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爲何這些企業卻獨得恩寵?

這個7月,與天氣一樣火熱的還有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上市盛宴。自7月9日小米成功登陸港交所以來,7月12日,八家公司在港交所同時敲鐘上市,其中有五家是互聯網公司。此外,以美團點評、滴滴為代表的獨角獸也傳出陸續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的消息。

獨角獸企業扎堆上市在說明,當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最終能笑到最後的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熔爐中佔據絕對優勢的“巨頭”,而以他們為代表的新經濟,在移動互聯網和資本的助推下,也在深度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環節。無論是O2O、直播還是智能硬件,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但皓哥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另外一個擁有巨大增量市場的領域——靈活用工,作為和我們工作息息相關的領域,靈活用工已經成為流量紅利探底之後以服務為新的發展邏輯的重要一極。

撰文 | 錢皓,何玉嘉亦有貢獻

排版 | 七寒谷

一、符合趨勢的增量市場資本尤為關注,靈活用工勢頭兇猛

增量市場往往是新崛起的賽道,誰有前瞻性認知,就能搶佔風口,誰就最有機會成為行業領先者,一旦頭部企業佔據領先地位,後面的想要再追上就很難。互聯網女皇在其2018年最新報告中提及,一些新興的增量市場正在崛起,所以身處這些上揚產業的頭部企業,更容易成為資本密切關注、敏銳捕捉的對象。

皓哥注意到,MaryMeeker重點提及到了用工市場的巨大變化,那就是美國“按需工作”增量市場的迅速崛起。這說明了按需分配的新型工作方式正在取代傳統固定勞動,而靈活用工也成為大勢所趨。

資本寒冬,為何這些企業卻獨得恩寵?

那麼,何謂靈活用工?具體而言,靈活用工是指企業基於用人需求的波峰波谷,按需僱傭人才,雙方不建立正式的全職勞務關係。兼職、自由職業、勞務派遣都可納入該範圍但又不能代表靈活用工,這是一個廣義的巨大的增量市場,符合性感標的賽道要素。

皓哥同時注意到,在社會學和人類行為學上理解,由於求職心態多元化、商業演變、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靈活用工趨勢會愈演愈烈,這也直接導致資本對該賽道的關注度上升。由於市場競爭加劇,企業人才管理急需走向精細化,控制人力成本、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並且,人口紅利的消失,也使得整個勞動力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社會整體用工難度增加,也亟待提高人才使用率,挖掘勞動潛力。

資本寒冬,為何這些企業卻獨得恩寵?

另外,人們的求職觀念也在發生改變。對於年輕一代來說,自我價值的追求高於對金錢的渴望,他們更向往自由彈性、成長空間大的工作,實現自我價值。

在這樣的背景下,靈活用工行業正在迅速崛起,聚焦“靈活用工”服務的企業正在興起。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靈活用工發展較早,以美國Checkr和日本Recruit為代表的靈活用工服務企業已經成長為行業裡的巨無霸,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也都是可圈可點。

其中,早在2014年已公開上市,現市值達1300億人民幣(超過萬科和順豐的總和)的Recruit最先把商業路徑跑通。作為日本最大的靈活用工服務平臺,Recruit的商業模式是一個“蝴蝶結模式”,連接用戶和企業。Recruit的業務包含三個板塊:人才信息(HR Media),市場信息(Marketing Media)以及人才外包(Staffing),圍繞每一個人關鍵期提供求職就業,生活等全線服務,並通過精準匹配,為客戶和用戶雙方提供新的價值。其業務的多元化和絕對的壟斷優勢和規模效應,被資本市場視為長期、穩定、優質的投資標的。

而在中國,靈活用工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和潛力不容小覷,甚至有著後來者居上的態勢。在靈活用工這片藍海,誰能成為中國的Recruit?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總結一下Recruit受到資本寵愛的一些關鍵詞:規模化、多元化、生態化、大數據和用戶粘性。

從這個結果來看,國內最早切入靈活用工服務的平臺鬥米排在前列。從規模上看,鬥米在流量、用戶數、簡歷數、市場份額等都獨佔鰲頭,並大幅度領先第二名;從業務上看,鬥米從招聘切入,業務涉及招聘服務、崗位外包、業務外包等多個維度,為求職者和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覆蓋全產業鏈條;從增長速度上看,數據顯示2017年鬥米主營業務收入翻5倍,報名量翻3倍。而在用戶粘性上,鬥米建立了最大的人才活水池,並通過對用戶的精細化運營提升體驗,增強用戶粘性。

雖然成立不到三年,其已獲得A、B兩輪累計8000萬美元的融資,其中不乏騰訊、百度、58趕集集團和新希望集團這樣的巨頭,以及高榕資本、藍湖資本、高瓴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這也是該領域迄今為止最大的融資,被視為國內靈活用工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二、資本專寵“頭牌”,靈活用工獨角獸畫像

目前,整個市場正在洗牌,一方面是投資降溫,另外一方面資本市場愈發傾向賽道有絕對領先優勢的企業,也就是行業“頭牌”

,未來行業會越來越集中化。

資本寒冬,為何這些企業卻獨得恩寵?

在一級市場,覆蓋1.4億用戶的健身賽道頭部玩家Keep新近獲得1.27億美元D輪融資,同樣是演出票務的龍頭,市佔率超五成的交易平臺摩天輪,也在幾天前獲得了6000萬美元C輪融資。可見市場趨冷下,資本仍在積極佈局增量市場,且橄欖枝大都拋向了賽道頭部玩家的懷中。

在二級市場,港交所正當紅的小米以543億美金市值IPO,雖然首日破發,第二天便大漲近13.1%。另外,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領導者美團點評也於近日揭露招股書申請IPO,成為資本市場熱議的焦點。可見,在二級市場,資本對排名第一,並且有生態佈局的明星級企業,保持極高的熱情。

所以,資本愛“頭牌”。不是嫌貧愛富,而本質上是因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排行第一的公司已建立護城河,盈利確定性高,具備清晰的投資回報預期。與PC互聯網時代不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手機用戶數龐大,網絡場景化、碎片化和實時性明顯,只要你做對了,公司的發展速度也會非常快,並且規模效應和“先入為主”越來越明顯,靈活用工賽道亦是如此。

資本寒冬,為何這些企業卻獨得恩寵?

那麼,資本為何青睞鬥米?靈活用工獨角獸的壁壘在哪?

僅靠身處增量市場和暫時的領先地位,並不足以說服挑剔的投資人。如何構建穩固的壁壘,才是投資人關注的核心。作為圍繞靈活用工的服務平臺,鬥米核心是通過增加有效供給,撬動雙邊市場。

鬥米在信息發佈和建立推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打造出了O2O閉環模式。即通過培訓、督導等實體服務,覆蓋靈活用工從“招聘—面試—用人—評價”等環節的完整生態鏈。通過提供多元增值服務,鬥米能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加入,增加職位供給,創造平臺運轉的源動力。

在有效的職位供給之上,鬥米在初期利用58趕集的流量扶持冷啟動後,迅速建立了全網流量導入機制。不僅覆蓋APP、服務號、小程序等各類產品形態,還聯合了支付寶、京東等平臺。以此獲得了大量C端用戶和B端用工需求,實現靈活用工雙邊市場的有效運轉。

資本寒冬,為何這些企業卻獨得恩寵?

另外,其還結合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實現求職者和企業的高效匹配,並搭建嚴苛的信息審核機制,最大程度杜絕虛假信息,保證兩端體驗。此外,其還推出SaaS工具,覆蓋人力資源管理多個流程,提升企業用工效率。可謂是深度信息化服務,提升了供需兩側的效率與用戶體驗。

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與規模效應,使得鬥米的護城河持續加固,這是騰訊、百度、高瓴資本、高榕資本、藍湖資本等頭部資本看好的根本原因。

靈活用工市場具有很強的網絡效應,隨著鬥米的人才、企業庫的不斷擴大,將為雙邊帶來更優質的產品體驗,形成難以撼動的壁壘。簡單說,當求職者足夠充裕時,企業將更易篩選出優質人才,這將吸引更多企業用戶加入;而企業愈加豐富,求職者找到合適工作的機會更大,這同樣會吸引求職者加入。

同時,規模效應能幫助鬥米持續優化經營成本,進一步加固壁壘。比如,SaaS系統的開發和維護需要較高成本,而隨著使用企業數量的增加,單個成本將被分攤。而成本下降帶來的受益能持續疊加到研發、營銷等環節,強化技術、雙邊資源優勢。

另外,平臺沉澱的交易大數據還具備複利效應,將優化運營鏈條,進一步提高人才、企業的匹配效率,提升雙邊的產品體驗。

資本寒冬,為何這些企業卻獨得恩寵?

三、結語

如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能獲得資本青睞的龍頭企業也是相似的。它們雖然植根不同領域、搭建了迥異的商業模式,

但在根本上都建立起了紮實、長期的壁壘,這將幫助它們在激烈的競爭中日漸強大,而聰明的資本也將進行“側改革”,向市場上排名第一的公司傾斜,頭部效應和馬太效應將更加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