能因為IMDB的評分高低,直接去否定某些電影的價值。


Gz兜m1n


有一種自我掩飾和自我炫耀的心理因素吧。明明看得莫名其妙,但是生怕露怯被人譏笑群嘲,所以就給個很高的評分,顯示自己get到了精妙之處,既遮掩了心虛,又能顯出自己逼格很高。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種現代的“阿Q”心態。


清風來130578077


最大的一點在於,豆瓣上某些高分電影屬於小眾電影,這種電影一般人不會去找了看,而對於它的受眾來說,喜歡的人就會去找來看,看了就給打了高分。這就出現了概率偏差,不喜歡的人根本不會去看這部電影,喜歡的人特意去看然後打了高分。所以你看到的某些冷門電影高分就是這麼來的。


小C老師


看得懂與不懂沒有差別,如果大家都能看懂了,就沒有了想象的空間,錢就不易賺,也就沒有高分的依據也能,有時大家看不懂的東西,導演也沒必看懂,心裡在說實話,就是忽悠一大群傻瓜,向他們口袋撈錢,會不會是新皇帝新衣重演,不好講。


開心木又寸火韋


可能看的人少所以評分波動小,還有就是也有可能製片公司刷的評分


九零微生活


瀉藥。

豆瓣中很多小眾文藝片評分高是高在其藝術性或者是在於其突破性的拍攝手法,並不是越好看評分就越高。很多大家都愛看的好萊塢大片在豆瓣上的評分其實都比較低。

謝謝。


娛樂扒盟主


謝邀。因為不懂,又擔心暴露自己的無知,所以給予高評~簡單的道理。

在豆瓣,是一個可以盡情抒發自己觀點的平臺。也可以逆眾人之所言顯示一己之所見,不可厚非。卻不可以此為優劣善惡之標準~

越是優秀的作品越淺顯易懂~故弄玄虛只能稱快一時卻難以承受歷史的考驗。

故此,凡是我看不懂的,均不給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